分享

强化政治引领创新红色治理 ——访赣州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邱建军

 革命老区 2022-09-01 发布于湖北

近年来,赣州市平安建设成果颇丰:2019年以来公众安全感连续三年全省第一;连续七届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连续五届荣获平安中国建设最高奖“长安杯”……这些亮眼的成绩,是赣州市政法部门顽强拼搏、奋勇争先、辛勤付出结出的硕果。

  赣州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邱建军在接受新法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赣州市政法系统咬定“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强化政治引领,创新红色治理,凝心聚力干出新时代政法“第一等的工作”,让红色成为革命老区市域社会治理的鲜明底色。

  ◎文/记者李井红 熊伟健

邱建军(图/宗浩)

为群众调解纠纷(图/受访单位提供)

  高举“红旗” 引领治理方向

  新法制报:在落实落细各项政法工作、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赣州为何选择红色治理破题?有哪些机制保障?

  邱建军:赣州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故都”、共和国的摇篮,是公检法司等政法单位的起源地。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留下了宝贵的苏区精神。

  一直以来,赣州市委、市政府坚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始终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谋划部署,作为“一把手”工程予以推进,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平安赣州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出台《市域社会治理专项规划》,建立工作专班,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指挥体系。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试点工作、平安建设作出指示批示53次,常委会研究相关议题25次,召开会议16次,推动建成社会治理重点项目76个,解决了一批影响社会平安稳定的基础性、源头性、保障性问题。如,推动财政资金向社会治理领域倾斜,其中公共视频监控工程建设经费25亿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1.3亿元等。

  我们创新以“凝心、强基、铸魂”为主题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和党校培训的重要内容,增强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抓好市域社会治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确保条块同心同向、重点聚焦发力。

  除此之外,为确保试点工作沿着既定轨道、实现预期目标,我们探索建立市域社会治理“1+N”协同监督机制,推动“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双落实,将工作指引逐项分解、明确政治责任和牵头责任,实行定期调度、年终“销号”,对58个成员单位实行差异化考核、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近年来,实施综治惩处单位达106个,全市有16个单位因任务不达标在评先评优时被否决。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有效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的强大动力。

  扎根“红土” 夯实治理根基

  新法制报:赣州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深入人心。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了哪些动力?

  邱建军:赣州的红色资源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我们发扬赣南苏区是群众路线发源地的政治优势,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和阵地建设,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激活红色细胞,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我们出台了《关于创新红色治理进一步打牢社会治理基层基础的实施意见》,创新开展“红旗、红土、红心”三大工程建设,组织“十红”(红色堡垒、红色先锋、红色网格、红色细胞、红色阵地、红色驿站、红色队伍、红色物业、红色教育、红色基金)创建活动,实现红色先锋一线示范、“五治”融合一体推进、矛盾纠纷一站化解、民生服务一网通办。

  社会治理关键在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因此,工作中我们非常注重建强基层红色堡垒。大力推行“党组织+网格”工程,将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1.48万个网格实现党支部(党小组)全覆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成了名副其实的“红色引擎”。

  在筑牢红色阵地方面,我们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文明实践站等资源阵地,打造“党群服务+社会治理+文明实践”平安建设综合体3914个。积极开展社会组织党建示范点创建,8300个社会组织已全面落实党建工作。推行街道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社区与单位结对共建、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等制度,打通市域社会治理“最后一百米”。

  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很重要。为此,全市政法部门广泛深入开展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在“十红”创建活动中,由革命烈士后代组成的“长征源”合唱团全国巡演达520余场次。

  为促进“以点带面”、以优秀实践经验带动全市开展红色治理,我们弘扬“寻乌调查”唯实求真精神,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联村共治法润乡风”的乡村治理“寻乌经验”得到最高人民法院肯定,在央视新闻联播宣传推广,培育传播红色文化的做法在全国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坚守“红心” 凝聚治理力量

  新法制报: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人。赣州在整合基层社会治理力量方面有哪些好做法?

  邱建军:首先,政法干警是社会治理的主力军,我们非常重视政法队伍政治能力建设,始终把讲政治作为第一要求,把讲忠诚作为第一标准,努力打造一支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政法队伍。

  赣州率先开展政法队伍政治督察、政治轮训、纪律作风督察巡查活动,全市1.1万余名政法干警政治轮训实现全覆盖。严格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建立健全请示报告、政法委员述职等一系列制度,率先在全省配齐314个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并享受政法津贴。全市配备驻村辅警3465名,实现“一村(社区)一辅警”全覆盖。用好长征源、红色故都、模范兴国等基地开展“五红”活动,教育广大政法干警坚守初心使命,有效推动全市政法队伍转作风、提素质、促工作、树形象。

  其次,着力打造一流匠心队伍。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以英模精神强化榜样引领,树好担当作为“风向标”,评选全市政法系统“十大办案能手”和“十大为民干警”。组织开展新时代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双百微课程”教学大赛,培育和选拔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老师傅”“打铁佬”等客家调解品牌,集聚一批在政法综治业务上的“高精尖”一流匠心队伍,凝聚起社会治理强大力量。

  第三,着力为民办事聚民心。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公安部支持赣州建立身份证制证所,让近千万老区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快速办证。宁都等地创新建立“交通事故速裁法庭”,实现事故纠纷快调、快处、快解。推进基层综治中心与便民服务中心一体化运行,办理各类民安民生事项124.8万件。率先在全省启动全民反电诈专项整治,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2021年,全市公众安全感、夜间出行安全感、公众安全感综合、公安满意度、法院满意度等五项指标列全省第一。

  百姓的支持、认可有力促进了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又进一步凝聚了民心民力。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赣州社会治理工作特色经验频出、亮点纷呈:

  ——针对重点人群的管理,出台了《关于建立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救助体系暂行办法》,建立了全国首个市级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救助机制。江西省第一所重点青少年教育公办专门学校——赣州市第十一中学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确立为办案救助创新实践基地,办学经验在全省推广,该学校被评为全国综治工作先进集体。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创新了有奖监护机制,该机制被原中央综治办等6部委联合发文推广,中央电视台在《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系列专题片中也进行了报道。

  ——对于网格化管理,创新运用“智能化+大数据+脚底板”管理模式,推广“街道吹哨、部门报到”试点经验,实现了重点人物分类管理、有效服务。

  此外,还探索推出“工会+N”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模式、“赣南表嫂来学法”普法模式、“访调诉”一站式服务中心,丰富了社会治理方式,夯实了基层治理底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