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人是干大事的人才?鬼谷子:不仅会说话,更会给方法!

 鬼谷道 2022-09-03 发布于江苏
作者鬼谷信
 
请听题:秦国能富强,靠的是儒家,还是法家?你认为,会说的和会做的,哪个更重要?
 
 
儒家能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不仅与其提倡的仁政思想有关,更与儒家特别善于说话有关。
 
是的,你没看错,与我们一贯认知不同的是,儒家的人特别会说话。比如,儒家最经典的著作叫《论语》。
 
你不奇怪吗?为什么叫“论语”呢?有人认为“论”是“伦”的通假字,所以是伦理的意思。然而,让人信服的是清朝学者赵翼的解释: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也就是教科书上的解释:《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儒家师徒不仅爱说话,还要记下来。
 
自古儒家有“真三不朽”的说法,即“立德、立功、立言”。注意,圣人是要“立言”的,也就是圣人之言。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儒家的圣贤们是很会说话的。
 
 
你以为我要拿子贡举例?其实我想说的是孟子。
 
在我心目中,孟子的口才在诸子百家里,可以排到前三,我甚至想歌颂他为“辩论之神”。或许你会拍案而起说我胡闹,可是人家孟子自己都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意思是说,俺是不得已才热衷于辩论的啊。
 
本文且不说孟子在《滕文公下》中玩的把戏,用“赋税”和“偷鸡”做类比,故意偷换概念。这两天,古代的魏国的国都大梁,也就是现代的开封地区接连暴雨,让我想起了魏惠王和孟子的一番对话。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对于魏国也算是尽心尽力了,黄河以北遭遇水患,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水患也是这样。可是寡人发现,邻国的君主们,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恕阿信直言,魏惠王应该去找法家的人请教,毕竟魏国的富强跟“变法”有直接关系,先有“李悝变法”,再有“吴起变法”。
 
现在明白为什么商鞅会在魏国了吗?战国时期,魏国才是最早变法的诸侯国,也是受益者,一度在魏惠王的父亲魏武侯魏击时期达到巅峰,制霸中原,后来的超级大国,秦国和齐国被打的蹲在角落里,大气不管出一口。
 
商鞅实际上是在魏国学手艺的,学完了以后才去的秦国,施行的商鞅变法,而且“商鞅变法”的很多内容是抄魏国变法的作业。
 
 
梁惠王问政孟子,就好比是,跟瞎子问路——找错人了。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魏武侯把强大的魏国留给了魏惠王,可是魏国的实力却不断的下滑。像极了很多老板眼看着惨不忍睹的业绩干着急,便饥渴的找个成功学“大湿”询问对策。
 
魏国的问题出在了哪里?古今毕竟统一的说法是,魏国的式微是人才储备出了问题。比如,公叔痤把商鞅留给了魏惠王,结果他自己把商鞅拱手让给了秦国。我们稍微盘点魏国遗失了的那些绝世人才:吴起、孙膑、商鞅、张仪、公孙衍、乐毅、范雎。特别是孙膑帮齐国打残了魏国,商鞅的助力下,给魏国埋下了灭亡的种子。也因此有了“亡才失魏”的说法。

因此,如果你的企业除了问题,业绩不断下滑,请相信我,主要问题就出在了人才上。上天其实很眷顾魏惠王,把一个又一个不世出的人才推送到他面前,哪怕抓住一个也行啊,结果魏大哥粗暴的说:小学生才做选择题,成年人的选择是,我都不要。然后深情的看着孟子说:我觉得你是个人才。
 
孟子确实是个人才,但是个辩论的人才。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魏国实力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人才问题,用人才去改革政治,用人才去合纵连横,用人才去远交近攻。
 
可是,孟子给的答案是什么呢?
 
 
孟子说:王好战,请以战喻。
 
什么意思呢?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很显然孟子并没有,也没打算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孟子很努力的想把魏惠王忽悠瘸了。
 
战国时期的人祸是战争,魏国想立足是不得不加入到战局中去的。魏国虽然强大,但由于地理原因,导致“天灾”频发,诸如黄河泛滥,使得魏惠王不得不积极赈灾。
 
而孟子则忽略了“天灾人祸”,直接用譬喻的方式指出魏惠王还不够努力,是“五十步笑百步”,这其实就是鬼谷子的“以象动之”的把戏,即用“象”来打动对方。孟子做了个“逃兵”的象,告诉梁惠王他还不合格,因为不够尽心。像极了你问成功学“大湿”,你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不成功的问题时。“大湿”则会告诉你,你还不够努力。
 
那么:什么样的努力才算努力?为什么忽略客观现实,魏惠王问的问题是“为什么魏国人口没增多”,孟子则举了个譬喻,忽略了“天灾人祸”的客观现实,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打仗逃兵,来形容魏惠王并没有尽心“赈济百姓”和对待百姓。试图回答梁惠王因为对百姓还不够好,没有施行仁政,所以人口没增加。有人说孟子是光骂不帮忙,其实孟子已经很努力了,他建议魏惠王应该鼓励农耕,发展渔业,保护林业。
 
看起来很正确,我们不妨看一下商鞅抄魏国的作业“立法重赏罚,开荒重农耕,爵位重军功,政治重效率”。同样是发展“农业”,商鞅则是下“垦荒令”二十条鼓励开荒,增加土地面积。减少“中产阶级”,增加农民数量。
 
再比如,同样是鼓励农耕,孟子一句“不违农时”就概括了,商鞅则意识到了官僚对农民的影响,提出“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的观点,即,加入如官僚的政务不相互拖延,那么农民就会有充裕时间来耕田。奸邪的官吏没有时间到百姓中谋私利,那么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就会有充裕时间来从事农业生产,那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了。
 
这就是业余和专业的区别,孟子只给了不切实际的方法和想当然的结果。商鞅不仅给了可执行的方法,也给了可实现的结果。论说话,现实主义的商鞅恐怕说不过理想主义的孟子。论做事,理想主义的孟子又做不过现实主义的商鞅。
 
如果是你,你想富国强兵,你会用孟轲,还是商鞅?在战国时期,你会用王道,还是霸道?

当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图强时,魏惠王却跟孟子坐而论道。用什么样的人才,成就什么样的事业。真正的人才不仅能口若悬河的说到,更能脚踏实地的做到。我突然想起了黎叔的那句台词: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