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尿蛋白降了,肌酐却升高了,病情是好转了还是恶化了?

 肾之正道 2022-09-05 发布于河北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尿蛋白降低了,血肌酐却上升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让很多肾友百思不得其解。按理说,尿蛋白降了,说明肾脏内部损伤减轻了,肌酐应该下降才对啊,为什么还会升高呢?尿蛋白降了是好现象,但肌酐升高又提示肾功能的恶化。那么,对于这种现象,患者的病情是好转了,还是恶化了?

其实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转了,一种是恶化了。

举例说明

第一种情况:患者小陈,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5年了,以往治疗不规范,尿蛋白和潜血一直都有加号,但肌酐还算正常,肾脏体积正常,倒也不担心。但最近复查尿蛋白3+,24小时尿蛋白定量2.98g,血肌酐到了118μmol/L,他就有点害怕了,因为得病这几年他也知道肌酐一旦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就说明是肾衰了,两个肾已经坏了一多半了。所以就到医院住院治疗,这次小陈也完全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激素+缬沙坦,以及其他的辅助用药。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复查尿蛋白1+,24小时尿蛋白定量0.98g,血肌酐145μmol/L。看到这个结果,小陈蒙圈了,尿蛋白降了,肌酐却升高了,这到底是好转还是进展了?

答案:病情好转。

正解该患者诊断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尿蛋白的多少提示肾脏免疫炎症的严重程度,是判断肾小球疾病预后的最重要的指标。尿蛋白降低是因为应用激素后肾脏免疫炎症反应减轻了,同时缬沙坦通过降低肾小球内高压力状态,使尿蛋白漏出减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肾脏的病理损伤减轻了,属于好转的表现。那么肌酐的升高,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缬沙坦降低肾小球内压,使血肌酐排泄也减少了,所以血肌酐升高了。这种升高是沙坦类药物的原因,不是因为肾小球硬化导致肌酐无法排出。而且这种情况是暂时的,肾脏炎症反应减轻了,肾脏逐渐适应了药物导致血液循环的改变,肌酐就会恢复正常。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听医生的正确分析,不要因为肌酐升高了一点,就全面否定当前的治疗,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第二种情况:患者老潘,慢性肾脏病10年了,治疗上主要是降压、排毒等对症治疗。肾功能近几年也算稳定,血肌酐保持在268-326μmol/L,尿蛋白一直都是2+到3+,24小时蛋白定量波动于1.5g至3.5g,肾脏体积轻度萎缩。但自从今年春节过后,每个月复查血肌酐都会上升,尿蛋白却逐渐减少,这个月查血肌酐468μmol/L,尿蛋白1+,24小时蛋白定量0.7g,尿蛋白降到了最低水平,但肾脏体积又变小了。这种情况是好转还是恶化了呢?

答案:病情恶化。

正解:该患者病史较长,前几年,血肌酐水平低,尿蛋白量大,说明有相当一部分肾小球处于炎症状态中。近期,血肌酐明显升高,肾脏体积较前缩小,说明肾小球硬化比例较前增大,尿蛋白量之所以减少,是因为肾小球硬化(坏死),已经彻底漏不出来了。肾小球硬化是无法恢复了,就像人死不能复生。对于这种情况的治疗目的是尽量控制延缓病情的进展,而不能改变尿毒症的结局。



不论是哪种情况,请大家要保持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心态,理性的头脑,在结合医生的讲解,才能得到正确的判断,才不会误入歧途。

揭露肾病真相

避免治疗误区

微信:shitou1237

长按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