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政治斗争?神话传说?鲧之死或与治水无关,大禹放逐舜帝谎称禅让

 渐华 2022-09-05 发布于山东
文章图片1

鲧盗息壤,功败身死的结局

《史记·夏本纪》载“禹之父曰鲧,颛顼五代而生鲧,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在《山海经·海内经》则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音衮),姓姬,字熙,有着典型的贵族血统,是轩辕黄帝的后代。他也是夏代开国大君圣王大禹的父亲,夏启的祖父。

鲧在世时,被尧帝封为伯爵,封地在“崇”,据说是今天的河南嵩山一带,因此也叫“崇伯鲧”或“崇伯”。尧帝时代,大地发生了极其可怖的大洪水,在诸位大臣的推荐下,鲧被受命治理水患。对于这个艰巨的任务,鲧其实有他的对策,就是使用天帝的宝物——息壤。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按照这个说法,鲧没有等待天帝的命令,用了不光彩的方式取得了天土息壤。息壤的最神奇处,在于它的生生不息,鲧用它“堙”水,即用土掩埋水势,结果没有成功,土长多高,水涨多高,反而造成更多损失。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息壤是上古大神才能使用的宝物,据说伏羲时代曾经发生过洪水,女娲大神就以此治理水患,可见息壤治水是有先例的。然而鲧作为人王的臣子,并没有资格使用这个力量,特别是没有天帝授权而私自使用,实际犯了大忌。

所以,按照《山海经·海内经》的说法,在鲧即将成功的时候,天帝出手使其功亏一篑,理由仅仅是“不待帝命”,并没有关于治水失败的罪名。后世所谓治水用堵的“方法不当”,也是牵强附会的说法。

这难道是一场内卷式的政治斗争么?

文章图片2

鲧复生禹,继承遗志的后代

屈原在《离骚》中直言不讳,“鲧婞直以亡身兮”,鲧的直接死因,是因为他耿直刚强,很可能是因为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触怒了当时的天帝。设想一下,天帝在人间大洪水的时候,手握息壤至宝,却坐看水患而不出手,刚直不阿的鲧对其质疑是有可能的。既然天帝不愿意拿出息壤治水,鲧只有用“窃”的方式获取。这成了鲧被处死的原因,水患实际上没有在政治斗争中更多被关注。

历史记载,鲧用息壤治水,九年没见成效,天帝一怒之下,派人杀死了鲧。天帝是谁,其实有好几种说法。

《山海经·海内经》的说法,“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左传·昭公七年》则记载,“昔尧殛鲧于羽山。”

《国语·周语下》又说,“舜之刑也亟鲧。

这样就有三种说法。

鲧被处死的地方,是“羽郊”或“羽山”。羽山,即委羽之山,相传在北极之阴,终年不见太阳照射,这里有一条含着蜡烛的烛龙终年看守,这里也是人类灵魂的最后归宿地——幽都。被杀死之后,鲧难以瞑目,是壮志未酬还是含冤未泯,他的尸体在那里躺着,三年都没有腐烂。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天帝发现了这一异常情况,于是又派人拿着“吴刀”去剖开尸体,想看看究竟怎么回事,这个受命的人可能还是祝融。这时,神迹出现了,鲧的身体被剖开,它却化作黄龙飞走了。

而另一种说法是,“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说当时被吴刀剖出的是一条虬龙,而禹字的原形就是头上长角的虫子。所以,大约的情况是,大禹被剖出后,鲧的身体幻化为黄龙飞走了。

文章图片3

息壤治水,息壤是什么宝贝

晋代学者郭璞,在《山海经注》中引用了《归藏·启筮》的说法,“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并且进一步解释说,“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东汉学者高诱对《淮南子》的注解中,同样说“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

这是一种可以自动增长并永无极限的土,所以才能把滔天洪水堵住。能无限生长的土壤绝非人间之物,因此天帝才要不惜一切杀死鲧,追回遗落人间的息壤。史书记载“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死后,天帝却授予大禹使用息壤的权力,让他在天下九州散布息壤平定水患。所以大禹父子治水用的是同样方法。

天帝禁止使用,鲧拼命去盗取的息壤,究竟是什么?同样生活在两汉、魏晋时期的学者,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

