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天子对宗藩事务有多随意?朝令夕改,有些“不为例”就是笑话

 猴格 2022-09-05 发布于河南

群友明子师小弟在群里吐槽说:很好奇大明朝廷怎么就允许庶孽朱钟铗(jiá)袭封永和王。

我说:所以才说明朝皇帝在宗藩事务上比较随意了,就是看心情处理问题,朱钟铗那样的奸生子能袭爵,只能说他对上宪宗的心思了。

明子师也总结:这事充分体现了明朝对宗藩承袭事务的随意性,同样的情况,不同的结果,完全看皇帝本人的心情或者好恶。

那是!规矩和制度,对某些皇帝来说,从来都不是个事!

在专制的帝制时代,皇帝享有至高无上、超越一切制度法律的权力;来自臣下的任何限制,如果他想拒绝,都有权拒绝;他的任何荒谬决定,只要坚持,臣下都不得不执行。明清帝王尤其如此。

比如朱钟铗,明明朝廷制度有规定,滥妾子女、花生子女尚且不能请封王爵,朱钟铗一个亲爹和庶母私通的奸生子,居然也能堂而皇之承袭郡爵,可不是滑天下之大稽?足见大明皇帝的权威有多霸气,谁也拦不住。

那边厢周藩临湍(tuān)府的独生子朱朝<卯土>哭晕在厕所里:朱钟铗一个奸生子都能袭封,俺就算是滥妾所生,也是清清白白的娃,怎么许奸生子袭爵?就不让俺袭爵?还把俺降为奉国将军,找谁说理去啊!

摊手,所以我总说明朝在宗藩承袭问题上比较随意,毕竟很多东西祖训都没有,没有参照物,可不就是要看朝廷的心情了,然后说“下不为例”或者“著为例”,但转脸、或者换个皇帝,就推翻前头的禁令,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决策是否打脸。

本文就从追封世子推恩众子和旁支进封推恩本支的事情,来看大明皇帝是如何随心所欲、朝令夕改的,是怎么让“下不为例”或“著为例”成为笑话的。

朱棣靖难之后,燕王系子孙们一边暗戳戳地继续削藩,一面通过给予藩王更多恩惠,来拉拢宗室力量,甚至不惜多次改变《皇明祖训》对宗藩继承原则的制度,不断的扩大藩王的继承权,以此保证宗藩永固不断。

比如兄终弟及、以侄继伯等等传承方式,都是燕王系给予诸王宗藩的特恩,最终还把特恩逐渐演变成常态化。除此之外,燕明朝廷还对追封亲王群体施以特恩。

明代宗藩的追封亲王,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早亡的世子、长子,一种是没有世子头衔的应袭者,还有一种就是旁支进封后父凭子贵得到追封的宗室。

在最初,追封早亡世子并没有实例可循,比如死在永乐朝的蜀献王朱椿的嫡长子悼庄世子朱悦熑(lián),他就没有被追封亲王。

但是,虽然朱悦熑没有获得追封,他却享受亲王的一切待遇,比如,他能够入蜀藩宗庙,位列昭位;比如,他的嫡长子朱友堉(yù)袭封蜀王,他的众子朱友坿()封黔(qián)江王,朱友壎(xūn)封罗江王。

朱悦熑三个儿子获得封爵,是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十月十一,属于新即位的仁宗朱高炽对宗藩的推恩,所以,尽管朱悦熑还是世子头衔,但却是亲王待遇。

