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阴85后整理这套书,难度堪比故宫修文物!看看是谁有此绝活

 love趣味对联 2022-09-02 发布于广东

《我在故宫修文物》,

讲述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故事,

他们“貌似普通”却”身怀绝技”,

温暖而谦逊,执著而内敛,

担起了文物修复的大梁,

因而一脚踏进了人们的心灵,

火遍大江南北!

今天,小最要讲的是咱们江阴的文博工作者,

整理编印了一套书

《谢冶盦集》

△陈介甫整理编印了一套《谢冶盦集》

知道你们四个字可能只认识三个或者两个,

请跟着小最大声读一遍书名——xie ye an ji!

这本书牛在什么地方呢?

光整理就花了四年时间,

选纸排版印刷装订,又花了半年时间,

而且一共只发行八十三套(一套四本)!

85后主攻纸质文献修复

编印《谢冶盦集》的是江阴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陈介甫。1988年出生的他,是土生土长的江阴人。201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专攻纸质文献修复,2014年才从南京回到江阴,目前在江阴博物馆保管科研部工作。

工作之余,陈介甫有一份特殊的“乡土情怀”,对江阴乡邦文献、地方史志都比较留心,一旦有相关的文籍或资料,陈介甫总是不惜时间和金钱的成本,将之搜集回来。

缘起一张照片

2013年8月,陈介甫不惜重金,从南京一个古书商手中购买到了一册书——《骥渚吟 襟江咏 骥江随笔》,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一张照片,正是36岁的“冶盦”!

△《骥渚吟 襟江咏 骥江随笔》刊印了谢冶盦的照片

谢鼎镕,字幼陶,号冶庵,江阴人,孝子霖玄孙。增广生,南菁毕业,奖给岁贡。易代后历官靖江、泰兴、武进地审厅推事,浙江东阳县法院检察官,兼代首席职务。回里后,偕祝廷华等发起陶社,主持刊政,辑《陶社丛书》、《江阴先哲遗书》、《江上诗抄补续编》,《续编》未及刊行,因乱散佚。著有《梓闻漫拾正续编》、《骥渚吟》、《襟江吟》、《兰陵集》、《京岘集》、《闽赣游草》、《东阳集》、《集陶诗》《冶庵诗文钞》。其因乱散佚者为《梓闻漫拾续编》、《闽赣游草》、《东阳集》,余均刊印行世。抗战胜利后旅锡,任省立锡师文史教员。

鼎镕,字幼陶,号冶盦,江阴人,毕业于南菁书院,在清代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民国初年,在靖江、泰兴、武进做过法院法官,在历史文化名城浙江东阳县担任法院检察官。

回到江阴后,和祝廷华等人发起建立了为纪念陶渊明的诗社——“陶社”,编辑了《陶社丛书》、《江阴先哲遗书》、《江上诗钞》等书;自己也写了《梓闻漫拾正续编》等很多记录江阴地方史料的书籍,并且都出版发行了。

抗战胜利后,谢冶盦到了无锡,担任省立锡师的文史老师。

看完谢冶盦的简历,有没有被他的经历震撼到?

一直以来,只和文字打交道的陈介甫,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兴奋!就是这张照片,像一根串珠线,将他于2008年8月买到的《陶社丛编丙集》、《三家集陶诗》,2013年买到的《兰陵集 京岘集 兰陵随笔》联系到了一起,一个个文字、一篇篇文章,在陈介甫脑海里挥之不去……

封面上谢冶盦手题“曹鹏南(字颖甫)先生删定本”墨迹,说明这本书是曹鹏南批校过的,这本书的难得可见一斑!

翻开书页,发现书内夹存一张旧发票,显示为1963年无锡市公园路古今旧书店售出。

△封面上谢冶盦手题“曹鹏南先生删定本”墨迹(右)

和购书发票(左)

淘到了如此珍贵的书籍,陈介甫立即将好消息告诉好友顾晟楷。和陈介甫有着相同收集爱好的顾晟楷,在自家藏书中找到了《陶社丛编乙集》,里面收录了谢冶盦多件作品——《冶盦文钞》上下卷及《冶盦诗钞》一卷。

由于谢冶盦清末民初时在外地做官,抗战时又辗转多地,抗战胜利后则定居无锡,在江阴本乡,谢冶盦的资料反而极为稀少。陈介甫和顾晟楷萌生了整理刊印谢冶盦著作的想法!

