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勤保障与中世纪战争:因地制宜的补给谋略,才能抓住胜利的机遇

 思明居士 2022-09-03 发布于河北

19世纪初期普鲁士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著作《战争论》曾经说过一段名言:“一场战争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战略眼光是一个方面,战场战术是另一个方面,而剩下的则是后勤保障。”由于中世纪欧洲封建割据势力林立,城堡与城堡、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纷争不休,因此后勤保障往往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方面,只有因地制宜地采取正确的补给策略,军队将领才能抓住那些转瞬即逝的胜利机遇。

中世纪早期欧洲军队的后勤保障观念

在早期建立在欧洲的日耳曼国家看来,保障军队的后勤供给并不像事先制定的战略战术一样,能够对战场形势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在中世纪早期,很多欧洲国家并不重视军队的后勤保障,一般总是通过对被占领地的掠夺来维持军队的前进。举个例子来说,西欧早期赫赫有名的法兰克王国,它的军队体系之中根本就没有专门负责后勤保障的士兵,他们军队之中的粮草全部依靠战胜之后在当地的肆意抢掠来维持,而这种补给方式也被称为“就地普及”,一直以来都是中世纪欧洲军队的重要补给方式。

文章图片1

但是随着公元11世纪以来欧洲战争规模的扩大,欧洲国家们逐渐发现这种方式也有着一定的弊端。举个例子,在公元1095年,拜占庭帝国饱受中亚国家的侵扰,因此皇帝阿列克塞一世向罗马的教皇国发出了一封求援信。为了援助东罗马帝国,罗马教皇煽动了一大批追求黄金和土地的欧洲封建骑士们踏上了陌生的叙利亚土地。

尽管在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之前,欧洲封建骑士们已经事先准备了充足的物资,但是当欧洲封建骑士们的军队和当地的塞尔柱人发生激战交战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后勤保障处于非常匮乏的地步。由于战争因素,支持塞尔柱帝国的当地百姓拒绝将自己的粮食交出,因此在饥寒交迫之中,骑士们差点被塞尔柱人击败。幸好这时来自意大利邦国的商人运输船停靠在了地中海沿岸,他们才勉强得以撑过最困难的时期,并且最终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文章图片2

很显然,战争的程度越是宏大,军队指挥官对于后勤保障的要求也越复杂,因此欧洲军队对外扩张时对后勤保障的漠视差点导致了战役的失败。从此之后,欧洲各国才开始探索军队后勤保障的多种模式,以免重蹈欧洲军队在叙利亚土地上的覆辙。

中世纪战争欧洲军队的后期保障体系

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曾经在《孙子兵法》之中说过:“三军未动而粮草先行。”因此在一般读者的脑海之中,最理想的后勤补给方式应该是打仗之前,在军队驻扎地修建大量的仓库用于储备粮食,然后使用马车等运输工具保障前线战场的日常补给,实际上这只是理想化的场景。以色列著名战争学家克列威尔德指出,在中世纪欧洲还未出现铁路之前,大军作战最主要的补给方式依然是就地补给,而不是远程输送。

文章图片3

对此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如果命令一位士兵推着一车粮食运往前线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明确得出一个结论,在车上的粮食没有被运量士兵吃完之前,他自己是不会饿死的。换句话来说,如果想要维持庞大的补给线,那么运输粮食所产生的消耗也要被计算在内,特别是随着运粮距离的增大,运输粮食所要付出的成本就会急剧增加,有的时候运粮的辎重队伍所消耗的粮食比他们本身所要输送的粮食更多。

而且在变幻莫测的战争之中,维持漫长的补给线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因为后方的辎重部队很有可能遭到敌军的偷袭,而沉重的粮草也会拖垮军队的行动速度。因此,组织有规模的就地补给往往是中世纪时期欧洲军队的重要补给方式之一,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当然,这种“就食于敌”的补给策略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使用,欧洲远征军的教训就摆在我们的面前。

文章图片4

那么远距离运输粮食进行军队补给难道说就是一无是处的办法吗?其实也不尽然。在中世纪时期,欧洲军队可以依靠发达的海运,从满载粮食的船舶之上获得支援,因为船舶的运输成本要比马车低得多,并且负载能力也更大,因此当时欧洲军队的行军路线总是围绕着河流、海洋或者湖泊。

除了依赖水上运输之外,欧洲中世纪的很多国王都曾经探索过另外一种补给方式——边境城堡和储粮兵站的建设。其中,位于法国沿岸的多佛城堡曾经是英格兰重要的边境城堡,历代英格兰国王对多佛城堡的建设都十分重视。经过两次扩建之后,多佛城堡的城墙一直修到了海岸线旁边,为了解决被围困时期城内军队的粮食问题,多佛城堡之中修建了巨大的储量室,其中的存粮足够维持守城军队1年的粮食需求。

