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继红 | 往事悠悠14:老柴火灶

 丁中广祥 2022-09-04 发布于江苏

老柴火灶
江都  刘继红

作者刘继红先生,麾村人,丁中1966届校友。
老柴火灶,顾名思义就是烧柴火的老锅灶。过去在我们农村,柴火灶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具。老柴火灶大都用砖砌成,有锅台、锅膛,有带烟囱的,也有不带烟囱的。带烟囱的像个巨大的水烟斗,巍然耸立;不带烟囱的像个方方正正的土台子,四平八稳;也有既没有烟囱、也没有锅台子的,活像个不倒翁憨坐一旁。这些老柴火灶看似憨厚笨拙、土里土气,却承载着一家男女老少一日三餐的重任。寻常百姓人家日子不管过得怎么样,即便再苦再艰难,只要屋子里有一方老柴火土灶、烟囱里冒着青烟,锅膛里窜着火苗、锅台上冒着热气,就有了生机,小日子就会希望。

▲农村常见的老柴火灶

砌柴火灶在我们老家麾村叫“支锅”,一般人家锅都支在厢房或“灶披间”、“锅披子”里,支锅的地方则叫“锅上”,用现在的话说叫厨房。柴火灶,是厨房里的主角,带烟囱的老柴火灶呈圆弧形,由灶台和烟囱两部分组成,占据厨房一角,把厨房分成前大后小的两部分。灶台前边空间较大,主要放置水缸、碗橱和吃饭的小桌凳;灶台后边就是放柴草和烧火的地方——“锅门口”。 

灶台从外到里安放着大小不等的两三眼铁锅,一“眼”就是一个灶门,一口锅,在我们老家叫一样锅,两眼的锅灶叫两样锅,三眼的锅灶叫三样锅。过去农村一般以三样锅居多。有的人少、地方紧的人家就只支两样锅,少数人多的大户人家也有支四样锅、五样锅的。

“口锅”( 灶上不靠墙、最外面的一口锅,也叫小锅)最小,用来煮鱼烧肉、炒菜煨汤;“中锅”(处于“口锅”和“里锅”中间的一口锅)最实用,用来烧饭、煮粥;“里锅”(灶上靠墙、最里面的一口锅,也叫大锅)最大,平时多用来烧水、煮猪食,只有在来客多了或办大事的时候才用来煮饭烧菜,端午节煨粽子,过年的时候则用来烀馒头。

两口锅与烟囱柜子之间有一块三角地带,支一只汤罐,两样锅一只汤罐,三样锅两只汤罐,以此类推。汤罐则利用排烟时从锅膛往灶囱柜子窜的火苗将汤罐里的水顺便烧热。我们老家有句歇后语叫做“汤罐里的水——带就带热了”,既通俗易懂,又富含哲理。汤罐水则可用来洗脸洗脚、洗锅抹碗,也可以打到锅里煮饭烧菜,使其热能得到充分利用。

▲难得一见的大户人家的五样锅

支锅是个实打实的技术活,要请当地最有名气的老瓦匠亲自操刀,八脚毛的瓦匠砌的灶台造型不好看是小事,锅膛烧火不旺火,费柴费草,烟囱排烟不畅,容易哇(往回吐)烟,弄得整个厨房都是浓烟,呛死人。所以,大家都愿多花钱请个技术好的老师傅来支锅。一个有点名气的支锅好手是非常吃香的,是需要上门请的。受邀后老师傅会郑重其事翻出一本老黄历,择好日子,定好时辰,并交代主家应准备事项。是日,瓦匠师傅如约而至,通常就一个师傅一个徒弟,带上瓦刀、泥桶、泥板、抹子、线锤等必备工具。

瓦匠师傅一进门先察看厨房整体布局,确定锅灶位置。锅灶的位置有一定的讲究,比如灶台不能正对厨房门、不能设在厨房中央、得一边靠墙而置,等等。位置确定后在屋上开个小方洞,作烟囱的出口,也有人家烟囱不从屋顶出口而从旁边墙上拐弯出口,那就在墙上开个小方洞,再用线锤子从洞口吊根线下来,并以此为基准划线支锅。灶台的高度一般以85—100厘米为好,并根据主家主厨人身体高矮作相应的调整,以便于做饭炒菜。

