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学了,匆匆谈几句作文

 左手作文法 2022-09-02 发布于浙江

每到开学季,总会碰到作文问题,基本情况都是“家长很操心,小孩无所谓”。

我写公众号,主要功能是当资料库。

你看了有收获,很好;看不懂,也正常。

原计划要写几篇文章,但最近比较忙,也不知道忙什么,就不写了,反正即使不写出来,我自己也知道。在这里,匆匆谈几句作文:

1.关于故事课程

2.关于看图写话

3.关于汉字有故事

4.关于“教得好不好主要看带出的学生作品怎么样”

陆生作:读《鸟的天堂》,写《鱼的天堂》

关于故事课程

有朋友来问,说竞舟小学有个文学社团,每周讲一次故事课,但钱很少,有没有兴趣。我一听“竞舟小学”,就知道它在竞舟路上,想到之前他们校长推荐过我的书,立马答应了,虽然学校距离我家比较远。

等到学校老师联系我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是竞舟第二小学,更远了,比浙大紫金港还远。好吧,答应了就去做,认真设计了一个课程,8次课,希望同学们和我都有收获。

2022竞舟小学故事课程设计

1.什么叫故事:梯度概念

2.经典的故事结构:三段(迭)式

3.给故事换个背景:穿越

4.怎么从材料到故事:积木法

5.将平常生活故事化:换元法

6.杭州故事宋韵人物:岳飞

7.杭州故事宋韵人物:辛弃疾

8.杭州故事宋韵人物:王二

关于看图写话

看图写话,我喜欢,也擅长。

看图写话的名篇也不少,比如《岳阳楼记》,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早上在朋友圈刷到吕剑老师谈“名画与作文”的小视频,点进去看了,很好。

顺带着,我看到了他谈“扶老奶奶过马路”图。

“名画与作文”的小视频,是5月6号发的。

“扶老奶奶过马路”图,是8月31号发的。

吕剑老师在今天9月2号,把“名画与作文”的小视频转到朋友圈,我想,原因之一就是受了“扶老奶奶过马路”图的“刺激”。

但是,我觉得两者有矛盾,所以在视频下留了言,也得了吕剑老师的回复。

我向来觉得,教师第一,教法第二,教材第三。

既然“一切皆可成文”,为什么“扶老奶奶过马路”、“给老爷爷让座”之类就不行了?学校里的作文是教学,也是教育。“扶不扶”、“让不让”的新闻,从未间断,这不就是生活吗?

难不成非得写亲身经历?那名画中的内容,学生又有亲身经历了?

名画能写,“扶老奶奶过马路”未曾亲身经历,就不能写?图的作用是给出提示,让学生去观察,去想象,去调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名画在色彩上更丰富些,想象力的提示更具体些。黑白矢量图单调,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去填补,如果学生很难完成,是能力的不足。

再说美感,矢量图确实比不上名画的美,但是,估计多数人也欣赏不了名画的美,而且美感不仅仅是感官的刺激,还有心灵的感悟。这句名言也都是熟悉的,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写一篇作文来讲,感官刺激是手段,感之后是悟,这才是关键,——酒肉穿肠,心中得留下一点什么才是——能借景抒情、拿事讲理才是。

看图写话的图,确实有改进的空间和必要,特别是针对低段学生。但是,既然老师已经布置了作业,家长、老师就协助孩子去完成,而不是挑剔图的问题。难不成孩子能顺利写出作文的图就是好图,孩子憋半天写不出作文的图就不是好图了?孩子会做的1+1,就是好题;孩子不会算的2-1,就不是好题了?同一张试卷,不也考出低分和高分吗?

同样是“扶老奶奶过马路”,照样可以写得有想象力,万一这老奶奶是孙悟空或吕洞宾变化的呢?

同样是“扶老奶奶过马路”,与单幅的黑白的《父与子》漫画,作为作文材料,又有多大区别呢?

关于汉字有故事

我很久没写“汉字有故事”了。

之前写了百余篇,计划出版,但出版很难,平台压价搞促销,很多书低于三五折发货,出版社利润为零甚至为负,版税都发不出来。

今早在朋友圈看到雪野老师发了一句有意思的话:

我留了言:“有容乃大,大,有可为。”

有对联与弥勒佛有关: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你看这个“容”字,上面是屋子“宀”,下面是“谷”,摆在一起,多像庙里摆着个弥勒佛,慈眉善目,开口大笑。

你看这个“容”字,上面是屋子“宀”,下面是“谷”,家有余粮才能“容”啊,所谓“仓廪实、衣食足才知礼节、荣辱”。想起“为我们的冷漠付费”这个故事了吗?

书是精神食粮,多读书,善读书,方能“容”——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否则,就像杠精,哪能“容”与之完全相反的观点?

接着又想到了“办”字:一身是力,两肋插刀,好一位侠客。——你看“侠”这个字,也是两肋插刀的样子。

关于“教得好不好主要看带出的学生作品怎么样”

第一

“教得好不好主要看带出的学生作品怎么样”,“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很多语境下,这样的话就是不负责任的耍流氓。

听到这种话的时候,得想想“好不好”的标准是什么?要在同一个标准下去比较,这才行。可惜“好不好”众口难调,比如狗是吃屎的。如果能做“1+1=2”就是“好”,那确实门槛很低。

我坚信: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写出好作品的,好在,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写出好作品。——要多元,要生态,水里的鱼干吗要去跟猴子比爬树呢?

“写作是要有天赋的,没有天赋,即使你再努力,再绞尽脑汁,再阅读万卷书,你也成不了作家,天赋这是必然的条件。”

当然,又有鸡汤一碗等着你:“你都坚持写作了,怎么可能没天分?”

第二

确实有一些很会写的学生,写得比老师都好。

发表、获奖的学生,就更多了。——全国那么多刊物需要稿件,那么多比赛要出结果。

但是,很多时候,发表、获奖的作品,学生的“署名”不过是“挂名”而已。学生得到了“名”,并无与之相应的“实”。

如果你认识编辑,有多少作文是一字不改就发出来的?

发表、获奖,能鼓励小朋友当然是好事,但要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

现在,动不动就是小作家,贴出来的都是“好作文”——有些哪怕写得真的不好,也冠以“好作文”,这是鼓励嘛,也是一个流程环节,一场表演。

那么,能不能把那些“写得不好”的作文发出来呢?——当然不能,这不就成了“教得不好”的证据了吗?万一,学生写得好的,老师却欣赏不了,看走了眼,岂不是更糟糕?

第三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这话有一定道理。

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需要修改。问题是,是谁在改?——是学生自己,还是老师?

要让学生自己去改。

修改处,即进步的台阶,成长的痕迹。

等到考试结束了,还给你修改的机会吗?

“器成彩定,难可翻移。”

我遇到一个学生,在一个大型作文比赛中得了一等奖。他有疑惑,把作文拿给我看。我先表扬他写得好的地方,接着告诉他文章有两处致命伤。疑惑解开了,他告诉我,这篇文章改了好多次,家长改,老师改,改到最后,都不是他自己的想法了。他觉得这篇文章不能体现他的真实水平。

好文章可以打磨出来。但为什么不能一气呵成?

除去爱惜羽毛,还是能力不足。

学无止境,认真努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