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姚日报数字报

 专家视点 2022-09-05 发布于浙江

  诸焕灿

  余姚地处绍兴与宁波之间,东滨大海,西通牟山湖,南靠四明山,北临杭州湾,中部多丘陵,境内河道密布,姚江贯穿全境。

  山有金木鸟兽之殷,水有鱼盐珠蚌之饶,余姚人以山珍、海味、河鲜、家禽为主料,喜用咸菜、笋干菜、苔菜等辅料,烹调时注重原汁原味,因而菜肴大多咸里带鲜,讲究鲜嫩、香糯、软滑,加上烹饪技术善于吸取外埠风味之长,形成了“鲜咸合一”的姚江菜。

  (一)

  早在远古,姚江两岸的人就已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始简易的烹饪。

  之后,姚江两岸形成独特的风俗,食物逐渐趋于精美,原料与烹饪条件的具备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姚江菜。

  三国、两晋时期,余姚虞氏住在城中心,府宅参差错落。每天凌晨,乡民进城,就在此设摊交易,日久而成街市。此地被人们称之为“虞宦街”。豪门巨族宴席不断,厨艺随之提升。

  南朝时有余姚人虞悰,精于饮食之道,涉猎历代饮食著述,在饮食文化的研究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作为世代为官的大族子弟,他有精研饮食的资本,这也使他成为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姚江籍美食家兼烹饪大师。

  《南齐书·虞悰传》称:“悰善为滋味,和齐(烹饪调和)皆有方法。”在烹饪方面,虞悰敢和皇室一争高下,齐高帝(萧道成)、齐武帝(萧赜)、齐明帝(萧鸾)亦垂涎虞悰的家宴,御厨常至虞府求教饮食秘方。每到品尝海鲜的时候,家乡就派人将时兴海鲜飞速送往金陵的虞悰府邸,宫内差人向虞悰府邸讨要海鲜,以供皇室设宴。

  齐明帝萧鸾建武元年(494)十月,虞悰因病辞官,后返回故里,专心研究饮食。在理论研究和亲身实践的基础上,虞悰撰《食珍录》,书中记述了较多姚江菜的烹调方法,在当时影响极大,成为南方豪门大族的饮食学代表作。此书亦是浙江最早的一部菜谱专著。

  (二)

  余姚人历来热情好客,逢年过节,家有喜事,如小孩满月、男婚女嫁、老人庆寿等,贫富不等,均要办宴席。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相互庆贺,由此形成具有姚江特色的聚餐酒宴,如著名的“八会籤”(八道干果、八个冷盘、八道热菜、两道点心)、“十二会籤”(十二道干果、十二个冷盘、十二道热菜、两道点心)、“十六会籤”(十六道干果、十六个冷盘、十六道热菜、四道点心)。《余姚六仓志·风俗·宴饮》对此有记载:“宴饮……盛馔设,独席用帏褥(俗名'桌围坐褥’)。豆数用偶,常馔八品、十品、十二品,盛馔多至十有六品。”

  “会籤”(因发音和历史记录的不同,又称“围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两宋之际。宋室南迁,北方文化名流、达官贵人、巨姓豪族大批南移,卜居姚江两岸,把北方的烹饪文化带到了浙江,也带到了余姚,使余姚的烹饪技术得以提升,许多名菜应运而生。

  南宋绍兴年间,余姚的经济、文化极为发达,山珍、海味、河鲜丰富,四季齐备,为制作各式“会籤”提供了食材。梅尧臣在《送谢寺丞知余姚》中写道:“姚江千里海汐应,山井亦与江潮通。秋来鱼蟹不知数,日日举案将无穷。”

  (三)

  有了丰盈的食材,设宴还得有理由。

  送子赴考场,男婚女嫁,出门贩货,建房买田……这些特殊情况下,多数人家需要凑钱,于是形成了一种民间集资的互助方式——“摇会”,即按次轮流收“会钱”。收“会钱”之日,各方将钱交给轮到收“会钱”的一方,而收到“会钱”的一方得办宴席宴请各方,这被称为“会籖酒”。

  这一风俗是南宋时兴起的,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很兴旺。

  “摇会”出现后,人们经常参与“会籖酒”,由吃菜到品菜。随着时间的推移,按冷盘、热菜的盘碗数量以及菜肴质量、品位的高低,姚江流域先后形成“八会籤”“十二会籤”“十六会籤”等多种档次的“会籖”。

  除了用于“摇会”时的答谢,文人墨客相叙、商家接洽生意、迎亲喜宴、满月庆生、老翁庆寿、学子中举、升迁等,均有参酌。

  (四)

  “会籤”是南宋时萌芽的,经过元代的发展,逐步形成格局,完善于明清时期。而“会籤”之所以形成于南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铁镬的制作和使用。

  没有铁镬就没有炒菜。

  唐之前的菜肴基本上用铜鼎蒸、煮,调味也非常简单,肉类是没有入味的,经过调味的主要是羹,有点像现在的勾芡。

  用铁镬炒菜的大规模普及是南宋以后的事了。余姚临近杭州,由此带来了烹饪方式的大发展,集炒、烩、熘、爆、炸、烹、煎、煮、蒸、炖、焖等多种技艺于一体。那时,炒菜属于一种高级厨艺。

  有了铁镬以及炒菜,才有了“会籤”的出现,山珍海味,咸酸甜辣,荤素干稀,适量搭配,色香味配合,集姚江佳肴之大成,即吃到嘴里,促使味蕾有所感觉,下到肚里,更能体会到心中。

  (五)

