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与道

 清清子V 2022-09-05 发布于广东

2005年未来科学与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登

王维 (传) 《辋川图》

(二)

年龄较宗炳小40岁的王微(415-453 A.D.),以易经思想(他的态度与诗人陶渊明类似,不讲佛而讲道)来掌握宇宙自然,他把自然视为一个道体。“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点明绘画是研究身体、生命、宇宙的过程(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艺术表现其实是领悟道体后的一种表现。

王微在《叙画》中主张“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融》就是《容》,意思是山水画包容神灵,而山水形势变化万千。画家的心也相应是变化万千。要是画家不明道体的灵动,那所画山水就是死的、无效的(叙画:止灵亡见,故所托不动)。所以王微说:“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势是易经思想的词汇(灵动),就是空间变动能灵活掌握的意思。

王微他把山川作为载体,宇宙之道的规律藉山川而显现,多样的情境,带给人类多样的情怀。画家以笔墨抒发苍茫浩叹:“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绘画作品如山海经,让人探索宇宙幽深与广大的空间,其实就是探索人类内在的“神”与“思”。画可通神(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王微的思想与易经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思想一致,那就是身体与宇宙相呼应。因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所托的内涵甚大。超出感官所知。身心向往自然,走近一棵树、在绿林、白水间散步,感染宇宙激扬的脉动(此画之情也)。至于秋云春风,大自然四季变化带给人的振动,郭熙的林泉高致说得更细腻,这里暂时打住。

17世纪 传郭忠恕摹辋川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局部)

宗炳与王微,都将山水画视为宇宙的缩影,一个当作'法身’,一个当作'道体’。山水画是崇高向往的国度,唯有画家是个修炼人,才画得出畅神或融灵的国度(意境)。不单是画家,此后兴起更多幽人隐士,都支持这样的国度(例如王维的辋川图与辋川别墅)。人从社会走入自然,多了自然这个空间,胸中豁达、豁然开朗,并且形成人生的一股清流,起著净化人生的作用。山水画提供一个高于常人的立场,使人实际见到内在升华的那种意境。山水画经历很长一个时期,都要求画家处在修炼的状态(南史王微传:说王微“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素无宦情”,“足不履地,终日端坐,床席皆生尘埃,唯当坐处独净”),胸中包罗万有,与宇宙源头紧密相连。山水画走下坡后,忘了这个初衷,偏重笔墨技术性或文学性的概念,重形与情,忽略了宇宙之道。但是在唐宋的山水画里,画家讲究修炼,山水确实充满神思,气象万千。(待续)

宗炳 《溪山积翠图》

注释:

注1.宗炳是慧远的士俗弟子, 因仰慕钦敬而与慧远游,他入庐山追随慧远,终生不离乃师,慧远死后,为他立碑志铭者亦是宗炳。 宗炳善琴乐、好游山水,属于艺术气质的人物,但事师至终,可见其信奉之忠诚,宗炳在刘宋时参加了一场形神论争,著有《明佛论》;也继承了慧远“形尽神不灭”的思想。详见林朝成“六朝佛家美学–以宗炳畅神说为中心的研究”,国际佛学中心第二期(1992.12出版)灵鹫山出版社出版,页180-200

五代后梁 荆浩 匡庐图

绢本水墨画 185.8×106.8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修真

人的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为什么能达到这么宽广的心胸?并不是我要多大,就有多大,而是通过修炼做到。因为人有那么高的层次,人才有那么大的容量。

人因为他的容量小,所以眼界就窄,艺术家通过修炼之后,他可以用不一样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因为他有不一样层次的眼睛,所以他的山水世界才会如此宏观。

人眼界窄小,而画家胸中丘壑,他的容量有多大,他胸中的山水就有多大。中国艺术家所画的山水画其实是他的一个宇宙世界。画中所传递的是他的宇宙观。

宗炳的畅神与王微的融灵,是对道的喜悦,怀着很强的愿望,想像理想空间、理想国度;真正落实画出这么高的意境 — 真山水,从荆浩(生卒年代不详)“笔法记”的记载可以得到印证。