▲农村柴火灶厨房常见摆布

飞檐式的锅沿下面是锅膛墙体。墙体的正面留置一两个内凹的壁窟,可放洗锅帚子等。因为锅膛里烧火时,壁窟被火烤得热乎乎的,也是家猫冬天取暖的好地方,故又被称之为“猫儿洞”;遇到阴雨雪下,将潮湿的布鞋袜子塞在里面,一夜过来就烘干了。老人们还常在灶台旁的两头钉上钉子,拴上绳子,充分利用灶台墙壁上的温度烤干婴儿的尿布、裤子、鞋袜等等。

灶台台面和锅门口之间由一米多高的弧形烟囱墙隔开,锅门口里柴草飞屑灰尘和外漏烟气就不会跑到烧饭的锅台上了。烟囱墙其实就是并排连砌的烟囱,形似长柜,故人们习惯称之为“烟囱柜子”。

烟囱柜封顶时则在适当的位置(一般靠里端)留一小正洞,将烟囱柜汇聚成一个长方体烟囱伸向屋顶或拐弯伸向墙洞,穿出户外。

烟囱柜的正面和反面都有几个内凹的洞子,正面的洞子可放油碗、盐钵子等,背面的洞子主要放火柴。烟囱柜的正面除了有凹洞外,还有一两个用望砖(过去砌瓦房时铺在屋面椽子上、瓦下面的薄砖)飞出的小平台,那是晚上放置香油灯或火油灯的。

烟囱柜子上据说是灶锅老爷的住所和坐堂办公地方,家家户户都要在上面供奉灶锅老爷神像,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烧香敬佛,送灶接灶,祈求平安。

砌烟囱柜及烟囱时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小“奥妙”,就是边砌边用稀泥把烟囱的内壁用手抹平。因为砖砌烟囱柜及烟囱通道时砖与砖之间会有若干个小孔,必须要用泥堵死,同时将凸出的瓦刀泥抹平,否则不是漏烟就是堵烟。烟囱柜及烟囱高而窄,只能砌一段就用胳膊伸进去抹一段,不留死角;其内壁小而暗,无法用眼直观,只能凭经验和感觉抹实抹平,这就全靠瓦匠师傅的功底和技术。

▲农村略微考究一点的贴瓷砖的柴火灶

锅灶砌好后,先用草灰泥抹平,再刷上白石灰水或灰色石灰水(石灰水加些草木灰),而灶台面则用“纸脚灰”(石灰加脚纸揣成泥状)腻成,晾干凝固后光滑赖潮,可摆饭碗菜盆,抹布一抹干干净净,讲究的人家灶台、灶墙、烟囱柜全部用纸脚灰腻成。后来有水泥了,支锅就改用水泥粉刷,坚固耐用,现在都贴上白瓷砖,就更加整洁漂亮。

锅支得好不好,主要有两点,一是锅灶的形,锅灶台面基本都是弧形的,而台身则下收上放,手艺精湛不精湛,一眼就能看出,活要细,形要漂亮;二是不走烟,无论是两样锅还是三样锅,都共通一个烟道,锅支好了,要点火试,若能通风拔火,又不走烟,说明锅支得好,师傅手艺没得话说。

有本事的会彩画的瓦匠师傅,锅支好了,还会在锅灶壁上画两笔,主要是一些荷花、鲤鱼、万年青等图案,意在祝主人家和美兴旺,年年有鱼。

新房盖好了要“敬宅”,新锅支好了要“暖锅”,在我们老家叫“吃新锅饭”,弄两样好菜,鱼也是少不了的,主家与瓦匠师傅举杯共贺新锅一次“试火”成功。

▲炊烟袅袅

对支那种不带烟囱或既没有烟囱又没有锅台的土柴火灶,那就无需请那么好的瓦匠师傅了,一般泥瓦匠或本庄巧农民就可以了。这种土柴火灶一般都是背靠墙或干脆靠墙角支砌,两面靠墙,不分灶前灶后,占地小,可以一个人一边烧火一边煮饭炒菜,简单方便。问题是没有烟囱,烟直接从锅膛门口冒出,再从门窗排出室外,家里到处熏得乌漆墨黑的;有时柴草添多了,火苗窜出锅膛,熏得无法伸手炒菜。又由于没有烟囱,无法吸风拔火,火烧不旺,还容易熄灭,常被弄的灰头土脸,眼泪都熏出来了,人们不得不使用“吹火筒”或配以“风箱”助燃。

