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学科十年发展综述及评价(2009-2018年)

 老王abcd 2022-09-05 发布于广东

哲学学科十年发展综述及评价

(2009-2018年)

——基于人文社科综合指数的分析

钱梦旦、唐正东

摘要:中国哲学学科在2009—2018年的10年间总体上处于稳步上升期。各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研究倾向不断加强,重要学术期刊对哲学类论文的刊发率不断上升、哲学学者获得的高级别科研奖励保持高位增长态势,师资队伍建设总体上保持稳中有升。在学术研究的主题上,学者们越来越关注重大现实问题的哲学分析、前沿性学术问题的中国视角及方法论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等问题。当然,在各二级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从哲学一级学科的角度推进对重大理论问题的融合性研究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哲学;评价;稳步上升;不平衡

作者简介:钱梦旦,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唐正东,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哲学学科在2009—2018年间获得了重要的发展,取得了卓越的建设成就。这不仅表现在标志性科研论文的发表、科研奖项的获得、社会关注度的上升等方面,而且体现在学术研究的内涵不断地朝着纵深处发展,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理论体系。准确梳理与总结这10年间哲学学科的发展状况,可以使我们更加自觉地把握新时代哲学学科的发展规律,更加自觉地把哲学学科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开创哲学学科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近40年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进程中,2009—2018年间的10年在总体上是一个调整后的稳步上升时期。20世纪80年代,处于恢复和重建时期的中国哲学主要致力于哲学八个二级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基本内涵的梳理与剖析。在此阶段,借鉴欧美哲学的研究方法及分析思路的倾向比较明显,介绍国外最新哲学思潮及代表人物学术观点的倾向比较突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哲学在继续推进对国外哲学思潮及研究方法的译介及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基于自身学术视角来推进哲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学术努力。在这一阶段,学界对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开始向纵深处推进,在具体的前沿性学术问题领域进行理论耕耘并取得了较好的学术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学术基础、积累了较为扎实的学术创新经验。在21世纪的头10年间,中国哲学界开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展开哲学探讨。这不仅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开拓了社会哲学、创造性思维研究等领域,中国哲学深化了对儒学、佛学、道学的研究,逻辑学推进了语言逻辑,科技哲学推进了技术哲学等领域的研究,而且外国哲学等二级学科也在回应现实文化诉求的基础上拓展了对笛卡尔、康德、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的相关研究。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哲学界不仅面临着继续在现实问题的解读视域中推进和深化哲学理论研究,以促进哲学学科服务中国实践的学术任务,而且肩负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觉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历史责任。中国哲学界由此出现的新特征是:第一,不同的二级学科聚焦同一个问题展开融合化研究的趋势不断加强。譬如,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科技哲学等二级学科同时展开交叉性、融合化的学术探讨;围绕现代性问题,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美学、伦理学等二级学科展开共同的理论探讨。第二,哲学研究方法论维度上的中国特色不断增强。这既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唯物史观的当代意义等问题的研究中更加鲜明地坚持中国视角的重要性,外国哲学学科在现象学研究、海德格尔及尼采研究等领域更加突出地强调中国学者自身解读视角的重要性以及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中来深化上述研究的必要性;也表现在哲学研究的基础方法论层面,在论与史的关系的讨论中,更加明确地坚持中国特色解读视角的重要性。第三,哲学研究的国际前沿性更加明显。在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本质、量子力学视角下的意识解释、分析伦理学的意义、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等领域,中国哲学学者无论在论题的选择还是在研究内容的深度上,都表现出与国际学界前沿水平的同步性以及自身所特有的深刻性。

图片

在这一时期,社会对哲学学科的关注度和国家对此学科的投入情况,相比过去十年有显著增长。就社会关注度而言,根据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资源库”的数据分析,国内理论界的代表性综合类学术期刊均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成果抱有很大的兴趣,给予了重点的关注。譬如,《中国社会科学》在2009—2018年间发表了162篇哲学类文章,占整个发文量的14.35%,仅次于经济学类文章,居于各学科发文量的第二位。在所发文章的关键词中,哲学学科所研究的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现代性、道德等关键词处于明显突出的位置,显示出了很高的关注度。《学术月刊》在2009—2018年间发表了528篇哲学类论文,占整个发文量的23.73%,位列各学科发文量的第一名。在所发文章的关键词中,哲学学科所研究的现代性、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中国哲学、海德格尔、政治哲学、正义等关键词处于明显突出的位置。《江海学刊》在2009—2018年间共发表哲学类文章376篇,占整个发文量的18.77%(比上一个十年的17.33%提高了1.44%),位列各学科发文量的第一名。在其他综合类社会科学期刊中,哲学类论文的发文量也均处于各学科发文量的前列。

