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州春来,唐朝的茶开始摘了。贯穿南北的叶,喝一口南方的春

 思明居士 2022-09-06 发布于河北

引言:

文人配茶,这种风气的全面普及,根源在于唐代。茶这一饮品,既朴素,但却夹带着中华文化大量的精神内涵和历史重量,如今的我们喝四季茶,工艺和口味也逐渐斑杂,但说起过去最纯粹的“新茶”,莫过于唐代的“春茶”。唐代有茶文化集大成者“茶圣陆羽”,他所总结的最好的茶,就是在春天所采摘的茶。所以自唐朝起,每一个春季到来,唐朝诸多种茶地上,都会出现忙碌的采茶、制茶的景象,而这来去的映像,也构成了唐朝不得不说“春茶文化”。

春露甘后,湖州采茶制茶(一)

古人信仰春的生机,关于作物的孕育,在春天被看作最为茂盛的时候。早在唐代以前,喝茶的现象随着道教和佛教的传播也同样在部分人群有了普及,到了唐代,皇室宫廷更是喜之。每到春天,湖州的茶叶开始采摘,摘叶制茶,最后送往皇室,送往天下,成为佳饮。

唐代陆羽被誉为茶圣,他曾在湖州生活数十年,他的《茶经》中曾对摘茶时间和选择有所描述:“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竽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二三四月份正属于春息和春雨最为频繁之时,于是唐代的茶,几乎都为春茶,每到季节,湖州茶园里的长得有四五寸的枝叶有了“薇蕨始抽”的现象,那么待露水干后,在某个午后,就可以采摘了,这个过程也被称为“采午青”。继采茶后,还需要经过制茶的重重步骤,新鲜的茶叶才可浸泡,湖州茶农的春,既忙碌又有收获,采茶,制茶分工明确,层次鲜明,可想效果也极佳。

文章图片1

陆羽自身制茶的经验,便是:“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而现代作家王升华先生的作品《茶圣陆羽》则对这个过程进行了概括描述,总体为:晒青、晾青、摇青、蒸青、烘培、做饼六个步骤。晒青讲究将“春叶”晒到某个自然弯卷的弧度,而后等待茶叶表面再次渗出水份,就放置在阴棚里,进行晾青,使茶叶自身的物质紧缩。而摇青又是这几个步骤中,最富有人文色彩的过程,摇青分为四次摇摆,先后的作用是令茶叶内的残余水份变得均匀,然后等到摇出了一种特殊的“音律”,这个过程就算完成了。每到春天,湖州茶区里的摇青,茶农们齐聚,欢声笑语,茶音共鸣,这般景致,最是难得。

文章图片2

随后的蒸青和烘培,在本质上,都是加热催化的过程,但不同的是一湿一干,这样一来就有利于茶叶内的微物质释放,到做饼之时,一套完整的“湖州春茶”就算制好了。因为茶文化在陆羽的手上出现了“文献类总结”,加之陆羽本身就在湖州进行的研究,所以,唐朝的茶文化鼎盛时期的代表,就是“湖州茶系”。

唐代春茶的发展趋势

茶即是食品,但在唐代,更是一种风靡的文化现象,由食入文,由聚入画,茶是休闲的饮品,更是文人的灵魂生活承载。早在唐代以前,茶就存在,自神农到唐中后期,这个过程是积蓄的阶段,唐中后期之后,因为《茶经》,茶文化正式成为正统传承之一。

①、唐初:南方盛之,北方稀少

茶在唐之前被称为“荼”,而杨晔称唐之前的茶为“茗粥”。可由于北方的地理以及气候条件的不足,在先唐时期以及唐初,茶文化并没有普及到北方,而唐代的《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记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因为“春茶”的季节性,导致“第一口”春茶,在南方喝,就更显得重要。不过皇室是早早就有饮茶的习惯,早期唐皇室因为“宗教”的原因,连带着茶这一相应的饮品出现在李唐面前,而唐太宗李世民“先信道,后信佛”,又因道教和佛教,早已将茶作为平常饮用的精华,于是唐太宗时代就更加深了这一饮品的重要性,随着皇室的习惯,茶逐渐在北方开始传播。

②、转折期:玄宗时代

开元年间以及到天宝中前期,唐朝的南北贸易达到顶峰,随着贸易的深入,茶在南方的出口开始加剧,虽然还未达到极致,可传入北方,在北方天气炎热或寒冷时,茶这一饮品有助于消化,于是市场慢慢被打开。这时期的茶更不限于国内的流动,在唐代的对外贸易中,茶更是重要的商品之一,这就形成了茶马古道的雏形,而这一时期,春茶仍旧是主角。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茶的流动又受到一定的影响,所幸观念已经全面形成,并没有扼杀茶的彻底传播。

文章图片3

③、中后期鼎盛:茶是文化,文化要有茶

茶圣陆羽更是崛起于安史之乱后,陆羽早年深受佛教的“禅”文化的影响,但他的重心却放在了茶的身上。所以说,茶在唐代的兴起,和陆羽的崛起又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当时以陆羽为主,在湖州出现过“湖州文人”的派系。而著名的“诗僧”皎然,颜真卿都是当时陆羽的好友,他们被称为“湖州”茶人,也风靡了“春茶”文化。在唐后期,杨晔的《膳夫经手录》中对茶的发展有概括:“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于是,随着文人的文化传播,宗教的用品传播,茶文化在唐肃宗、唐代宗年间,达到鼎盛。