▲农村无烟囱的老柴火灶

吹火筒由竹子制作而成,选一根通稍且老练的竹子,根据需要锯断,一般取三个竹节,用小木棍或钢筋将前两个竹节打通,第三个竹节用铁丝钻一个小孔,大孔一头吹气,小孔一头出气。烧火做饭时,锅膛里若明火熄灭,烟雾缭绕,要想火重新燃起来,只要将吹火筒有小孔的一头凑近火苗,大孔的那一头贴近嘴唇,深吸一口气,鼓着两腮,用力猛吹,吹得火星熠熠生辉,火苗溅起,引燃周边柴草,满锅膛的烟雾迅速被驱散,重新燃起熊熊烈火。吹火筒用久了,出气口的那端常被烟火熏得发黑,甚至带有残缺,而吹气的那一端却被手摸得釉光滑亮的,竹皮纹理清晰可鉴。

▲吹火筒

风箱也叫风匣,是一个长约1米、宽约30厘米、高约60厘米的长方体箱子,由木箱、拉杆、活塞、活门构成的用来鼓风、使灶火旺盛的装置。

风箱的活塞是一块立在箱内可以来回活动的长方形夹板,周围扎满了鸡毛,用来抽风。在风箱的前方有两个圆孔,把两根又光又滑、质地坚硬的被称之为“风箱杆”的木棍固定在夹板上以便推拉活塞。还有一个活门,活门的门是用小薄板制成,挂在风箱口,吸风时张开,推风时合紧,把产生的气流推向一隅,灶头边打个直径10厘米左右的风洞,用管子接上风箱,将风送进灶膛。烧饭、烧水、炒菜全靠它。点燃柴禾放进锅灶口里面,右手拉风箱,左手添柴火,省柴省草,火旺烟少。当柴草紧缺时,残根碎草,砻糠落叶皆可在风箱的助力下燃火烧锅,以解巧媳妇难做无草之炊。

▲拉风箱

除了上述有烟囱的、没烟囱的,有锅台的、没锅台的柴火灶之外,还有一种“资历”更老的柴草灶——“锅腔子”。所谓锅腔子,是一种可以随意搬动、比大灶小、无烟囱、多用土或陶制成的缸型简易灶,亦称“锅炝子”,也有民俗学家认为应该是“锅呛子”,在我们老家方言土语叫“锅腔儿”。

▲锅腔子(锅炝子)

泥锅腔子是用胶泥土(粘土)撒上麦稳草碎,和成黏稠的泥浆,将一小把一小把的穰草(稻草)放在泥浆里揉成沾满泥浆的长条条,再一层一层垒叠成圆形,下收上放再收起,呈腰鼓状,层层叠齐压实,并在中部留有灶门。值得注意的是泥锅腔子不是一次垒成,而是垒几层就让它晾个五六成干后再继续往上垒,不易变形甚至坍塌。垒成后再用草灰泥内搪外粉,内搪泥尽量厚实些,以保护其穰草骨架免受烟熏火燎;外粉尽量做到光滑平整,外观漂亮。做好了,晾晒几天,干透干透的,放上铁锅就可以使用了。泥锅腔子有大有小,大的高60多厘米,形如大肚如来,端庄富态;小的20厘米左右,酷似俄罗斯福娃,秀气玲珑。

相比泥锅腔子而言,陶制锅腔子则比较小而精致,整洁美观些,一般为专业制售。记得小时候我们麾村老街上有一剃头的刘姓老者,人称“老少爷”,家有两个陶制小锅腔子,一大一小,大的放在矮凳子上,煮饭烧菜;小的放在高凳子上,水铫子烧水,泡茶、剃头洗头用水都靠它。老少爷虽单身一人,但各方面都很讲究,就连烧锅腔子用的柴草都预先在外面一个一个的小草把打得好好的,堆放在旮旯里,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小锅腔子陪伴其一生。

至上世纪70年代,农村人在烧柴火灶的同时也像城里人一样开始使用煤炭炉子了,比起烧柴火灶,烧煤炭炉子既清洁又方便,有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可谁也想不到,时代发展的今天,连煤炭炉子也不用了,什么煤气灶、电饭锅、电饭煲、电磁灶、微波炉等一系列现代厨房用具走进了普通百姓人家,老柴火灶的历史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时间可以改变容颜,却改变不了情怀,各式各样的老柴火灶留给的记忆,总是回味悠长。老柴火灶烟囱中徐徐袅袅的炊烟,满屋子弥漫的柴火饭特有的香味却一直在心中回荡,永远不可磨灭!
往事悠悠系列01水车   02打水   03挑电灌   04方整化   05绞关化   06食堂化   07小口深塘   08炸麻虫   09大印   10舂碓   11划草   12乘凉   13茶水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