明仁宗此次除了对蜀藩推恩,同时还对秦藩推恩,允许秦藩的渭南王朱志均,以兄继弟,入承秦藩大宗,进封秦王。

由于仁宗开出先例,此后,明代在宗藩事务上,开始允许兄终弟及,早亡世子的儿子也能获得进封,并成为常态,而他们的儿子们,也都能子以父贵获得进封。

比如代藩的悼戾世子朱逊煓(tuān),儿子代隐王朱仕壥(chán)袭封后,追封他为代戾王,他另外一个儿子镇国将军朱仕墰(tán)也水涨船高,进封昌化王。

宁藩的庄惠世子朱磐烒(pán shì),儿子宁靖王朱奠(diàn)培袭封后,他被追封宁惠王,另外四个已经受封镇国将军的儿子,也都被晋封郡爵,并增补禄米。

伊藩的洛阳安惠王朱勉塣(zhèng),在儿子伊悼王朱諟钒(shì fán)袭封后,被追封伊安王,他其余的众子也都分别获得郡爵。

唐靖王朱琼烴(tīng)薨无子,他的弟弟朱琼炟()在宣德三年(1428)三月初十,兄终弟及袭封唐王,即唐宪王,他的诸子,除了嫡长子朱芝<土尔>受封唐世子外,其余众子统统受封郡爵。

以叔继侄的蜀和王朱悦<邵火>,于宣德十年(1435)二月初九,以保宁王进封蜀王,后来他的嫡长子朱友垓(gāi)受封蜀世子,其余众子均受封郡爵。

总之,在弘治之前,燕明朝廷对宗藩很是大方,不管是世子、应袭者早亡,还是兄终弟及、以叔继侄的旁支进封,只要获得追封的亲王们,在世子之外的众子们,地位都得到提高,获封郡爵。

这显然仍是朝廷对宗藩的推恩,如果按照制度走,亲王世子的次嫡、庶子们,就只能是镇国将军,如今子以父贵进封郡爵,自然会造成王爵的泛滥。

而宗藩王爷们,自从在燕明朝廷的削藩之下失去实际的政治地位,也越发注重自身以及子女们的封爵,于是,追封或进封后为子女、兄弟请封的现象,日趋普遍化,能捞一笔算一笔。

明代初期,因为藩王数量还不太多,皇帝也觉得自己能推恩得起,所以,只要宗藩请封,朝廷就允许,大方得很。

等进入中期后,宗室人口暴增,因为特恩引发的滥封问题日益突出,一下子就砸到孝宗朱佑樘的头上。

面对封爵泛滥的现象,孝宗开始规范追封亲、郡王众子的封爵问题,如果按《皇明祖训》,上面的确没有世子追封后其子是否可以进封的记载,但同时,也没有允许进封的记载。

于是,孝宗就把祖训抬出来,以祖训无例为由,提出追封王爵和实封王爵的不同,追封王的众子,只能按原来的本等官职封爵。

比较搞笑的是,孝宗的好儿子武宗,也引用祖训,说祖训没有规定不允许进封,所以,他重新允许追封亲王诸子进封,哈哈。

率先撞进孝宗枪口里的,是宁藩的乐安府。

乐安府第一代王昭定王朱奠垒(diàn lěi),本身就是推恩的受益者,他是宁靖王朱奠培的三弟、追封宁惠王朱磐烒(pán shì)的第三子,景泰二年(1451)三月十三,和其他三个兄弟一起从镇国将军进封郡王,弘治元年(1488)十一月初九薨。

按实录记载,朱奠垒有嫡长子朱觐镶(jìn xiāng),庶二子朱觐鋃(láng),庶三子朱觐鋂(méi),不知道为何,最后袭爵的却是庶四子朱觐鑉(hé)的庶长子朱宸湔(chén jiān),可能三个大儿子都未婚早亡。

朱觐鑉也早亡,他儿子朱宸湔在袭封乐安王后,追封他为乐安温隐王,并在弘治七年(1494)正月十三 ,为嫡母黄氏以及弟弟妹妹们请封。

孝宗只允许加封朱宸湔的嫡母黄氏为乐安温隐王妃,又以朱觐鑉是追封爵号,不能和实封相比,对黄氏只给予口头承认,并不遣官前往行册封礼,王妃冠服也由乐安府自备。

至于朱觐鑉其余子女所封名号,因为他们是他爹在镇国将军封爵上所生,所以实难进封。同时孝宗还特别强调:以后各王府悉照此例。

这是明代首次颁布禁止追封亲王子女加封的禁令,显然,孝宗是想以此来遏制宗室冒滥之风,但是,追封后请封的风气由来已久,并不是孝宗一道禁令能够刹住的,尽管有明令禁止了,依旧有藩王不死心的试探。

