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瓜蒂散”催吐背后机理是……

 知朕达cs 2022-09-05 发布于贵州

导读:

瓜蒂苦寒,有降下之力,为下水之品,兼以下水之赤小豆,二药合用实为下法,那么为何瓜蒂散可以有催吐之功,我们通过文章一起学习瓜蒂散催吐背后的机理。

图片

瓜蒂散

方药组成: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病机:食积证、水饮证等(上焦)
阴阳盛衰:阴盛
方解:
仲景书中表述此方病机为“邪结在胸中”、“病在胸中”,并且是用攻邪的方法治疗,提示此方病机为上焦实证,具体为上焦的实寒证、食积证、水饮证等,均可用此方攻之。
针对此方证的病机,此方的立方与治法相对特殊。方中瓜蒂苦寒,有降下之力,为下水之品,兼以下水之赤小豆,二药合用实为下法,但方中质地轻且气多味少之香豉却为重用,目的是将其余两药的力量以香豉之轻带到上焦,三药共用以达催吐之功。此方的药物配比剂量是正确应用的一个重点。
一物瓜蒂汤仅用苦寒的瓜蒂一味药物,仍旧可以达到吐泻之效,原因在于这是针对正邪交争的反应的一种治法。邪在上焦,人体正气欲祛除之,此时仅用极为味苦而具有降下之力的瓜蒂,既能够苦寒降下邪气,也能够激发人体正气的向上升散之力,从而达到通过呕吐驱邪的目的。此方的立意与一味瓜蒂汤有所相似,同样是应用药量虽轻但却极苦的药物,激发人体向上升散祛邪的正气,从而达到通过吐法而祛除病邪的目的。
因此,此方虽然是应用苦寒药物,其达到的效果却是治疗阴盛的升法。
方证:心烦、腹胀、恶心、胸满等。
方证解读:
邪气留滞上焦,所以会出现心烦、胸满等症;部分邪气已经由上焦延及中焦,可以出现腹胀症状;正气欲通过升散的方向将邪气祛除,所以会出现恶心的症状。
临床中,本方从方证角度以把握食积或上焦实证的病机表现为主要依据,兼有的特点是上逆之势,具体表现并无特殊,仅据方证,也难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药,因此,准确把握此方的应用,临床中以结合脉证是主要的方法。

脉证图:

图片

图28   瓜蒂散
来源《经方脉证图解
脉证特征:左手寸部的浮位、中位均出现有力的太过脉(滑、数、紧)。
脉证解读:
左手寸部的太过脉是正邪交争气机上冲的脉诊表现,也提示邪气留滞在上焦;左寸中位的太过脉是食积停于中焦或上焦邪气延及中焦的脉诊表现。邪气留滞上焦,而太过脉之所以表现在左手而非右手,是因为人体正气欲通过升散向上的方向祛邪外出,完全符合仲景阴阳脉法总结的大规律。
滑、数、紧的脉象是具体病邪性质的反映。停于上焦的邪气如为痰热、食积,则表现为脉滑数;邪气为水饮,则表现为脉象紧。由此可以看到,无论通过脉象的角度判断出病邪的具体性质为何,而最终确定治疗方向的却是太过脉位于左右手寸关尺的具体位置。此方证中,无论具体是什么病邪性质,均为应用向上升散的吐法。而即使是同样的脉象,如果是表现在右手,那么,即使病邪的性质是相同的,治疗的方法却是攻下邪气。因此,临床脉诊中如果仅仅关注脉象,既难以鉴别和体会,也对快速判断治疗方向和方药的意义不大。
脉证鉴别:
此方脉证需要与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的脉证进行鉴别。
因为本方证从临床上往往并无特殊典型症状表现,据脉是一个重要方向,而此方脉证与以上诸方都表现为寸部的浮位出现太过脉,重要的区别点是在探及浮位的太过脉后,继续寻至中位,此方脉证中仍旧可以触及一个非常有力的脉动,而以上三方均以浮位为最强脉动,由浮位到中位、沉位一定会依次显著减弱。此外,临床中结合方证,有利于与此方的应用进行鉴别。
此方脉证当与吴茱萸汤脉证进行鉴别,两者相比,后者的左手关部脉动更为有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