文章图片5

公元1216年,法国路易王子为了夺取这个重要的据点,率领数万法兰西军队将整个多佛城堡水泄不通地围了起来。首先法军使用了传统的攻城云梯,搭配工兵从地上地下两个方向对多佛城堡发动了猛烈进攻。当然防守多佛城堡的英格兰士兵也不是吃素的,面对法兰西军队潮水一般的进攻,他们使用砸石块、泼热油等方式成功遏制住了法兰西军队的进攻,而至于钻地道的法国工兵,英格兰士兵往往在对方挖好的地道之中点上一把麦秸,过不了多长时间躲在地道里的法兰西士兵就会被浓烟活活呛死。

文章图片6

对于多佛城堡的顽强抵抗,路易王子也无可奈何,只能下令将多佛城堡长期围困,两军从此开始了长期的粮草消耗战。但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仅仅3个月之后,路易王子手下的法兰西军队却率先崩溃了,因为他们身后漫长的补给线被附近的英格兰军队所切断,而长期坚守多佛城堡的英格兰军队却士气如虹,路易知道如果再不撤退就会面临两面受敌的危险,只能在英格兰守军的嗤笑声中收拾军队后撤。

文章图片7

而另一位为永久储粮据点作出重要贡献的则是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狮心王理查)。在英国军队远征的时候,理查一世常常身先士卒,因此作为一名“上马冲锋,下马治国”的国王,他很早就意识到了建立永久储粮据点的重要性。为了维持英格兰军队的后勤保障,他曾经在塞浦路斯岛等地点专门建立了负责筹备粮食的兵站,从英格兰本土派遣载满粮食的船只抵达岛屿,然后雇佣当地工人在岛上修建了一些大型粮仓。此后这些粮仓就成为了英格兰远征军的重要后勤据点,它们并且为英格兰军队提供了重要的粮草支持。

随着军队后勤供给在欧洲军队地位的上升,欧洲各国的军队之中也出现了专门负责筹备粮食的重要官职,13世纪“御粮官”这一职位的设立更是彰显了后勤储备在欧洲军队之中的战略地位。作为国王特别任命的官职之一,御粮官往往负责各个地区军粮的筹备工作,为了存储征缴上来的粮食,他们在欧洲各地的封建大城市之中设立专门的粮仓,除了少数用于宫廷消费之外,大部分都是为战争所准备。到了中世纪晚期,欧洲军队的后勤供给终于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而且其中至少一部分必须由国库储粮进行供给。

中世纪欧洲军队后勤供给对战争胜利影响的三大特点

由于欧洲中世纪粮食运输方面的复杂性,长期以来善于用兵的将领和国王们通常会抛弃自己能够丢掉的所有辎重,仅靠士兵的两条腿就能完成数千公里的奇袭,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兵贵神速”的道理。中世纪晚期爆发的意大利战争之中,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率领5万士兵准备入侵意大利北部,此时他的军队必须翻越高耸的阿尔卑斯山脉。因此他明智地舍弃了自己的大部分辎重,才能自由穿梭于阿尔卑斯山谷之中,因为在富饶的意大利北部地区,他的军队是不难在当地居民手中征收到补给的。

文章图片8

不过长期以来,欧洲的常胜将军们之所以能够带领自己的军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能够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手段,最大化满足军队行军打仗的后勤补给。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军队统帅对于自己军队的日常消耗进行最合理的估计,比如说士兵连续几天不吃饭还能维持士气,这样他们才能对复杂多变的后勤保障方式作出合理运用。

总结来说,中世纪中世纪欧洲军队后勤供给对战争胜利影响的三大特点如下:首先,军队的集中会导致就地补给的困难。短时间大量号召军队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军队就地补给能力的急剧降低,因为士兵数量的增多定会导致可以强行征收粮食的区域变小,因此著名军事学家毛奇才提倡“分散行军,协同作战”的战略行动准则。

文章图片9

其次,流动作战的军队的就地补给能力要比原地不动的军队强得多。由于在中世纪的欧洲,一个地区的平民百姓能够负担军队的粮食补给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城堡的攻防战之中,攻城方最先被拖垮的原因是附近区域的粮食补给已经被原地不动的军队所耗竭,而守城方由于早已经储备了足够的粮食,因此无惧攻城方的长期消耗。

文章图片10

最后,战场的持续时间越长,规模越大,对后勤补给的考验也越加严峻。伴随着中世纪战争技术的迅速发展,士兵们所要消耗的补给种类也越来越多,除了基本的粮食、箭矢之外,还有着诸如云梯、黑火药等攻城材料的消耗,一旦某些材料的供给出现问题,那么战争的结果必然会出现一边倒的局面。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原始社会的人们只需要携带一根棍棒和少量粮食就能维持数个月的部落战争,而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军队却需要专门的后勤机构和庞大的储粮据点才能维持部队庞大的战争开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