搜集资料历时四年

2014年,陈介甫从南京回到家乡江阴,正式开始整理和搜集资料的工作。

大费周折寻史料

陈介甫和顾晟楷两人核对了《陶社题名录》记录的谢冶盦生平简述,他的诗文著作除了已经失传的,只剩《梓闻漫拾》这一本没有找到原书,其余的都已经收集到了。

直到2015年初夏,才打听到无锡图书馆有谢冶盦的《梓闻漫拾》藏本,更是在其收藏的《峒岐谢氏家谱》中翻查到了谢冶盦详细的生平资料,为之后印制作者生平提供了可靠素材。

然而由于各种限制,虽然在无锡图书馆找到这些资料,却没有办法将其影印下来,后来费尽周折,才得到了辗转多人、差点遗失的《梓闻漫拾》。

确定书刊内容

谢冶盦一生作品众多,除了自著诗文外,还主持整理编辑了诸如《陶社丛书》、《江阴先哲遗书》、《江上诗钞补续编》、《谢孝子侍疾图题词》、《谢氏家乘艺文补》等,陈介甫决定这次仅收录谢冶盦自著且刊行或独立成书的著作部分。

最后,将书的内容定为谢冶盦编辑的八本书和一本手稿,分别为:民国二年(1913)铅印《骥渚吟 襟江咏 骥江随笔》、民国三年(1914)木活字印《兰陵集 京岘集 兰陵随笔》、民国七年(1918)仿宋铅印《三家集陶诗》、民国八年(1919)铅印《梓闻漫拾》、民国十年(1921)手稿《续梓闻漫拾》、民国三十三年(1944)铅印《冶盦文钞》、《冶盦诗钞》、《陶社题名录》、一九五七年油印《冶盦见闻录 北游集》。

定书名、找字体又是一番功夫

陈介甫将书名定为《谢冶盦集》,起初尝试了很多电脑字体,都不是很满意,最后,陈龙在翻阅旧藏民国二十六年《歙西王充东源迁江阴青旸洪氏宗谱》序文时,得到了灵感。

这篇序文为夏诒霆撰写、祝廷华书写,谢冶盦和夏、祝二人交情很深,文中恰巧有“谢君冶盦”这几个字,又把文中“進”、“樂”二字拆字组合成“集”字。延续原书的雕版墨印,陈介甫对书名终于有的最好的选择!

△雕版

△雕版红印《谢冶盦集》

煞费苦心觅正装留影

有关谢冶盦的正装留影,除了《骥渚吟》书中原有谢冶盦三十六岁时的一张照片外,经过顾晟楷多方寻找,在江阴本地藏家的一本民国年间的《江阴君永小学校庆纪念册》中,扫描到了“常务校董谢幼陶先生玉照”。

用纸用料“不惜成本”

谢冶盦享年八十三岁,陈介甫就刊印八十三本《谢冶盦集》作为纪念。

一套书成本近千

至此,谢冶盦的著作原书资料均已齐备,陈介甫将资料交给交杭州聿书堂进行初排,新增签条、扉页、目录、序跋、版权等,均依民国仿宋聚珍版样式设计。

最后由广陵古椿阁(邗江古籍印刷厂)承印装订。蓝布函套,又请竹匠特制了竹别。

护页选汪六吉棉料棉连纸,扉页选汪六吉净皮罗纹纸,铜版纸肖像页前护以安徽潜山所产超薄桑皮纸,内文均为连城永存堂所产连史纸(竹、构混料)。

△铜版纸肖像页前护以安徽潜山所产超薄桑皮纸

为了让以后的修缮工作更加方便,陈介甫还在最后一册附上了空白的纸张,免去几百年后找不到同质纸进行修补的困扰。

家人从反对到支持

陈介甫做这种又费时又费钱的事情,家人一开始是不同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看到了陈介甫身上的执着,感受到了他的沉稳,渐渐改变了看法。这不就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吗?

陈介甫说:“我们如是能够用三五年时间做好一件事,编印出一种有关地方的书,那么这样下去,至少我们此生可以做成十多件事情,印出十多种书,也就无愧于是爱我乡邦的江阴人了。”

那种耐下心来、不急不躁不赶地去做一件事,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人太少了。在这个速度为首的社会,人们慌张焦虑不敢停步,可在陈介甫身上,安安静静专专心心只为一个目的。

△右起依次为陈介甫、谢福泰(谢冶盦长孙)、顾晟楷

编辑:doris

部分内容参考聿书堂

为江阴年轻人的这份传承精神点

为这部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好书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