图片

2009-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学科发文关键词云图

(资料来源: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资源库)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是反映一个学科在专业学界所得到的关注度的重要指标。在2009—2018年间,共进行了3次(第5—7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评选。在第五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中,哲学类科研成果共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8项。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哲学类成果共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0项。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哲学类成果共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6项。此项统计中还不包括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类的科研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中所获得的奖项。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从2012年的第六届高校优秀成果奖评选开始,哲学类科研成果的获奖始终在一个高位上盘旋,显示了中国哲学界的研究成果在整个理论界拥有很好的关注度及影响力。

在这十年中,国家对哲学学科的经费投入情况比上一个十年有跨越式的增长,体现本学科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所肩负的社会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仅就最有代表性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例,2007年哲学类学者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4项(含5项重点项目),2008年为117项(含4项重点项目)。2009年,这一数据略有上升,哲学类学者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2项,另外还有14项后期资助项目。2012年,这一数据有了突破式的增长,哲学类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升到195项,其中含13项重点项目,另外还有3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5年,这一数据在原有的高位上继续向前发展,这一年,哲学类学者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4项(含23项重点项目),此外,还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5项、后期资助项目37项、外译项目15项、西部项目20项。2016年,哲学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212项(含24项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5项、后期资助项目38项、西部项目15项、外译项目11项。哲学类学者之所以能在近几年内获得越来越多的国家经费投入,除了国家在总体上确实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哲学类科研项目越来越紧贴时代的脉搏,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本着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学术精神,努力为现实实践提供学术上的支撑及思想启示。

在2009—2018年的十年中,哲学学科发展的总体情况为稳中有升,处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关键期,有望在未来的几年中取得重要的发展成果。从师资队伍的规模来看,总体上处于代际更替率的稳定期。全国哲学院系中,约有2%的哲学院系的师资队伍人数在70—80人;大约10%的哲学院系的师资队伍人数在50—70人;大约60%的哲学院系师资队伍人数在30—50人;其余的大约30%的哲学院系的师资人数在20—30人。从师资队伍的变化情况来看,在这十年中,改革开放初期入学的一批老教师相继达到退休年龄,成为各单位师资队伍中退休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与上一个十年相比,这十年中这一批学者退休的速度和人数有所增长,给各高校哲学院系增补新的师资人员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与此同时,这十年中各博士点高校培养的哲学博士比上一个十年有所增加,因而,各高校哲学院系在选择新进人员时有了更多的挑选余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所选留人员的学术综合素质。另外,从21世纪的头几年开始的国家留学基金面向“985工程”高校的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著名高校进行博士阶段的联合培养以及攻读博士学位的项目,在这个十年中也开始结出硕果。一批在国外著名高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或进行联合培养的优秀青年学者加盟各高校的哲学院系,这不仅有力地保证新师资的补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国内高校哲学院系的国际化学术水平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有的高校哲学院系在这十年中加大直接引进外籍学者作为师资成员的力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哲学院系在这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考虑到中国哲学界的国际化交流程度必然会不断加深,国际化的学术平台必然会越来越坚实,因此,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直接引进外籍学者尤其是著名学者,应该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

就各二级学科的发展状况来说,处于明显上升和扩张状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等二级学科。从队伍构成来看,各高校哲学院系都拥有这三个二级学科的师资队伍,而且构成整个师资队伍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是因为从全国的层面来看,这三个传统的二级学科建立时间较长、师资队伍积累较久、队伍传承机制较为成熟,另一方面与各高校哲学院系对这三个传统的优势二级学科相对更为重视有关。伦理学、逻辑学、科技哲学、宗教学等二级学科在队伍建设上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除了个别哲学院系在上述四个二级学科建设上较为突出外,从全国层面上来说,这四个学科的队伍发展处于调整盘旋的状态。相对而言,美学二级学科的队伍建设在这十年中处于明显下滑的状态。除了个别高校在此学科的建设上比较突出外,全国大多数哲学院系的美学学科队伍建设以及整个学科建设处于下滑的状态,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原因上看,首先是因为大多数哲学院系对美学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把从事其他二级学科研究的学者派去兼做美学学科的研究与建设。其次,美学二级学科的后备人才队伍明显不够,每年毕业的美学专业的博士生与其他二级学科相比要少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每年增补此学科青年教师的可能性。再次,从实际建设的情况来看,哲学院系中的美学学科与艺术学院的美学、文学院的文艺美学等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与边界梳理得不够清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哲学院系中美学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图片

