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明不饿却还想吃东西,答案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yygltj 2022-09-05 发布于广东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场景:明明是上床睡觉的时间,却总觉得这个夜晚要吃点什么才完整;或者刚填饱肚子,遇到其他食物却还是觉得嘴巴寂寞;又或者早已腹中满满,依旧撕开了零食包装袋。
以上这些统统都属于“肚子不饿嘴巴饿”现象,有人认为这纯粹是因为馋虫犯了,殊不知很多时候,是许许多多的因素在控制你的食欲。

生理心理都在影响你的食欲

当人说“我饿了”的时候,很多时候不仅是生理上的肚子饿了。“饥饿”可分为两种:稳态饥饿与享乐饥饿
肚子饿了头晕想要吃东西即“稳态饥饿”,是人们在饥饿状态下的进食需求,是人体对能量和食物的质朴需要。至于“享乐饥饿”,一般是指没有必须要进食,但是出于对美食和味觉刺激的渴望,出现的“伪饥饿”,实际背后体现的是人体对快乐和满足感的渴望。
美味的食物对人产生无穷的吸引力,人们需要通过摄入好吃的食物来实现一种享受。而之所以出现稳态饥饿和享乐饥饿,恰恰是人们的生理、心理因素影响的结果。
在进化过程中,生物需要摄入足够多的食物来保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饿了吃东西是一种非常本能的行为,受到大脑边缘系统和下丘脑的控制。在人的下丘脑,存在着摄食中枢和饱中枢,两者之间还存在交互抑制,再加上边缘系统的杏仁核、隔区,都可以起到调控摄食行为的作用。
有时候我们会多进食喜欢的食物或者节食等,这些摄食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大脑皮层的影响,同时脑内多种神经递质也会影响摄食行为,但功能不一。有的会促进摄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想要吃更多东西,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而瘦素、缩胆囊素等则会抑制摄食行为。
除了生理因素,影响人体食欲的还有心理因素。比如生活中,我们会对某一种食物有特别的偏好,可能是出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某些事物的纪念。
换一种抒情的说法就是,许多时候,我们对蛋糕等甜食的偏好,是因为背后可能承载着童年的美好记忆,比如小时候因为表现好父母奖励一块蛋糕,这种对蛋糕的期待可能会延续到成年。反之亦然,一些出现在“噩梦”中的食物也会让人食欲大减。

为什么明明不饿却总想吃东西?

知道了控制食欲的因素后,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解答“为什么不饿时还想吃东西”。嘴瘾背后,是人们想要通过摄入食物来实现精神和情绪上的“饱满”,此时的进食行为实际上是人们寻求安慰,缓解压力,奖励自己的一种方式。
我们都知道,大脑中的多巴胺可以说是“快乐因子”,它会影响人的情绪和感觉。如果人体内的多巴胺浓度过低,就可能会引起抑郁症,肥胖以及疲劳综合征等,甚至还可能导致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等等。如果多巴胺浓度提高,就会让人有愉悦的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