东汉大学者郑玄在《周礼注》里说,“壤,亦土也,变言耳”。说壤不过是土的另一个说法,“以万物自生焉则言土”,大地自然生长万物的叫做“土”;“以人所耕稼树艺焉,则言壤”,经过人工耕作,和缓疏松而肥沃的土地,叫做“壤”。

魏晋年间的另一位学者刘徽,撰有《九章算术注》,其中写道,“壤谓息土,坚谓筑土。”壤,也就是息土,即经过翻耕而变得松软的土;坚,是筑土,被夯实坚固的土。

西汉《淮南子·地形训》中,直接把土地分类,有轻土重土、有坚土弱土,有垆土沙土,有息土耗土。

所以,所谓“息壤”者,就是经过耕作生息的原生土地,一种比较肥沃的可以耕种的土壤,换句话说,就是庄稼地。有了人迹的土地,当然也就摆脱了水患的影响,因此肥沃土地的增长,自然就意味着水患的消退。

文章图片4

鲧禹治水、天帝震怒的背后真相

明代三才子之一的著名学者杨慎,曾作《息壤辩》,他的看法是,“鲧窃帝之息壤,盖指桑土稻田,可以生息,故曰息壤。土田皆君所授于民,故曰帝之息壤”。天帝手中的息壤,实际上是经过劳作利用的肥沃土地,即“有主之地”,也就是属于王权的土地。

过去王权统治的象征就是“土地”。所以一切就都明了了,作为受命治水的官员鲧,实际上是利用这个机会,侵犯了王族才有的“土地所有权”。

《尚书·舜典》记载了上古时期四大判臣的悲惨结局,“流共工于幽州,放讙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舜是尧的继承者,他接替了尧的位置后,把几个臣子给处理掉,著名的就有共工、讙兜、三苗和鲧这四个人,分别施以流、逐、窜和殛,讙兜的罪名是举人不当,共工的罪名是品行不端,三苗的罪名是数次叛乱,鲧的罪名是治水不力(或许是平叛不力),舜上位后用强力手段处置了这几个人,迫使天下服从。

前三类刑罚都是徒刑,即流放一类,只有“”似乎是死刑。其实不然,根据汉代蔡琰《胡笳十八拍》中的句子,“ 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我没有辜负神的期许,神为什么把我“殛”到荒州去,因此这也是流徒一类的刑罚,而不是死刑。

文章图片5

关于鲧和禹的另外说法

或者可以这样设想,尧帝时代,因为自然灾害的影响,百姓民不聊生,王权统治出现动荡,尧帝的手下大臣鲧,被受命处理灾情安抚民生。鲧对尧帝的统治不认可,利用手中的权力,改变原有的徭役赋税制度,实施与民修养生息的策略,九年下来,这个方法取得了一定成功,鲧也受到万民拥戴。

然而,鲧的措施,实际上挑战了当时的王权统治,所以作为逆臣,他擅自动用“息壤”(即改变土地政策)实际上动了统治者的蛋糕,天帝当然震怒,于是将他杀死。所谓“三年不腐”,应该是鲧虽然死去,但是他的声望在民间持久不衰。

禹虽然是鲧的儿子,然而政权斗争并无亲情血缘。鲧作为父亲,在民间的声望极高,大禹要接替舜的位置,很可能利用了父亲鲧的声望。后来大禹继位之后,重新获得了土地统治权(即天帝再次赋予使用息壤的权力,所以天帝很可能就是舜帝),成为改善民生的第三代大神。

至于舜的下场,其实也不好,他把政权交给禹之后,史载“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貌似是退休以后外出游玩,然后意外死于当地。真实情况吗?

苍梧,在今天广东省梧州市北部,距离政治中心的中原地区非常遥远,当时的交通可以想见有多困难,作为前任帝王,为何跑到荒蛮之地狩猎郊游,最后又死在当地?这很可能才是舜禹禅让的真实情况,大禹流放了这位前代先王,也算是间接为父亲报了仇。

自古至今,历朝历代的政权更迭,从来没有真正和谐过,实际上《竹书纪年》早有定论。

文章图片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