弘治十一年(1498)十一月初七,周惠王朱同镳(biāo)薨,等待袭爵的周世子朱安㶇(héng)没等来册封,就在弘治十二年(1499)二月十九薨了,被追谥荣悼世子。

朱安㶇的庶长子镇国将军朱睦㰂(shěn)袭封周王,为父请封,朱安㶇被追封周悼王,朱睦㰂还没等到天使前来正式册封他,就在弘治十四年(1501)二月,为几个弟弟向朝廷乞求进封郡爵。

他的请求被朝廷果断驳回,理由就是:周悼王只是世子亡故后被追封的王爵,和亲王实封王爵不同,所以,他的众子仍然按照原封世次授本等官职。

经过宁藩乐安府和周藩的例子,弘治朝开始严格执行孝宗这条禁令,像代藩朱俊杖在弘治十一年(1498)五月十六袭封代王后,为父亲朱聪沫请封,追封代思王,就没敢再为弟弟请封。

如果孝宗这条禁令被一直执行下去,明代宗藩的滥封风气的确能被遏制一些,但是,这条禁令仅仅执行了弘治一朝,就在武宗正德朝被推翻。

弘治十六年(1503),晋藩世曾孙朱知烊(yáng)袭封晋王,为早亡的父亲晋世孙朱表荣、祖父靖和世子朱奇源请封,弘治十六年(1503)五月二十九,朱奇源被追封晋靖王,朱表荣被追封晋怀王。

朱知烊的叔叔、朱表荣的弟弟、朱奇源的二儿子镇国将军朱表槏(lián),在进入正德朝后,走权宦刘瑾的门路,重新撬开追封亲王诸子进封之路。

正德二年(1507)九月二十一,武宗允许追封晋靖王朱奇源的众子朱表槏、朱表椈()、朱表柣(zhì)、朱表栺()等人,均从镇国将军加封郡王。

武宗不但推翻孝宗的禁令,重开追封亲王众子加封之门,还要为自己找正当理由,把罪责推到孝宗朝的礼部官身上。

前面说了,孝宗推出禁止追封亲王众子加封的禁令,理由是祖训没有加封的规定,到武宗这儿推翻他爹的禁令,理由则是祖训也没有禁止加封的规定······忍不住笑场。

总之,孝宗朝的礼部官为此还吃了瓜落,已经致仕的夺散官,还在职的不是夺俸就是贬官,就连时任礼部尚书的李杰,因为最初阻拦武宗,也被勒令致仕赶到南京。

此道禁令一开,不提晋藩的镇国将军朱表槏五兄弟获得进封,就连弘治朝被孝宗驳回的周藩,以及不敢申请加封的代藩,也闻风而动,纷纷申请加封。

正德三年(1508)十一月二十九,周恭王朱睦㰂(shěn)的弟弟、追封周悼王朱安㶇(héng)的众庶子镇国将军朱睦桎(zhì)、朱睦楮(chǔ)、朱睦椔()等,均被允许加封郡王。

正德五年(1510)四月二十八,代懿王朱俊杖的弟弟、追封代思王朱聪沫的次子镇国将军朱俊樻(guì),也被封进贤王。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出身正嫡的武宗皇帝,他只允许早亡世子和应袭者追封亲王加封众子,却不允许旁支进封的亲王,申请加封父母及父母所生子女。

这条禁令是因为晋藩交城府而来。

弘治十四年(1501)十一月初八,交城荣惠王朱奇淐(chāng)薨无子,按照兄终弟及原则,他的庶三弟镇国将军朱奇滽(yōng)应该袭封。

但朝廷还没批准,朱奇滽就薨了,他的儿子朱表杋(fán)在正德三年(1508)六月十七,获准袭爵,并追封朱奇滽为交城荣僖王。

朱表杋在正德六年(1511)薨,无子,由六叔镇国将军朱奇洢()管理府事。

朱奇洢眼看其他宗藩,都为追封亲郡王的子女们申请加封,他就也赶趟儿,为三哥追封交城荣僖王朱奇滽的闺女太平郡君申请加封县主,结果被朝廷拒绝。

礼部尚书刘春认为:有追封王爵资格的,不是早亡的世子,就是应袭王爵而未袭早亡者;如果不应袭封者,即便其子进袭王爵,也应该以大宗为重,而不能加封本生。交城王朱表杋以侄继伯,还追封其本生父,已经是过分,现在又申请加封其女,就更过分了,所以不予批准。

