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读书很多,往往会有一种“无形”的气质

 寂寞的雄鹰 2022-09-03 发布于辽宁

文/花舍

      有人在网上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书给你带来了什么?

仅仅是丰富的学识、开阔的眼界吗?

不止于此。

有人说,读汪曾祺的《生活是很好玩的》,才知道写字、画画、做饭这些小事中,蕴含着无尽的乐趣;

有人说,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写的《罪与罚》后,才明白内心干净,而后能有安宁。

读书的乐趣,唯有好读书的人才懂。

它能让你无须经历,便知晓人情冷暖;无须忙碌,便能找到生命的真谛和意义;无须千锤百炼,便能变得内心强大;无须跋山涉水,便能品味世间百态。

作家三毛在《梦里不知身是客》中写道:

“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书籍犹如血液,逐渐融入一个人的肉体,改变一个人的灵魂和气质。

正如那些读书很多的人,往往都会有一种“无形”的气质。

那便是——静气。

静气,是内心的通透

一日,有位毕业生给杨绛先生写信,除了表达自己的崇敬和仰慕之情外,他还提出了很多现阶段自己的困惑,希望杨绛能帮自己化解迷茫。

当时杨绛回信道:“你主要的问题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

如今只要打开手机,每个人能获取到各式各样的信息,有花边新闻,有生活趣事,有无脑视频。

人们很容易被这些吸引,从而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导致自己脑袋空空。

于是,一旦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人生的困惑,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不是解决办法,而是“怎么办”三个字。

一直在想“怎么办”,却不知道到底怎么解决的时候,一旦焦躁,少了那份静气,只会变得更加迷茫。

就像一只被困在玻璃瓶中的苍蝇,寻找出路时,只能不断撞击瓶壁,却从来不愿意想想,为什么自己无法脱困。

罗翔老师曾说:

“通过读书,我们认识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名人。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面面镜子,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挫折和窘境时,拥有坦然面对的勇气。”

人生中的很多问题,答案已经写在了书籍里。

爱读书的人,在书籍中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靠别人的经历勘破人生,用一本本书籍搭建出通往未来的路。

一旦内心通透,便能不急不躁往前走,这便是一个人最为可贵的“静气”。

净气,是心境的怡然

有人问:哪本书改变了你的一生?

当时,答主@多鱼讲了一段自己的故事。

40岁的他,已经拼成了高管,一个月收入不低,可总是太忙,没空给孩子开家长会,没空陪妻子逛街,连自己的母亲都没空去探望。

最忙的时候,他在办公室过了一个月,睡前看的是文件,醒来自己手里还是文件。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翻开了一本书,是毛姆所写的《月亮与六便士》,他被主人公的故事打动,开始想要改变自己。

他在回答里写道:“斯特里克兰德为了艺术舍弃了家庭,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可他的快乐我能感受得到。”

于是,他在和家人商议后,辞掉了工作,与老婆开了一家小餐馆。

每天早晨不到五点,他们一起去买菜,之后送孩子去学校,然后准备餐品,等着招待顾客。忙碌时忙一天,想偷闲时便关掉店。

也许挣得没有之前多,可内心的安宁却胜于从前。

《次第花开》中有这样一句话:“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

有些人,穿梭于城市当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表面看似满足,实则内里空虚。

究其根本,是读书太少,见到的世界太小,这才不知道想要什么,只能把自己困在苟且的生活中。

而那些读书很多的人,追求的是内心的安宁,享受的是美好的当下,这样的他们心一旦定,自有“静气”生。

《太极宗师》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人生,就是一个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

能见天地的人不少,能见众生的人常有,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看到真正的自己,没和自己对话过。

这样的人到了最后,忙忙碌碌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到底喜欢什么,应该往哪里走。

很多人都是如此,但人不该如此。

人这一生,时间总是有限,这才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自己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品味到人生独特的滋味。

如何体会?如何品味?

书中总是藏着答案。

善读书的人,心有“静气”,灵魂安宁,才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世界,愿我们都能走到这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