这一时期哲学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是:

(1)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现实问题。中国哲学界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已经从上一个十年的基础理论问题,推进到用理论方法来解读当下中国现实问题的层面上。对中国哲学界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学术转型,因为对当下现实问题的研究决不只是为了得出某个具体的解读方案,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推动中国哲学界更为清晰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理论体系。学者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对这一现实问题的研究:唯物史观与价值观、历史辩证法视域中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角度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认识,等等。这些研究视角充分体现哲学学者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来推进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现实问题研究的理论努力。

(2)当代文化转型的问题。不管是在世界还是在中国的层面上,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文化转型问题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建构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呼应的文化形态,是哲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学者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当代文化空间的转型及其实现路径,文化的批判与促进文化转型,保守主义与进步主义之间的文化张力等。这些研究既有对文化转型一般理论问题的探讨,也有对当代文化转型立场的解读,还有对文化转型促进机制的分析。

(3)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问题。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政治学、社会学的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哲学工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展开对此问题的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结构与关系分析框架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思想的基本类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伦理秩序建构等。这些研究角度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等多个二级学科,体现了中国哲学界在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中已经越来越自觉地克服了二级学科之间的研究壁垒,开展了切实有效的综合性研究,这为在重大现实题材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的成果奠定了很好的方法论基础。

(4)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问题。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批判,是哲学工作者在社会转型期的一项重要理论任务。哲学学者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对此问题的研究:现代虚无主义的方法论批判、虚无主义的现代性病理机制、西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形态及其批判等。

 根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资源库”的数据分析,这一时期的学术论文在整体层面上呈现出的主要关键词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辩证法、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现象学、儒家、老子、庄子、中国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生态文明、现代性、自由、本体论等(见下页图1)。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三种代表性期刊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在这一时期发表的哲学类文章的主要关键词是: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现代性、形而上学、现象学、海德格尔、论语、儒学、政治经济学批判、伦理、科学技术等。《哲学研究》在这一时期发表的哲学论文的主要关键词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康德、黑格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庄子、老子、中国哲学、王阳明、政治哲学、逻辑、伦理学、正义等。《哲学动态》在这一时期发表的哲学论文的主要关键词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现象学、中国哲学、儒学、儒家、科学哲学、语言哲学、美学、逻辑、生态文明等。从这里可以看出,除了这三家学术期刊在具体选题上各自有所侧重之外,它们的主要关键词与全国层面上哲学论文的关键词大体相同,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等领域。

图片

就这一时期哲学领域所探讨的主要学术问题来说,如果把上述所列出的关键词与具体的论文内容及学术讨论的热点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内涵研究。我国哲学界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角度是不尽相同的,后来的阶段往往是在前面阶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实践语境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而展开研究。20世纪80年代,哲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过程的主客体问题、社会认识论与社会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思考、文化研究中的历史观等方面。21世纪的头十年,哲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集中在实践问题、辩证法问题、认识论问题、价值论问题、社会哲学、人学、可持续发展等基础理论问题,以及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重新解读、《资本论》的当代哲学意义等较为具体的问题。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在2009—2018年的10年间,哲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朝着纵深处继续推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唯物主义中“历史”之内涵、历史唯物主义中“唯物主义”之内涵、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内涵和发展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本性、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经验论的超越等方面。可以看出,此项研究正在朝着越来越具体化的方向发展。

(2)海德格尔哲学的深度研究。在这10年间,外国哲学界的研究热点其实很多,从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到现代英美哲学、现代欧洲大陆哲学等均处在较高的研究热度上。在此只能挑选其中的一个问题即欧洲大陆哲学中的海德格尔哲学研究来加以说明。国内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介绍和阐释的重点是西方哲学的总体状况以及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思想观点,海德格尔哲学只是在一些概论性著作及少数学术论文中得以介绍,没有形成研究热点。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的头十年形成了介绍与研究海德格尔哲学的热潮,这主要体现在出版一些研究海德格尔的早期哲学、晚期哲学、哲学思想概论、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海德格尔与现代哲学、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等方面的学术著作及论文。在2009—2018年的10年间,外国哲学界的海德格尔研究朝着纵深处推进,彰显了中国学者在“海学”领域的独特声音与研究深度,汉语学界的海德格尔哲学研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学术影响。学者们抓住的具体问题有:海德格尔对“爱”与“友爱”现象的忽略、海德格尔论技术、道术与家、胡塞尔与海德格尔论历史问题、海德格尔存在视野下的人的本质等。

