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苑】怀念家乡的米汤饭

 凤视界 2022-09-05 发布于湖南


怀念家乡的米汤饭
 文/水青

现在的城里人时尚出城去郊外溜达,正应了钱钟书老先生《围城》里说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说明不同境遇的人有着不同的想法和需求,正因如此,乡里人也抓住商机,凭自家独有的山清水秀优势,将庭院稍加打理,就在路边挂出某某农家四个大字招揽城里人。大字下面往往还有一行小字:休闲、娱乐、农家饭。其中“农家饭”最是吸引城里人的,潜意识地认为农村吃的才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农村人的烹饪才有久别的“泥土味”。

冲着这样的想法,在农村生活了三十八年后迁入城市又二十六年的我,终于被小孩们说服,跟随他们去到火炉山农庄吃饭。去了之后才知道,此农家饭非彼农家饭,是经过了改良的农家饭,美酒饮料替代了米汤饭,荤素菜肴也充满现代刺激,不但色香味有异,就连环境、气氛、人情世故都不同,全然没有了那“土里土气”的原汁原味。品尝着眼前的“农家饭”,回忆着当年家在农村时的饭,不禁感慨颇多。感慨最深的是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呷过米汤饭。

老家长沙县地区,米汤饭是各家饭桌上少不了的,餐餐如此,是在吃干饭前喝的,地方语叫呷。米汤饭稀稠适中、香香的、色乳白中稍带焦黄,喝后不但生津止渴,还有驱寒提神、畅肠舒胃等功效。比现在含碳酸成分的饮料强多了,用时髦话说是地道的绿色食品。清代名医王士雄在他的《随息居饮食谱》里说:“贫人患虚症,以浓米饮代参汤,每收奇迹。”因为米汤中含有米油,“能补液填精,有裨羸老”之功效。这就是说,米汤饭还能当参汤,能强壮身体,延年益寿。所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不要误解只有穷人家才会喝米汤饭,没有什么营养,倒可以说明家乡祖辈善用天然材料调配出科学的保健食品来。

小孩们听了我讲米汤饭的色、香、味以及营养价值,食欲大增,马上说回家让我给他们做。我没有答应他们,告诉他们城里没有做米汤饭的条件。老家的米汤饭不是简单的将米汤和饭混合在一起,或水多米少混煮而成类似的稀饭。

那是很有讲究的。

做米汤饭一定要用铁锅和柴火。铁锅传热较现代的铝合金之类的锅温和,烧出来的锅巴才能焦脆而不糊焦发黑。更重要的是柴火,电炉、煤气、沼气等能源都难能煮出米汤饭来。

做米汤饭先要煮好饭。先用铁锅把适量的水烧开了,放米去煮。水的多少很有讲究,少了就同现在城里人用电饭煲煮饭一样没有米汤,多了的话米汤又不会粘稠,影响下步米汤饭制作质量,这就要凭经验了。煮饭的中途用铁锅铲贴锅底把米前后推几次,防止贴锅底的米烧焦。等米煮到要开花而又尚未开花的时候,就用簝箕沥出米汤,把尚未熟的米饭放到锅里团成一个圆丘形,用筷子插出几个气孔,顺锅淋上一圈水,盖上杉木做的锅盖。这时,在灶膛里烧上三把大火,听到锅里传出水刚烧干的吱吱声音,旋即停止大火,改用小火烧约五分钟后熄灭,然后用火钳将灶膛里带有余烬的柴火灰拨弄平铺开,让饭焖上一阵子,利用余热使其锅内的饭受热均匀,收水后米饭膨松,出锅的就是香喷喷的米饭还有焦脆的锅巴了。因锅盖是杉木的,香味中捎带杉木的清香,比现在餐馆里叫卖的木桶饭正宗多了。

接下来,往捎带香喷喷米饭的焦脆锅巴上淋上米汤,焦脆的锅巴遇上米汤发出“嗤嗤”的响声,好像对主人说你成功了。这时用锅铲铲离锅巴,再用锅铲来回地挤压,直至搅成粥状,至此,稀稠适中、香香的、色乳白中稍带焦黄的米汤饭就出锅了。

这就是我喜欢喝的米汤饭。

(2011.7.9 写于南苑,2011.8.15刊于《今日星沙》)

作者
简介

水青(笔名),现年82岁。生于贵阳,长于长沙县,1978年起从事教育工作,1985年支教南粤。

南粤工作时段,除了教学之外,还从事过级辅导员 、校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心理咨询老师和教育教学研究室副组长等工作。教学之余,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不少篇章分别被《中学化学》期刊(1995年第10期刊首)、《中华优秀科学论文选》(四川人民出版社)等刊物收编,也有些闲文跻身报端。

扫  码  关  注

凤  视  界


女性视角看世界

家国情怀待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