荆浩的“笔法记”,写出了常人画家与修炼人画家明显的区别。荆浩用第一人称表示常人画家,叟–石鼓岩子(石鼓岩间的奇人,暗示来自更微观的空间)表示修炼到很高层次的画家,在二者对话中,常人画家悟道,得到提升,变成修炼人画家。

1.什么是真?常人的《真》与修炼人的《真》根本上不同:

常人把'似’当成'真’,而修炼人的真“气质盛”,“度物象而取其真”,是从微观观察进入化境,在很高的层次上看到的真。以下引用原文来说明(常人=曰、修炼人=叟曰):

曰:“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挠矣。” (华=花,美丽的意思)

叟曰:“不然。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画 = 化,得真、获得真、反本归真的意思)

曰:“何以?似?何以?真?”

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 (气,修炼的程度;质,实际的技巧;象,宇宙真象)

谢曰:“故知书画者,名贤之所学也。耕生知其非本,玩笔取与,终无所成。惭惠受要,定画不能。” (名贤,有修养、修炼的人)

叟曰:“嗜欲者,生之贼也。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子既亲善,但期终始所学,勿?进退。

图画之要,与子备言:

气者,心虽笔运,取象不惑。 (心经过修炼,能把握宇宙真象)

韵者,隐?立形,备仪不俗。 (转化、化境)

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 (宇宙大要)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当时时空情景,)

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

气、韵、思、景、笔、墨,讲的都是修炼状态中的实际经验,如果没有修炼是无从理解。首先是去掉世俗的嗜欲,有终始所学的决心,然后依六要深入,而达到“图真”,画出真的宇宙状态。之前宗炳《画山水序》强调画家内在的精神蕴藏万有(万趣融其神思),而荆浩“笔法记”此六要运用上理性分析,将混沌转化成条理,这也是“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的意义。

“画者,画也”是通过内心转化而画出来的画,“取其真”的取,是要画家往内找,并不是追求外在形似,“气质盛”是修炼的程度结合实际的葭e技巧画出宇宙的真象,清爽之气带来清爽之境,混浊之气带来混浊之境,这本乎画家的修养(修炼的程度),一点也骗不了人。如果只为讨好,重华不重实(华而不实),宇宙的真象就成死物。

石鼓岩子的教导,让原来自以为是的常人画家,改变态度,虚心学习“图画之要”。气、韵是内在的取舍,思、景是检视内在的因革而逐渐浮出,笔、墨就到了外在造形,实由内在的收放所控制。重点都在内在的提高、心性的提高。

2.以“松”为例,说明自己的德在演化成功,决定了一个人层次高低,也就是作品的高低。

荆浩匡庐图(松)

荆浩在不懂修炼的道理时,以常人的层次去画松:“古松也。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成林者,爽気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石鼓岩子以万物都有其宇宙特性的本源,教导画松的正确方法:“夫木之生,为受其性。松之生也,枉而不曲遇,如密如疏,非青非翠,从微自直,萌心不低。势既独高,枝低复偃,倒挂未坠于地下,分层似叠于林间,如君子之徳风也。有画如飞龙蟠虬,狂生枝叶者,非松之気韵也。” (画出松的本性、特性:从微自直,萌心不低。从最微观松就是直的特性、高的基因)

荆浩受启发后领悟,要将自己的德演化,同化宇宙特性,在这种修炼中提升,才画得出好的松树。他用像偈的一首诗。说明修真所达到的图真。

“因成古松,赞曰:

不凋不荣,惟彼贞松。势高而险,屈节以恭。

叶张翠?,枝盘赤龙。下有蔓草,幽阴蒙茸。

如何得生,势近云峰。仰其擢干,偃举千重。

巍巍溪中,翠晕?笼。奇枝倒挂,徘徊变通。

下接凡木,和而不同。以贵诗赋,君子之风。

风清非歇,幽音凝空。”

图真的松树,如同高士(更像修炼人),“势高而险,屈节以恭”,是高风亮节的;提高心性(自己的德在演化成功),才能上到更高的宇宙层次,“仰其擢干,偃举千重”,生机蓬勃,不受俗人俗事制约,不断往上长高,显出松树的生命力、承受力。画出宇宙特性,也就是图真,这首诗让我们清楚的体会到了。

艺术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