图片

(3)儒释道三教关系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界始终致力于对传统哲学的创新性发展,不管是在对儒家、道家、佛教等方面的创新性诠释,还是在用新哲学体系来深度诠释传统哲学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学术成就。在2009—2018年的10年间,中国哲学界的研究热点很多,此处挑选儒释道三教关系研究这一角度来加以说明。学者们从儒、释、道“三教归一”问题,六朝时期的三教关系与世界宗教大同理想,涅槃与仙化,佛、道终极解脱思想的差异,从汤用彤论玄学“反本”问题看三教会通等角度来推进此课题的研究,应该说,把上一个十年期间开始的儒释道三教关系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其他学术问题。在这十年期间,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紧紧抓住科技的新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从哲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各种前沿问题。譬如,对大数据时代的哲学透视,学者们从大数据与认识论、大数据知识发现的本体论追问、大数据哲学研究的五个维度、大数据经验主义等角度来展开探讨;对量子与微观物理的哲学新探,学者们从关于量子力学诠释的基础问题、波函数实在论的难题及其出路、量子力学视角下的三种意识解释、微观物理学中的边缘化现象及其哲学反思等角度来展开研究。伦理学学者抓住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伦理道德现象来展开深入的探讨,譬如,对利他精神的探讨,学者们从“陌生人”位置与利他精神的可能性、利他主义与道德义务、人类利他行为的自然基础、儒学利他主义、慷慨和正义等多重维度来探讨利他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可能性与重要作用。逻辑学界对现代逻辑、中国逻辑史、辩证逻辑、悖论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譬如,对中国逻辑史的观念和研究方法的探讨,学者们从中国古代逻辑中的“逻辑”、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困境与出路等角度展开卓有成效的研究。美学界的学者对身体美学的发展等问题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就重点学术问题的变迁而言,与上一个十年相比,哲学各二级学科在基础理论问题上基本保持了延续的态势,体现了抓住核心问题不断深入研究的学术传统。就哲学一级学科层面上的综合及交叉问题而言,上一时期中处于焦点位置的后现代主义、全球化、市场经济等问题已经逐步边缘化。这并非说明这些问题已经不重要,而是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上述这些问题已经被置放在新的理论层面上来加以解读,已经生发出了新的学术问题。譬如,全球化问题,在上一个十年中,此项研究主要聚焦于全球化的本质内涵、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全球化本质、全球化的双重历史作用,等等。也就是说,它主要是被放在基本理论内涵的层面上来加以解读的。而在这十年期间,全球化问题通过被置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语境中而提升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研究视域之中。

在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深层内涵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政治哲学、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推进,对资本逻辑、政治经济学批判、市民社会、实践哲学等问题的研究必将越来越重要。同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层面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摆在中国哲学界面前的一项重要理论任务。

图片

这一时期哲学学科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从更高的要求来看,存在的薄弱环节是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综合性研究不足、哲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的中国化意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虽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现代性、公正与正义等问题的研究中已经体现出明显的各二级学科全力攻关的特征,但从总体的研究情况来看,各二级学科的学术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学科内部生成的理论问题。尽管这些问题的确是很重要的,但从中国哲学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更为重要的应该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层面来审视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把它们提升到理论问题的层面上来加以解读。此外,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理论体系的目标来看,虽然目前各二级学科的研究中都已具有明显的方法论自觉意识,即从当下中国语境、汉语语境的层面来诠释哲学问题的当代创新内涵,但这方面要提升的理论空间显然还比较大。这有待中国哲学学者共同努力来加以推进。

可预期的下一步学术发展趋向可能是:(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层面上来加以总结与诠释,因此,此项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2)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创新性诠释。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是中国哲学界的重要理论任务之一。这是需要多个哲学二级学科共同攻关的大课题,因此,在未来会成为重要的学术发展趋势。(3)对新技术变革的社会效应的哲学思考。新的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理解并引导人们正确地面对技术变革,是哲学学者未来要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以往对技术革命所展开的思考,不可能直接运用到对未来新技术变革的研究中,这需要哲学学者运用创新性思考能力来不断破解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路径。(4)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大意义与具体路径研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层面来提升全球化问题研究的学术深度,是摆在中国哲学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理论使命。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下一步的学术研究中,人们必然会越来越关注世界秩序未来的构建原则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等问题,而中国哲学学者通过持续推进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研究,可以为上述理论思考提供中国声音,为思考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发展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5)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中国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经持续了较长的时间,也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但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的迫切和重要的问题也会不断地出现,并且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并非都是可以用过去的方法及思路来加以解决的,需要理论工作者不断地通过理论创新来提供新的智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必将会越来越重要,因此,此课题的研究将得到持续推进。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1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转自实践与文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