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蓝佩嘉:全球化、反思亲职与教养方式

 若歌sweet 2022-09-02 发布于山东

蓝佩嘉:全球化、反思亲职与教养方式

拼教养:全球化、亲职焦虑与不平等童年

RECOMMEND
推荐指数:
作者:
蓝佩嘉
推荐语:

告诉我们为什么当代社会那么多人恐婚恐育。

1


蓝佩嘉在《拼教养:全球化、亲职焦虑与不平等童年》对台湾地区的教养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和分析,通过探讨教养焦虑背后的结构性文化和制度困境,将个别家庭的教养经验放在更大的历史、社会和全球脉络中思考,同时也探讨了父母想要永保安康的教养策略,以及可能会导致的预期结果,探究亲职的社会差异是如何因为制度和文化的中介,被转化为家庭资源和下一代生命机会的不平等的。

蓝佩嘉在对教养方式进行分类的过程中,突破了拉鲁对社会阶层分类的研究框架。她认为拉鲁笔下的阶级是给定的结构位置和二元范畴,忽略了对阶层过程的分析,没有探讨阶级间区分化解的过程和阶级内部不同的亲职价值和教养方式。即便拉鲁强调阶级关系的代间传递,但是并没有说明父母的亲职风格受什么影响,因此这样的教养脚本是静态的,无法关注到教养实作是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蓝佩嘉则在拉鲁纳入的工人阶级和中上阶级展开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了阶级内部的异质性,建立了更具弹性和动态的阶层分析框架。蓝佩嘉根据工作现场的管理权和工作上的学历要求将阶级进行划分为中产阶级和劳作阶级,但是她关注到了中产阶级内部和劳作阶级内部之间的分化。

2


她认为,尽管阶级位置相似的父母会由于家庭、职场等经验,衍生出类似的教养风格和教养偏好,但是阶级对人们的影响并非决定性的,阶级群体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蓝佩嘉将不同父母采取不同的教养策略建立了一个亲职场域的理念模型,在这个场域中,不同阶级的父母共同遵守着游戏规则,但不同的阶级位置的家庭总是会有不同的选择。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采取的教养策论与实作有两种:培养国际竞争力和规划自然长大;劳作阶级父母对孩子采取的教养策论与实作也有两种:培育阶级流动力和顺其自然造化。

中产阶级的教养实作之一是培养国际竞争力意味着孩子从小读私校国际班级,注重商业资本的投入转化成制度性文化资本,培养国际观和西方文化资本,培养孩子的判断思考等国际竞争力。

中产阶级的教养实作之二是规划自然长大,期待孩子有一个免于压力的快乐童年,为孩子创造各种自由选择和适性发展的空间,通过营造另类和有机的家庭生活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

劳作阶级父母的教养实作之一是培育阶级流动力,他们将孩子的升学看作重要任务,以学业成绩为单一目标,以实现跨阶级的社会资本积累,为孩子增加文化资本。

劳作阶级的教养实作之二是顺其自然造化,父母显然没有将孩升学视为孩子的重要任务,时间金钱有限导致父母不会安排他们的课外活动,而相对密集的劳动条件也限制了他们与小孩相处的时间。

因此,蓝佩嘉得出结论:父母所在的结构位置并不会决定他们的行动倾向,父母是透过反思来施加对子女的教育的,而理念价值倾向也不是权利真空,而是通过资本动员和转化象征资本,建立起教养实作的样貌的。

3


在分析教养风格是如何强化不平等的童年方面,蓝佩嘉基于全球层次的全球化脉络化和组织层次的教育中介两个方面展开了分析。

在全球化方面,正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社会不平等限制了人们使用跨国资源的管道,且不均等地分配着全球化带来的红利和亏损。那些位于社会高端的人倾向于通过商务飞行等方式实现教育出走,而位于社会低端的人通过寻找越南或者大陆配偶完成生育任务,但却不能转化为同等的文化资本;

在学校教育体制方面,学校通过老师对家长的要求,家长在学校的参与和亲师互动三个方面实现了学校的日常运作。而国家和学校教育等机构通过把密集母职和儿童中心的家庭生活奉为主流教养脚本,优势家庭将教育现场变得中产化,进而将工人阶级的自然成长的教养方式污名化。同时,中产阶级教养与主流教养脚本的相似性,也限制了劳动阶级的流动机会,甚至强化了不同学校之间的阶级落差。

4


蓝佩嘉基于台湾全球化的实际情况对台湾目前的父母教养方式做出了一个相对详细的蓝图描绘,并且在拉鲁对中产阶级和劳作阶级相对宏观的描述的基础上,关注到中产内部和劳作阶级内部之间教养方式所产生的分化现象。蓝佩嘉关注到阶级作为物质配置如何影响到教养资源的,教养方式是惯习还是断裂,断裂与父母教育背景有何惯习;阶级作为划界界限方面,教养脚本是如何和教养实作发生冲突的又是如何在教养实作中协商阶级界限的。

蓝佩嘉在拉鲁关于家校场域中的研究,其阶层框架向前推进了一步。我读完之后有一种感觉:其研究结论是对拉鲁协作培养和放纵自然成长的补充,确实让我们对教养方式有了进一步深刻的理解。她提出的反思亲职的概念,使得结构化生产和能动性的教养方式之间存在了一种新的张力。

但最后,在用理论去分析教养方式框架时,蓝佩嘉依然延续了布迪厄的资本理论的框架中,我还是没能看到【反思性亲职】的价值所在,在我看来,这种【反思性亲职】似乎依然是布迪厄的【惯习】概念的延伸,和拉鲁的【激活】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实,归根结底,蓝佩嘉也依然是在讨论不同阶层的孩子如何在父母的教养方式之中产生了教育的不平等,进而形塑了不同阶层孩子的不同的人生机会。这和拉鲁的研究问题趋向一致。

二者不同的是研究视角、研究背景,拉鲁的研究视角着眼于阶层而蓝佩嘉的研究视角着眼于阶层和反思性叙事;拉鲁的研究背景是建立在阶层分化越来越严重的美国社会,而蓝佩嘉着眼于全球化变化影响下的台湾社会。当然,在研究结论上也有不同。

5



读别人的研究,总能看到别人解释的合理性。却很难察觉到别人的研究的漏洞在哪里。我想,学术创新的原点大概也是在这里吧。通过对这几本系统性的家庭教育研究的社会学书籍的阅读,我对这个领域已经初步了建立了一个整体的脉络。也开始思索一些命题,并试着将这些研究达到整合的地步。

这大概又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吧。毕竟,越往前走,盲点就会越多,无知也会越来越多,理论的层次也要跟着不断提升。


书,是一个人精神的慰藉,
把灵魂寄寓在书香的世界里,
便觉得释然,觉的超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