显然,刘春是把朱奇滽视为旁支了,虽然他可以按兄终弟及承袭,但他生前没有获得朝廷的允许就卒了,仍然不能算是应袭之人,朝廷给他的追封实属加恩,所以不能再加封其女。

武宗认为刘春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正德八年(1513)十月三十,朝廷申谕各王府:今后有旁支进袭王爵者,不得奏请加封父母及其父母所生子女,违者罪坐辅导官。

也就是说,武宗朝的制度是:允许早亡世子、应袭者被追封亲郡王,并允许他们的众子获得加封;但却禁止旁支进袭者为本生父母及兄弟姐妹申请加封。

如果说孝宗禁止追封亲王诸子加封,是对滥封王爵的遏制,那武宗禁止旁支进封,则是对嫡长继承制原则的尊重。

但,武宗正德朝的禁令,在世宗嘉靖朝,再次被推翻。

旁支入承大统的明世宗朱厚熜,自然要为旁支带盐,所以在他即位后,就推翻武宗禁止旁支追封的禁令,允许旁支进封者追封本生父母,致使旁支追封亲王都集中扎堆在嘉隆万时期。

但是,身为鸡贼的实用主义者,朱厚熜发现,随着王爵的泛滥,还是孝宗的禁令更实惠,于是,他不得不重新捡起弘治朝的禁止加封追封亲王众子的禁令,对滥封的情况进行遏制。

嘉靖六年(1527)十月初五,在礼部尚书桂萼的建议下,参考弘治朝拒绝宁藩追封乐安温隐王朱觐鑉其余子女申请加封的事例,明世宗向诸王宗藩颁布诏令:

以后各王府全部按照宁藩乐安府事例施行,禁止加封追封者所生子女,并著为令。

此条禁令的颁布,很显然,又把正德朝允许加封追封亲王众子的禁令给推翻了。

那么,朱厚熜就严格执行自己颁布的禁令了吗?

并没有,这厮在最初稍有坚持后不久,就给大明子民们现场表演怎么自打自脸。

嘉靖十二年(1533)十一月十四,在嘉靖十年(1531)十一月二十五从旁支进封沈王的灵川王朱胤栘(yí),为叔叔和弟弟请封郡爵,被明世宗拒绝。

朱胤栘的父亲灵川恭裕王朱勋潪(zhì)、祖父灵川荣懿王朱诠鉌(hé),被分别追封沈惠王和沈安王,沈安王另有儿子朱勋澻(suì)、朱勋澈(chè),沈惠王另有次子朱胤榳(tíng),都是镇国将军,朱胤栘为他们请封郡王,朝廷不许。

嘉靖十七年(1538)三月二十七,在嘉靖四年(1525)十月初八从旁支文城王进封唐王的唐敬王朱宇温,为弟弟们、追封唐恭王的文城恭靖王朱弥钳(qián)的众子女请封,请求加封弟弟镇国将军朱宇潜、朱宇泓为郡王,妹妹县主为郡主,再次被朝廷拒绝,理由仍是祖训无例。

如果明世宗就这样严格执行下去,王爵泛滥的情况,也能得到部分遏制,但是,没过几年,他就自打自脸,自己推翻自己的禁令。

嘉靖十九年(1540)十二月二十五,朝廷遣使册封周庄王朱朝堈(gāng)的弟弟们,即周恭王世子、追封周康王朱勤熄(xī)的庶二子朱朝埴(zhí)为顺庆王,庶三子朱朝堵为保宁王。

又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二月二十五,遣使册封德恭王朱载墱(dèng)的兄弟们,即德藩怀顺世子、追封德怀王朱厚燉(dùn)的庶三子朱载塐()为临清王,庶四子朱载<土予>为宁海王。

