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找寻历史缝隙里的那缕光(六)

 冬歌文苑 2022-09-05 发布于北京

找寻历史缝隙里的那缕光(六)

——百善孝为先

张变利|陕西

三国时期,刘备的第一任军师徐庶为救母无奈投奔曹操,而后诸葛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收伏了曹操的大将姜维。千百年来这两起让无数人为之感动、让统治者“得贤”成功的事件,都是因为其中的“孝”字。

同时期的大文学家曹植在《白马篇》里“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描写一个为国舍身的游侠的内心:危难时刻父母尚且无法顾及,更不要说妻子儿女……无意间流露的也是为人子女者父母至上的“孝道”。

我们国家鉴于国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直到近几年二胎三胎政策陆续放开,过去的40多年里,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于是出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小皇帝”“小公主”现象:一个家庭父母双方6个大人(甚至更多)守护着唯一的孩子,原本排在家庭最末位的孩子一跃上升为家庭最重要的人。因为孩子的“稀有”和“珍贵”普遍滋生了大人溺爱孩子、孩子在家庭里“唯我独尊”现象愈演愈烈,使得中国传统“尊老敬老”的“孝道”几乎本末倒置。尊敬、孝敬老人,似乎仅限于孩童“首孝悌次谨信……”的歌谣背诵和重阳节时,为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给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洗脚捶背的摆拍……

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公共场合孩子大声顶撞父母、因为爷爷奶奶不给买想要的玩具,孙辈躺在地上打滚甚至动手打人、面对老师批评教育时学生反抗甚至对老师大打出手的不乏其人。更甚者甚至有孩子杀害母亲、学生刺伤老师、同学毒死社友等等骇人听闻的报道。

中华民族文化源于诸子百家,博大精深,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赫立东方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并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根本原因都在于她的“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孝道”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定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孝”,狭义说就是善事父母;广义说,就是孔子说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的基础是感恩,狭义说就是感激父母,广义说,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会,感激祖国,感激所有帮过自己的人。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一个人连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善待,又怎么会对和自己毫无瓜葛的陌生人献出爱心呢?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最起码的德性;从家庭来说,孝道可以规范人伦秩序,明确长幼有序,促进家庭和睦;在封建时代,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孝道就是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所以客观地讲,我们的孝道思想在维护社会稳定、为国家的统一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设想一个人,如果从小遵从传统“孝道”文化的教育并努力践行,在家里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那么当他长大投身到社会,他就会像对待父母一样尊重自己的师长、领导,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和睦同事,善待下属。这样的人,他们会推己及人,会很自然地把自身的修养用到社会中, 达到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从小“我”着眼到大“我”,从而推动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不是幼童口头背诵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也不是后独生子女时代,“一对夫妻”如何事必躬亲去照顾四到六个老人的焦虑。而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从精神层面,从内心深处去思考如何来传承和深耕这沉淀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她继续在新时代绽放光华,从而完成我们这代人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张变利,女,陕西西安人。唯有读书,运动,写字不负余生。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