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人的养生之道

 吴翠平书馆 2022-09-02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中秋”词最早见于《周礼》,至唐朝始以'中秋'为节。我国传统以每季三月分别称为孟、仲、季月,秋季“白露'节气过后,进入'仲秋'时节,至'国庆节'前后分别经历'秋分'及'寒露'节气,正对应十二消息卦图中的“观”卦和“剥'卦。从卦象可见下卦全部空虛为阴交,上卦的阴交亦节节上外扩散,阳爻渐减,天地之气阳消阴长的趋势愈加明显,天人相应,此时顺应天地规律的养生之道,应当注重一一护阳养阴:防寒保暖,和胃健脾,平养肺气。

时下日渐重视传统养生,然我们效先人之法时,何以得其真意?如“春捂秋冻',有人理解是在秋天时要冻一 冻,增加抗寒抵抗力。但对于现今大多数人身处于亚健康状态,或幼儿、及40岁以上进入人生生秋季的人群而言是否适宜?我们就需要从根本上去弄明白一一春捂秋冻,到底是谁在悟?谁在冻?从自然常识我们知道:立秋后太阳光直射点己离开北半球;从仲秋经历的卦象看:我们可见'阴'从地底步步外逼,此时实是天地在冻!天地之气趋阴则寒气愈重,以辨证言:寒则暖之。

故有古语云:'白露不露身,早晚需叮咛',白露节气后昼夜温差加大,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易伤风感冒;同时许多旧病易复发,真可谓'多事之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风寒之邪易袭阳位、易伤阳气。天地阴寒笼罩时,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做好保暖,穿上秋裤和袜子,不要让颈项、腰背、腿脚这三处外露。如果这时还穿着凉鞋;七分裤露出脚踝;露脐装暴露出腰部带脉,那么地面的阴寒之气就会从这些暴露的地方侵入体内,这时身体智能在感知到天地阴寒之气正在入侵时,会自主调动我们自身的肾阳,转化为热量来护持身体。

四季养生中,秋主收,内应于肺,故秋季养肺为重。然秋之主气为燥,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肺通过鼻与外界相通,易被秋燥所伤:出现口鼻干燥、咽燥干咳、皮肤紧巴巴、大便秘结等'秋燥〞症状,严重的还会鼻出血、皮肤皲裂脱屑、便秘肛裂等种种“上火'的现象.此时若以凉茶或寒凉之法,虽可表面降火,但根上的问题仍未祛除。

'燥则润之〞,平养肺气,此时更为根本的做法是'引火归元'。可以饮用一些乌梅汤,滋阴润燥,同时配以'足浴'泡脚之法,温暖足底经络。三和的温通足浴包更是可以温通三阴的源头,温化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寒,直接解决根本问题。寒湿能够排掉,化掉,身体才会觉得真正的轻松,生命才能得到有效的滋养补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