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real寿元调养 2022-09-06 发布于山东

一、政治制度

1.官僚机构(世卿世禄制)

三公(师保):太师、太傅、太保。辅佐周王

太宰:直接辅佐周王管理政事

卿士参与管理政事,最为重要

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称“三事”或“三事大夫”,主要有司徒、司马、司空

太史:宗教长官,在周王左右以备咨询

内史:起草诏令,出纳王命,为王室近臣

2.分封制

周将子弟分封于新征服地区,称“封建”,即分封土地,建立国家之意

分封诸侯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在自己国内可以将土地继续向下分封给子弟亲属,称卿大夫

分封制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封建诸侯要举行隆重仪式,谓之锡命

在仪式中,受封者从周天子接受册命,称册封

主要内容是授民授疆土,即把某一地区的土地连同人民封赐诸侯,以建立侯国

重要封国:最重要的是卫、鲁、齐、晋、燕、宋等国

卫是武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

鲁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都奄

齐是太公吕望的封国,都营邱

晋是成王弟叔虞的封国,都唐

燕是周贵族召公奭的封国,都蓟

宋是微子启(归顺的商朝贵族)的封国,都商丘

3.宗法制

古代贵族凭借血缘关系进行管理的制度,成为统治者维护社会和政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王位,余子分封诸侯,依此类推,直至最低层

嫡长后裔称“大宗”,嫡长以外各子及其子孙为“小宗”

大宗始终是本宗族的核心,将始祖后裔联结成一个具有实体性的血缘团体

其目的在于,避免贵族间对于财产和权力的争夺

实质是大宗或小宗依据特殊身份,对不同范围内包括直系与旁系亲属族人的管理

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有效地维系了社会、政治秩序

4.兵制

周六师:由周人组成,宿卫宗周,又称“西六师”

殷八师:由殷遗民组成,周人任将帅,在成周震慑东方,称“成周八师”

虎贲:禁卫军

5.刑罚(礼下不庶人,刑不上大夫)

《九刑》,本质是维护奴隶制度的基本法则和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

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司法官吏:司寇

二、社会结构——国野制

周朝国家管理在平面上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各诸侯国

国、野两类政治区域,是统治、被统治的关系,各自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社会职能

周初分封实际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

被封者率本族人到达封地,首先建立军事据点,逐渐由点向面扩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

当时称“国”,居于其中的主要是贵族以及周族平民,称“国人”

国人大多数的下层成员,对国家承担作战义务,作为国君同族,拥有干预政治的权力

遇有重大问题,国君按习惯要征询全体国人的意见

不仅可以就重大问题发表政见,平时可以自由地批评掌权者

当集团利益受到侵害时往往起而反抗,废逐乃至杀死国君

“国”以外称“野”,劳动者主要是被征服地区的居民,称“野人”,又称“庶民”、“庶人”

是井田制下的劳动者,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地租,是被统治阶层的主体

国、野之分由此形成

诸侯分封采邑给卿大夫,采邑分为都、鄙,中心为都,都外为鄙,性质与国、野相同

国、野区分在春秋时开始出现破坏迹象

随着经济发展,传统上国、野分为二的国家管理方式渐趋一体化

各国因战争需要,不断扩充军队

最终打破了只有国人当兵的限制,大量征召野人为兵,促进了国、野差别的泯灭

战国时,国野界限已完全打破,演变为新兴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