  明末清初,姚江流域又出现了一位美食家,他就是潘清渠,与黄宗羲同拜绍兴的刘宗周为师。明灭亡后,潘清渠杜门却扫,不闻外事,专注于园林技巧和饮食技艺。他凭借多年掌厨的经验,著有《饕餮谱》,书中菜目达412种,如龙眼蹄膀、大脆羹、二脆羹、羊舌腊、童牛脍、鹅掌汤、八宝兔、粉鸽、银鱼饼、蛤蜊炊饼等,均为现今厨师不晓。

  有了会烹饪的大厨,还得有会品尝的美食家。

  明代的状元宰相谢迁尝遍美食,由于住在靠近海边的泗门,嗜好杭州湾的小梅鱼、大肚鲚鱼(俗称“刀鱼”)和鲻鱼。

  状元公王华喜食田螺,赴京赶考,仍不忘家乡的田螺。但京城的田螺价格不菲,他袋中所余不够支付,幸好喜报送到,餐馆老板惊喜,一盘田螺权作王华考中状元的贺礼。而王华之子王阳明长年以红烧笃螺蛳下酒,正所谓“笃螺蛳下酒,神仙看见也不肯走”。王阳明去世后,王氏族人将红烧笃螺蛳作为一种祭品。

  (六)

  由于口味的养成、烹饪手艺的整合、烹调技术的提升,到了清代,姚江十大传统名菜形成,包括三鲜过桥、百鸟朝凤、全家福、火腿鱼圆、青鱼划水、生爆鳝片、糖醋猪排、爆双脆、姚式响铃、炸月片,深受赞赏。

  三鲜过桥算是余姚的第一名菜。三鲜(谐音“三仙”,指福、禄、寿三位神仙)是各地都有的普通菜,但余姚在三鲜上加了红烧五花肉充当桥板,这是其他地方没有的,酒饭皆宜,特色显明。

  除了姚江十大传统名菜,余姚还有不少传统名菜,如肉丝大豆腐、蟹虾豆腐饺、猪头糕、干菜蒸肉、饺子鱼饼、鸡丝冷拌、酒卤鸡、肉丝跑蛋、地力糕、三丝菜卷、菊花笋卷、冬笋炒雪里蕻、红烧二冬、红烧田螺、油爆笃螺蛳等等。

  余姚点心业也别出心裁,有着较多的特色点心。比较有名的姚城十大点心是多肉小笼、笋肉烧卖、生煎、细沙酥盒、黄鱼面、水晶球、什锦大包、拖酥大饼、细沙花包、糯米油团。豆浆、焦饼、油条、粢饭团是姚城早餐的“四大王”。

  三阳饭店是近现代姚城的著名饭店,也是烹饪姚江十大传统名菜的头家菜馆,三鲜过桥是它的招牌菜。除了姚江十大传统名菜,三阳饭店还有其他拿手好菜,如肉丝大豆腐、蟹粉海参、砂锅鱼头、虾球等。

  (七)

  上个世纪,在舜江楼往东沿姚江近两百米的河岸上,海鲜行林立,舟山渔船聚于此,江面上挤满了大小渔船,形成较大的海鲜交易市场,著名的有海昌冰鲜行、和记冰鲜行。

  每逢“渔汛”,来余姚的舟山黄鱼船多时可达近百艘,船桅蔽江,叫卖声此伏彼起,日最高成交量近三十吨,年交易量达两千吨。“大观园”饭店临近冰鲜鱼市,顾客点菜后,厨师便从冰鲜鱼市拿来最新鲜的黄鱼烹饪,味道极好,故生意兴隆,声名远播。

  当时,余姚南北两城饭店众多,出现了手艺各有所长的名厨,上世纪后期的姚城名厨有周德财、周瑞根、何一飞、罗鑫苗、张炳铨、吴信根、黄柏林,著名糕点师包括韩瑞生、陈锦昌、徐纪林,出名的跑堂则是周善根(绰号“老娘舅”)、毛四六、陈启能。

  (八)

  在中国,宴饮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人们不再单纯地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宴饮时,精神上的内容乃至审美因素(形式、色泽、香味)就更加重要了。在杯盘交错、笙歌乐舞中,人们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气氛,以满足独特的精神需求。正如《诗经·小雅·鹿鸣》中所写:“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赴宴并不是为了大吃大喝一顿,还在于参与一次文化活动。姚江各式“会籤”是姚江传统名菜的盛宴,饱口腹之欲,品烹饪手艺,展地方情怀。“八会籤”“十二会籤”“十六会籤”不仅仅是菜肴丰富、满足大家食欲的盛宴,更是蕴含传统文化的盛宴,讲究传统的文化氛围。

  其中,就餐环境有讲究,场地必须幽静高雅,一般选官宦富商、名人学士的名园高堂,厅内有高洁的家具,四壁悬挂名人的对联、字画,供客人欣赏。据说,“十六会籤”必须用专门烧制的餐具,匙、筷、杯、碟、碗等统一采用青花瓷,按规矩摆放在桌上,展现高贵典雅的气息。

  餐饮礼仪更有讲究,席间要体现儒雅风度,切不可一味贪吃,亲朋好友之间细叙情谊为上。

  宴会开始,窈窕淑女或轻启歌喉,唱《水云亭》《游园惊梦》;或伸展玉指,弹奏《高山流水》,活跃气氛。多桌数的寿宴还会请来名角助兴。宴会后,宾客酒酣耳热,或打趣巧骂,或口吟雅曲,真心真言更可体现相互之间的友情。人们借饮酒、吃肉、品鱼的时机,暂时打破人与人之间的某种隔阂,放松平日里紧张的情绪,让受到压抑的精神得到解放。

  (图片均为资料图,由作者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