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的核心是什么?

 慧然 2022-09-02 发布于广东

我们接着来聊孙子兵法。

在前面三卷的拆解中,我们说第一卷是总论性质的,我们采用的是字源学的方法,复原了一些古老的兵争观念。

第二卷主要的拆解理念是基于兵争之后的秩序安排为主要的出发点,第三卷我们则主要考察了孙武先生建构的十万+战场规模的军争模型,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模型运作的节点,催动方式以及对于社会结构的反向催动。

在第四卷中,我们主要从情和象这两端逼近形这个观念,让大家对于形篇的背景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今天主要还是聊一聊“形篇”。

不论是拆解那一本经典,总会有人问你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某某经典吗?

这个问题确实比较难,会有很多人拒绝回答,我以前也是有一些抗拒的,后来发现,有没有读懂,确实可以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如果概括不出来,说明还没有读懂。

比如说,用一句话概括周易?

很多人可能会说“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那是封建迷信”,“人生是一场康波”,诸如此类的强调周易具有“变”,“占卜”,“周期”等等特征。

总的来说,我认为,周易的核心是“爻”,这就够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孙子兵法呢?这是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话题。

之前提出过一个问题,就是大家注意观察,是史诗传说的力量更大还是兵法的力量更大。

古中国主要的威胁是来自于游牧,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游牧打仗是不讲究什么兵法的,打仗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次狩猎,讲究实战经验的积累以及战马射术之间的相互配合,这种配合往往是经过大量正规和不正规的训练培养出来的。

这跟其作战的主要工具,马,士兵主要的食物来源肉(肉类的保质期没有谷物的保质期长,农牧的这个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利于文化积淀的因素。比如说,单单是大米就衍生出了非常丰富的吃法,诸如,米线,米粉,年糕,糍粑,这些是游牧无法做到的)奶以及草木周期荣枯而带来的周期性的迁徙,而周期性的迁徙则无法有固定和长期的教育,这也是文化难以积累的一种因素,所以游牧更加强调短平快,更加强调力量致胜。

在游牧的文化传承之中,“史诗”(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传唱)的地位很重要,甚至是游牧意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里面记录的先辈的英雄事迹以及故事是游牧行为模式乃至权力传承的重要依据。

古中国可以说是兵法的原乡,而从兵法诞生的原始意义来说,确实有些反常,那就是“以弱胜强”。兵法所要考虑的最为基本的就是这个问题。

在绝对的力量优势面前,是不需要兵法的,保持威慑(功率消耗小)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只有在双方势均力敌或者互有强弱的情况下,兵法的出现才有她的意义。

如果一方占据了相当的优势,比较好的办法是保持威慑,面对小范围,战术性的袭扰,把袭扰控制在接触面就可以了,力量相对较弱的一方,往往行为比较灵活,这个时候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对方的灵活而调动我方的节奏,重要的是保持主动。

就势均力敌的攻守双方来说,很难凭借技巧取胜,因为大家体量差不多,只能苦练基本功,君子坦荡荡。

从兵法的起源以及基本的功能来说,“以弱胜强”确实有些违反所谓的常识,但是这是兵法的常识。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以弱胜强”是兵法的核心,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比如说,“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些是将整体的弱,转变成局部的强而逆转形势。

图片

我们之前做过一个图来分析兵力形势分配而造成的几种形势,以及这几种形势之间的相互转化,之前那个图其实考虑的是简单的情况。

即,我们只考虑攻守双方的力量对比以及分配,但是实际的战场中,不光光需要考虑交战状态的攻守双方,还需要考虑不同战场之间的配合,双方将领之间的较量对于攻守双方的调度以及影响,还有就是比较难懂的阴阳变化。

图片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到这一点,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形篇,什么样的形态是有可能以弱胜强的,以及不同兵力形态可能的转变方向而加以预防。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以弱胜强意味着形势的逆转,故而兵法盛的时代也是社会转型剧烈变动的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