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古诗《出塞》,忆王昌龄一生

 凤凰山居士 2022-09-04 发布于江西


唐代诗人王昌龄曾经写过一首诗,名为《出塞》,此诗一出,直到今天,依然非常出名。作为唐人七绝当中的压卷之作,此诗有着一股深沉的历史感,每次重温,似乎都让读者们看到了一个辽阔的场面,有一种宏大的空间感。诗句中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虽然读起来有一种悲感,但这是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龙城飞将”这个词语,来自王昌龄创作的诗作《出塞》,此词主要是指保卫边关的优秀将士们。作为一首边塞诗,给读者呈现了古代远征的弊端和守卫边疆的重要性。

“龙城飞将”来自王昌龄创作的诗作《出塞》

《出塞》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在这首边塞诗当中,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第一句诗就给读者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景象,一派苍凉。第一句明确了两个景物,一是秦汉时的明月,二是秦汉时的关。为什么要以年代来强调“明月”和“关”呢?其实这是有内涵的,诗人就是想通过此句暗示一件事,表明战事从秦汉以来,一直都没有停过,说明了战事的持久。

第二句所说的万里长征,指的是西汉时期,李广利西征地处万里之遥的大宛,结果大多数的将士都回不来了。其中“人未还”,说明了远征这场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那么,如何才能够让人民解除这种困苦呢?对此,诗人将希望放在了有能力的将军身上。诗人认为,只要有镇守边塞的勇猛将士在,胡人的骑兵就不可能越过阴山。这里提及的阴山,是当时北方呈东西走向的大山脉,也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只要有镇守边塞的勇猛将士在,胡人的骑兵就不可能越过阴山。

这首诗想表达什么内涵?

此诗主要强调的是对敌人的蔑视,也是对国家的一种忠诚,它表现了一种勇往直前,为了国家和人民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前两句写了明月和雄关,就是让大家回忆起历史上无数次的侵略战争,同时也表现了如今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了汉代的名将比喻唐代为国出征守卫边疆的英勇将士们,赞扬了他们奋勇杀敌,不惜为国牺牲的战斗精神。

作为唐人七绝当中的压卷之作,此诗从古代到现在,都有着一股深沉的历史感,每次重温,似乎都让读者们看到了一个辽阔的场面,有一种宏大的空间感。诗句中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虽然读起来有一种悲感,但这是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那么,作者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呢?

年轻时候的王昌龄,敢于冲破传统约束

出身贫苦家庭,喜欢学道。

小时候的王昌龄,生活非常贫苦,在农村的他,每天放牛种地过日子,就这样持续了20多年。在农作之余,他喜欢写诗,尤其喜欢写那些和自己相关的隐居诗。对于读书人来说,他们的出路就是参加科举,但王昌龄对此不感兴趣,不是他没有钱去参加,而是他不想去。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他,就喜欢在乡下过着这种隐居生活,时间长了,人也变得“佛系”了,此时的他追求的不是科举功名,而是希望能够早日遁入道家的状态。

有一天,他不干农活了,收拾行李,但没有去科举,却去了嵩山学道。此时才20多岁的他,似乎已经看破红尘,一心向道,与同龄人一心追求功名的心态不一样。可见,年轻时候的王昌龄,敢于冲破传统约束,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那确实了不起。且不说他的这种做法是对是错,但至少来说,真的是勇气可嘉。

王昌龄画像。

爱折腾的青年。

来到了嵩山,王昌龄一边学道,一边游玩,除了嵩山,他还到过河北、太原等地,当然,都是穷游,因为这是一个爱折腾的年轻人。这样的生活状态,他折腾了三四年,可谓是一路风尘。四年后的一天,他终于想通了,决定进京赶考。结果没有什么准备的他,自然在科举中落选了,此时的他认为科举不适合自己,既然无法从这条渠道找到出路,他只好背起行囊,又出门散心了。这一次他的旅行方向已经不是中原,而变成了塞北。

离开长安后,他以西边为方向,经过了兰州,最终来到了玉门,开始了自己的边塞生活。两年后,或许厌倦了这种生活,他又回到了长安,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这段时间他结交了很多好朋友,都是知名诗人,比如著名山水诗人常建。此时已经30多岁的王昌龄,根本没有考虑成家立业,换句话说,对于人生规划,他根本不着急,当然,也可能是他在寻求答案。

王昌龄的下半年,走上仕途。

醒悟过来,进军仕途。

王昌龄的上半生,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人生规划,只是一味折腾自己的青春岁月。回到长安,选择隐居生活的王昌龄,经历了太多,决定要改变人生。于是他开始静下心来准备科举,果然是天才,一出手就直接获得了进士及第,后来被赐予了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类似大唐时代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员。俗话说,想改变自己的人生,得混圈子。王昌龄也是如此,当他进入官场后,虽然官职不大,但有了这个平台,他得以认识了很多大咖人物,比如李白、王维、孟浩然等等,朋友圈不断得到扩大。

当了六七年图书管理员的王昌龄,后经过自己的努力,被授予汜水县尉(河南的一个县,类似公安局长)。得知奸臣排挤贤相张九龄,王昌龄看不惯,出言挺对方,结果得罪了奸臣集团,接着他被贬到了岭南地区。那时候从河南到岭南比较远,交通不方便,当他刚到岭南时,朝廷赦免了他,于是他又从岭南回到了长安。

老年的王昌龄北归路上,离奇被杀

北归路上,离奇被杀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大唐江山岌岌可危,这时候已经是老年的王昌龄离开了龙标,几乎是飞奔北上,一腔热血图报国,可就在北上的路上,历史在王昌龄身上戛然而止!这一刻天大的不甘、天大的叹惋都已化为了尘土。

他路过安徽亳州的时候被当地刺史闾丘晓所杀!一代诗才王昌龄的生命就此匆忙到了终点,他如此离奇死去,直到现在对于爱好诗词之人都是一大噩耗!至于为什么会被闾丘晓所杀,至今仍是一个谜团,是因为才华被嫉妒还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或许在那战乱之时,就是你有才,我有刀的莽夫任性之为吧。

在闾丘晓杀害王昌龄后,张镐为此斩杀了闾丘晓,算是为王昌龄报了仇。张镐是领军之人,但非常敬重有才的诗人,听闻王昌龄被杀后他愤怒至极,当时又因为闾丘晓贻误战机,被张镐处死。当他斩杀闾丘晓的时候,闾丘晓曾求饶“我家有母亲妻儿,求饶我一命”,张镐当场怼了回去:“你有妻儿?王昌龄就没有吗?王昌龄的妻儿谁来养?”

参考资料:

1、《出塞》——王昌龄,引用时间2022-5-2

2、《王昌龄》——百度百科,引用时间2022-5-2

3、《诗家天子王昌龄被闾丘晓妄杀,警示我们一定要远离垃圾人》——写乎,引用时间2022-5-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