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论《伤寒论》三阳虚寒证及三阴热实证问题

 中医知识圈 2022-09-03 发布于山东


《伤寒论》六经辨证,为指导外感急性病的治疗专书。但是多人有一误会,以为三阳病都是热证实证,以为三阴病都是虚证寒证。据我所知,抱有这种错误观点的《伤寒论》专家学者,並不少数,而是相当普遍。这种观点,给如何正确运用伤寒论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造成一定障碍。为了让伤寒论的理论在临床中发挥更大作用,特结合书中条文,及真实案例,让人们知道三阳病有虚寒证,三阴病有实热证的客观事实,而不是从主观臆想出发。

先说句题外话,西医不知道《伤寒论》为何物,所以一见“非典”,一见“新冠”,一见“奥秘克戎”,就惊恐万状,制造恐慌,天天鱼苗害算,封城封路,给国家人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疾病灾难。这是洋奴完全抛弃民族自信,抑己崇洋的人造之灾,堪发一叹。

言归正傳。关于《伤寒论》六经病的寒热虚实问题,我曾经写了专篇文章进行过讨论。今又再提此事,因为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重要,並且对六经寒热抱有错误观点的比较多,所以再罗嗦一下,以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太阳为三阳之首,麻黄汤与桂枝汤,都是治太阳寒证的,只是一实一虚而已。可以把麻黄汤证看成太阳表证的寒实证,把桂枝汤证看成太阳表证的虚寒证。

温病学跟《伤寒论》的关系,诸多医家早有进行过探索比较,实际上温病学的卫分证和上焦证,不过是《伤寒论》的太阳病而已。所谓“太阳”,指人体最外一层的“卫气层”。相似于地球之表的“大气层”。高空最多冷空气,云层到了高空,就要化为冰雹雨雪。所以太阳经也称为“太阳寒水之经”。内为阴,外为阳,“太”者,初始之意,最外一层之意。地心有高热,太空有严寒。所以治疗太阳病,当以温热的麻桂扶阳驱寒为主,才是正途。温病家但知银翘桑菊,辛凉解表,每致闭门留冦,引寒入里,而成“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或卒然晕闷,手足厥冷者”的寒入少阴之四逆汤证(见《济生方》)。此时如果不知急进四逆汤,而去用“牛黄安宫丸”,恐去者多而还者少也。

少阳有柴胡桂枝干姜汤之寒化证,也不是尽宜于柴胡黄芩。

至于阳明病,寒证就更多。所谓“阳明”,指胃与大肠二经。《伤寒论》中,讲的寒证有多条,细心读者,自能心领神会。“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都明言阳明病多有寒证虚证。我前时吃了一点凉性东西,引起胃痛,缠绵十多天,就是阳明虚寒的具体案例。如果去挂瓶消炎,去吃凉药,就去拜见倪海厦大师了。

三阴病都有热证,最宜注意。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过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都不是纯虚之证。

少阴病有黄连阿胶汤证,有三个急下的承气汤证。据张钖纯氏的经验,还有“脉微细,但欲寐”的里热外寒的白虎汤证,最易误治。

至于厥阴病,有“厥应下之,而反发汗,必口伤烂赤”的里实热证。

总之一句话,寒热虚实之辨,最费踌躇,不可轻率。必四诊结合,多方求证,才可减少失误。如果让仪器去看病,那是万万不可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