快马加鞭,送春茶入长安(二)

如果交通不发达,那么在北方,喝到的第一口春茶,必然不鲜。唐初,湖州的春茶并不是唯一代表,但春茶这个概念却是深入人心。春茶的味道由煮泡的水,以及茶的新鲜质地决定,所以,北方人,李唐家族想要在北方喝到新鲜的茶,必然也要在春季。

唐代八大茶叶产地在制作好了茶叶之后,便选出最精华的一部分,这被称为“贡茶”,而饮用者也毋庸置疑,是属于唐皇室的,李唐最初,会要求快马加鞭,让这批新鲜茶叶,赶上“清明宴”,所以在对待春天文化及其重视的唐玄宗年代,又开始有了专门的制茶机构,是属于官方的机构。唐朝的春天,唐皇室对于这口茶是必不可少,春茶不仅是四季饮品,又因为春天的特殊情怀,喝新茶,感受浓浓春意,就变成了一种乐趣。又因此对于士大夫,官员阶级造成了有效的传播作用,贡茶也越来越受欢迎,每到春天,若是在道路上看到官兵飞驰的骏马,那么十有八九,包里揣着的是茶。

文章图片4

唐朝茶文化普及的几个因素

好的商品,总需要伴有好的交通才可以流动。之所以在开元天宝年间,才有茶大兴的势头,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阶段的交通彻底完善。除了交通之外,相伴茶一起到来的还有相应的宗教传播,宗教在一定性质上,又与人文挂钩,于是,环环相扣,形成完善的商品循环。

①、交通的发展,茶随之北上

开元天宝年间是交通拓展的大年代,武则天时代的大多数交通工程,唐玄宗时代收获成果,因为路中“驿站”的加量,达到将近两千之多,又因为水路交通的不断开拓,南北往来的密度和人数渐渐增加。唐玄宗个人对春的激活,随之把天下财富化为基础建设实质的举动,对南北商业互通起到极其大的作用。《新唐书》中有极多记载,唐朝不论是陆路亦或是航道,都极度繁华,这其中的大量商品,就有包括茶,每到春天,茶叶随之北上,在半月余的时间里,茶叶都能到达北方市场,大量的北方人,可以喝上一口最鲜的春茶。

②、茶随着宗教深入人心

《封氏闻见记》中有对唐代的宗教传播和茶叶普及联系起来:“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宗教的传播不可否认是基于皇室的,而随之扑面而来的,便是蕴含着“禅意”的伴生产品:茶。“务于不寐,又不夕食”,这其实反映了很多唐代上层阶级人的状态,他们比民间的“牛饮”更有一定的“儒雅特性”在其中,他们每每悟道,都会感受茶的甘甜苦涩,从而思考人生。于是,茶与宗教的传播深入,关系紧密不可分。

③、优质文学推动茶的名声

唐代是个文人绽放的时代,这些以茶为文化灵感的文人,又被称为“茶人”,从早期的颜真卿,陆羽,皎然等人,到后来的白居易、杜牧、皮日休等人,他们的文化作品里,都有着茶的影子,或是茶的具体物象,也可能是从茶的味道中所获得的感悟。如白居易的《食后》里的描写:“食罢一觉睡,醒来两瓯茶”,就是这样朗朗上口的诗句,更大力推动了茶的文化发展,而早期更有茶圣的《茶经》,茶文化的传播,不得不说,很多都是寄托在文人的思想和生活上的。

泡茶更有精髓,沸煮里的浮华(三)

茶叶从南方千里迢迢到了到了手上,必然要开始喝了。喝茶之前,煮茶更是大学问,因为北方人鲜有制茶的过程,但为了加深参与感,在泡茶的过程中,手艺却是一样都不可疏忽。在《茶经》的《四之器》、《五之煮》中,更是有着以“易”为核心,八卦火之法烹煮茶叶的特色在其中,而茶具,更是高达二十四种,从风炉到都篮。在煮茶方面,更是极为讲究,先是煮茶的水,用于纯净的井之水和江之水,在《茶圣陆羽》中,王升华先生更是有着采“春露”的补充。

而随之而来的便是沸煮,沸煮又分两轮,到了第二轮才可饮用。在这个过程中,茶气所散出的烟雾,气味,还有饮茶时的一些细品,都有着严谨的模式,这就是唐代喝茶的最高级表现。而关于唐皇室,中后期更有“贡茶院”这一机构,用于研究茶,品茶,独立出来,现如今,贡茶院还是一处旅游参观景点。唐皇室泡茶的价值更是高昂,在1987年法门寺所出土的文物中,有着大量金银茶具的出土,由此可见,从唐朝的最高阶级到中等阶级,泡茶这一手法文化,也成为饮茶的共生品之一,既承载着对茶的喜爱,更是蕴含着每一个唐人,对春的解读。

文章图片5

结语:

如今的一口茶,要比之唐代更为廉价。随着四季茶的普及,“春茶”的韵味逐渐减缓,虽然唐朝并非每个人都能喝得起茶,但他们能尝到的茶,往往都是以春之水,泡春之茶,是鲜的茶,涵盖着春意的茶,喝下生机浓浓,喝出唐朝盛世的芳华!


参考史料:《茶经》《膳夫经手录》《新唐书》《封氏闻见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