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脏脉象之肺脉

 风声之家 2022-09-03 发布于江苏

前言:寸口是“脉之大会”的地方,五脏气血阴阳盛衰的变化会反映到寸口的脉象上,当我们了解了五脏脉象在寸口脉的表现之后,会对寸口脉的脉象形成一种概念性的认识,从而来指导脉诊的临床实践活动。

《难经》认为,“心肺俱浮”,说明肺脉和心脉一样都具有浮的特性。而区分肺脉和心脉的方法,《难经》认为是:“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由《难经》对心肺之脉形状的描述并对它们加以比较,显而易见的是,肺脉的脉体不可能像心脉的脉体那样“洪盛”,存在这种差别的原因,《难经本义》认为这是由于“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

至于心肺之间为什么会存在这种阴阳属性的差别,《素问·金匮真言论》认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从五脏阴阳的角度看,既然“肺为阳中之阴”“心为阳中之阳”,这就决定了肺中的阳气显然没有心中的阳气多,因此,肺脉在寸口显现时,才会出现“浮而短涩”的脉象特点。

那么,从临床的角度看,肺脉这种“浮而短涩”的脉象,究竟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该如何体会它在指下显现时的脉形特征呢?《脉经》指出:“肺象金”“其脉浮(浮,肺脉之大形也)”“其王秋三月” “其脉为微浮毛”,“此时阳气则迟,脉为虚微如毛也”。我们知道,夏天是一年四季当中阳气盛极的时候,所以,在夏天这三个月里,寸口脉就会表现出“洪盛”的脉象。秋属金,“金曰从革”,等到秋天来临的时候,阳气逐渐减退,阴气逐渐上升,气候出现肃杀之象,这时候脉搏的跳动就不会再像夏天时那样“洪盛” 了,而是显现收敛的特点。由于“肺为阳中之阴”,尽管到了秋天,阳气有所收敛,但阳气的余威还在,所以,寸口脉虽然不再显现“洪盛”的脉势,却还有浮的特点存在。也就是说,肺脉不可能具有心脉那种“来盛去衰”的脉形表现,只不过是从脉位来看,肺脉具有稍浮的特征罢了。肺脉之浮“虚微如毛”“毛”,就是浮的意思,“虚微”就是微虚的意思,说明肺脉有虚的一面。

我们在谈到浮脉的脉象时,常常会形容浮脉的特点是:“轻手即得,重按稍减” “轻手即得”很容易理解, 因为浮脉本身就有浮的特性,为什么会“重按稍减”呢?这是由于“微虚”,秋天的到来,产生了肃杀之气、收敛之象,阳气对血脉的鼓动作用减弱了, 所以,人们对寸口脉稍微用力按压时,脉搏在跳动的幅度和力度上,都会 相应地减弱。当然,肺脉的脉象和浮脉的脉象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我们通常所说的浮脉一般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外感邪气侵袭人体时, 人的机体就会做出的一种本能反应,这样就形成了浮脉的脉象,而肺脉除了说明这些情况外,还反映机体自身内部的一些问题。

通常情况下,肺脉反映于寸口也有两种表现形式:由于右寸部候肺,所以,我们可以在右寸部候取到肺脉;另一种情况是,对两手的寸口脉进行三部总按时,通过浮取的方式,也能候取到肺脉。

《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秋天阳气逐渐减退,所以,肺脉不会再像心脉那样“洪盛” 了,只不过是表现为稍浮的特点而已。由于“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脉以胃气为本,所以,在生理状态下,肺脉除了具有稍浮的脉形外,还带有和缓的特征。而在病理状态下,肺脉相应地表现出“毛多胃少”的特点。所谓“毛多胃少”是指肺脉在寸口显现时,浮的成分多了,和缓的成分少了。

从病理表现上来看,肺脉也存在“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难经·十五难》认为:“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当肺脉“太过”时,说明是肺有余,所谓有余是指邪气有余,比如说,当(风寒或者风热等)外感邪气侵袭人体的肺卫肌表时,由于邪气盛,人体的正气也充足,寸口脉就会浮而有力,这种浮而有力的脉象正是邪正对抗的结果,由于邪正对抗,肺脉就失去了和缓之性,就会表现出“毛多胃少”的特点,这说明是“病 在外”;当人体的正气(肺卫之气)不足时,如果外邪趁机侵袭人体,由于人体的正气(肺卫之气)不足,抵抗力下降,肺脉就会呈现出“气来虚微” 的特点。就机体本身而言,如果自身的正气不足,就不能有效地鼓动血脉,肺脉浮的力度也会相应地下降,而且很可能会出现跳动无力的情况,脉以胃气为本,跳动无力说明胃气不足、肺气生化乏源,说明“病在内”。又,《素问·玉机真藏论》认为:“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为不及,病在中。”

本文选自刘建立《脉法捷要》,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确定

  • 不看此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