也别笑话前头的武宗否定他爹孝宗的禁令了,世宗自己都把自己的禁令当放屁一样。

但从世宗的态度可知,尽管他颁布了禁止加封追封亲王众子的诏令,可在他心里,也并没有把旁支追封亲王的待遇,和早亡世子应袭者追封亲王待遇划等号,所以,在他这儿,旁支追封的众子就不能加封,而早亡世子追封的众子就能加封。

宗藩们不管这些区别啊,反正一看周藩和德藩的例子,自然蠢蠢欲动。

此前为叔叔弟弟请封的沈宪王朱胤栘已经在嘉靖二十八年(1550)九月二十七薨了,他的儿子沈世子朱恬烄(tián jiǎo)在嘉靖三十年(1551)十二月二十二袭封沈王,就为还健在的叔叔镇国将军朱胤榳请封。

嘉靖三十七年(1558)七月二十五,沈藩的镇国将军、追封沈惠王朱勋潪的二儿子朱胤榳,终于获得进封,受封德平王,夫人李氏为德平王妃。

你旁支追封的儿子都能加封,那我正经早亡世子追封亲王的儿子,就更应该申请加封了。

嘉靖四十二年(1563)二月十三,才袭爵不久的肃怀王朱绅堵,为还健在的两个叔祖、追封肃靖王的朱真淤的众子请封成功,镇国将军朱弼枳( zhǐ)进封开化王,朱弼栋进封会昌王。

这时候的礼部官其实还是挣扎了一下的,拒绝肃藩说不能加封,肃藩就说,俺们援引周藩的例子,自打自脸的明世宗无话可说,只好眼睛一闭“特许之”。

眼看宗室人口的膨胀,给朝廷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明世宗不得不采取措施来缓解这些问题。

于是,在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十四,重申嘉靖六年十月初五的禁令:

参考弘治朝宁藩乐安府的例子,王世子亡故后被追封王爵,其次嫡、庶子只封镇国将军,不得加封郡爵。

随即,又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二月十三,正式颁布《宗藩条例》,其中“进封亲王”条例规定:

议得郡王入继亲王。所以重亲王之统也。若进封之后。则本支止许以本等官职奏请奉祀。不得复请继封次子。盖以郡王而进亲王。已为逾等。茍以进封之亲王。而又欲推恩于本支。不亦太滥乎?故礼有继统不继嗣之文。例无加恩再加恩之礼。今后郡王进封亲王。本王郡爵照例不许补袭。原授册命。随即进缴。以后世子世袭亲王。次嫡庶子。每世止照原封世次本等官职。不得进封。

“追封亲王”条例规定:

追封亲郡王者,次嫡庶子止授本等官职,不许奏请加封,永为定例。

简单提炼一下这两条诏令内容:

其一,郡王入继亲王后,以世子承袭亲王,次嫡、庶子以下,只能按照原封世次获得本等官职,不允许为他们请封郡爵;本王郡爵也不允许补袭,册命直接交还朝廷。

其二,追封的亲郡王,其次嫡、庶子以下只授予本等官职,不允许为他们奏请加封。

那么,明世宗这些“永为定例”的禁令,被严格执行了吗?

然并卵!

就在《宗藩条例》颁布当年,嘉靖四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明世宗就遣使册封襄庄王朱厚熲(jiǒng)的庶二子朱载<土鼎>为隆庆王,庶三子朱载圻(yín)为永城王。

朱厚熲是旁支进封大宗的亲王,按照新出炉的条例,只有他的庶长子安福王朱载尧,才有资格获得封爵,因为朱厚熲没嫡子嘛,庶长子就是他的继承人,但其余众子就只能按照原先的郡爵,受封镇国将军的。

显然,这是明世宗朱厚熜同志再次自打自脸。

他都能任由皇帝旨意凌驾在律法之上,自己否定自己的禁令,儿孙们自然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隆庆、万历年间,宗藩滥封的情况继续发展,这些事实,让大明皇帝在宗藩事务上的某些“不为例”,彻底变成笑话。

就是这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