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淇县古代教育

 朝歌淇水悠悠 2022-09-05 发布于河南
作者:凤凰宅主

一、最早的国学

殷商时期的武丁、帝乙、帝辛及周时的卫国均以朝歌为都城,且都曾在朝歌设立学校,或序或庠,进行武术、礼乐和文化教育。

二、最早的私人学校

春秋时,孔子适卫与弟子在今七里堡、马湾、淇门(今属浚县)等地讲学。后人在七里堡讲学处建“学修书院”,有石柱楹联云:“富教两加皇矣圣言传沬土,车徒三至岸然道貌留淇泉”。在马湾村建作新书院(圣人祠)。足见孔子曾多次来淇办学。

战国时,学已兼习文武。相传战国卫人鬼谷子,名王诩,又名王禅,在淇西南云梦山(青岩山)水帘洞隐居讲学,教授纵横捭阖之术。先后培养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人。《史记》载:“苏秦、张仪俱事鬼谷先生学术”。明《淇县志》载:“水帘洞,世传鬼谷修道处”。今云梦山水帘洞口左壁上有石刻“鬼谷先生隐处”。后人称“战国军庠”,又称“中国第一所古军校”。

图片

云梦山战国军校

三、儒学

儒学(也称县学),分为县、乡、村三级。所学内容均为《四书》、《五经》。始于元代。在城内东南隅建文庙,立学师。乡村的学生学习期满,可考县儒学。明代入县儒学的称“弟子员”、“博士弟子员”。清代称童生。县儒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而是“考课“,即迎接省级乡试。考取者为举人,再进京考进士。

淇县儒学在文庙。由于时间久远,文庙曾多次整修。明洪武三年重建,宣德九年重修,景泰四年开通道路,创置贤龛座。弘治十三年,因学前道路漱窄,遂北迁重建(现一中东侧)。嘉靖九年重修,二十三年又重修,并于城东南隅创开水闸以泄水。顺治六年,兵巡河北道宪副堂公廓见大成殿倾,命教前重修。嘉庆十三年接修棂星门外墙,光绪二十二年又补修。至此学内建大成殿5间,建东厅15间,西厅15间,宰牲房、戟门房、神厨房、神库房、名宦祠、乡贤祠各3间,棂星门1座,石桥1座(明正德十年建)、启星祠、文昌祠各3间,奎星楼1座。规定年收禀生70名,另增广生20名(称增生)。

四、义学

淇县义学又称义塾、书塾。始于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义学免费让同族子弟就读,是用捐资和庙田收入兴办的学校。清朝时淇县有义学17所,城关有天仙庙、康叔祠2所。康熙年间由知县江贻孙倡导捐资设立。南关义学,于道光十三年邑候金彦珏捐钱300串存盐店,以年息36串支付设立。常屯义学,由绅商捐钱300串,存庆裕商号,年息30串支付而建。北关义学,由李风林、李华林、李芳林兄弟捐钱300千,存益裕钱庄以年息30千,改折张近地80余亩收租支付而建。高村义学,由段晋氏捐钱300串,以年息30串支付而建。庙口义学,由山西太谷霍妙中于道光二十九年捐地200余亩作义田而设立。

五、社学

淇县社学始于元代,与义学相似。元立淇洲,每550家为一社,立社学一处。目的是“劝农桑,习礼义,学诗文”。因一社一学,故名社学。元代后,虽社的名称已废,但学堂仍沿用旧名。明《淇县志》载:“明嘉靖三年由村民李深捐住房3间建社学,以教贫家子弟。二十年知县张宜重修”。至嘉靖二十四年,淇县有社学3处,即城内、西岗村、迁民村各一处。教师由各村办学者聘请,学生从识字开始,读《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年龄稍大者读《御制大诰》、《论语》、《孝经》等。一般学不完即退学,很少有毕业者,后为书塾所代替。

六、阴阳学与医学

明洪武七年,淇县阴阳学在县前街东建,有房3间。正德十三年,知县杜岩改建,嘉靖二十三年,知县张宜重修。医学在县前街西,明洪武七年创建,有房3间。正德十三年,知县杜岩改建,嘉靖二十三年知县张宜重修。

七、书院

淇县书院始于唐代后期,五代推广,至宋大盛,明清更盛。书院是封建时代文士讲习之场所,以研习经籍为主,间或涉论时政,对传播社会文化,活跃学术思想起过积极作用。明清时成为科举考试的场地。淇县清代有文字记载的书院共有7处。即:
淇县书院,在县城内,于乾隆十九年建。
菉筠书院,在文庙西侧,于乾隆四十七年创建。有讲习房5间,斋房16间。嘉庆年间知县假作宾馆,于道光十年又作增修。
学修书院,在县北七里堡村南,古为孔子讲学地,后建三教堂,明崇祯年间重修。乾隆九年知县劳经武责该村杜丹将三教堂改为学修书院,且祀先师。
乐莫书院,在旧县城西门内,知县劳经武建。
淇澳书院,在县城北20里高村桥村南,知县劳经武建。
有斐书院,在县东张近村,知县劳经武建。
作新书院,在县城东南马湾村,有学田30亩。
 
八、学堂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淇县知县王同文始建各类学堂。全县出现了学堂、师范传习所与私塾并存的局面。
(一)各类学堂  官立高等小学堂,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一日,在县菉筠书院旧址建。知县王同文(山东长山人)兼任总理(后改称校长),耿霞蔚(淇人)任庶务,杨庚良(山东青城人)、耿霞蔚、莫文华(林县人)任教习(教师)。招班1个,学员30名,三年毕业。经费由旧书院存款利息拨付。
师范传习所,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一日,在高等小学堂后院建。总理、庶务分别由知县王同文及耿霞蔚兼任,杨庚良任教习。初招1个班,20名正课生,6名附课生,半年后毕业。经费由普济堂余款支付,每年约五百串(每串1千文)。
高等预备科学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一日,在高等小学堂前院创建。总理、庶务仍由王同文、耿霞蔚分别兼任,课程由师范生轮替讲授,待师范生毕业后,选优等者专司讲授。学制一年,毕业后,为高等小学堂教习。
官立初等小学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十六日,在高等小学堂西院建。总理、庶务分别由王同文、耿霞蔚兼任。每年招1个班,每班学生34名,课程由师范生轮替讲授,书籍费自备,官支杂费约二、三十千文。
官立半日制学堂,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七月,由县绅蒋怀良在城东门里财神庙内建立。总理蒋怀良,教习薄学礼,学生16名。分两班授课,午前教年龄小者,午后教年龄大者,每次上课3个小时。经费从崇胜寺庙产筹措。
师范简易科,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建,学生16人。
农业学堂,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城东北农神庙建,也称桑蚕学堂。
商业学堂,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在康叔祠南院创建,教员韦志利,1个班,30余学生。
南关初等小学堂,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稻庄村绅士刘全相等用关帝庙产创建。
白阳寺初等小学堂,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北关里里长关裕然及路林芳、冯锦春用白阳寺庙产创建。后由该处绅士路致祥、刘鸿间、关熙绩任校董。
从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淇县有官立高等小学堂1所,高等预备科学堂1所,师范专习所、半日制学堂各1所,初等小学堂15所,初级农业、商业学堂各1所。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