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竺洪波 | 大闹天宫之后,孙悟空的武力值为什么变弱了

 明日大雪飘 2022-09-06 发布于上海

大凡看过金庸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侠客的武功总是越练越高,乔峰、郭靖等绝顶高手都是经过长期苦练达到武学化境的。可是,令历代读者感到奇怪的是,从大闹天宫到西天取经,孙悟空的武功竟然表现为一种“逆生长”模式,随着时间推移,不高反低。且看:

大闹天宫时,孙悟空很是威风。说“前无古人”可能有点夸大,因为还有开天的盘古、射日的后羿等远古英雄横亘在前头,但说“后无来者”,却恐怕无人会提出异议。你瞧,他以一己之力把整个天庭搅了个天翻地覆,“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连平日有大神通的九曜星君、四大天王都不是他的对手,看到他就一溜烟跑了,可说是“普天神将莫能禁制”。玉皇大帝束手无策,只好躲在龙椅底下大喊:“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

图片
动画电影《大闹天空》(1961)剧照,改编自《西游记》。
但是,一到西行路上,孙悟空身上的英雄光芒立时暗淡了许多,究其武功修为,不仅与乌巢禅师、镇元大仙等仙佛中人相差甚远,甚至还敌不过红孩儿、蝎子精等一干小妖。每遇到难缠一点的妖精,就要到菩萨那里搬救兵,再没了当初大闹天宫一时无两的风头。所以,古人早已提出疑问:“何乃自相矛盾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自相矛盾的情况呢?
这个矛盾怎么才能说通呢?对此,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无稽之谈亦复不少。通过检索《西游记》学术史有关线索,联系作品的实际描写,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的原因。
图片
其一,从“小人”到“君子”的转化。
《论语》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儒家的一种理想人格,指人格高尚、品行高洁的人。小人作为君子的对照,未必就是品格卑劣,但相对会更专注于个人利益。所以,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君子处事泰然而不骄傲,小人处事骄横却不从容。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个君子与一个小人发生矛盾和争斗,结果会怎样呢?
图片
电视剧《西游记》(1986)剧照
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时候,世间事并非以品行决定成败。在君子与小人的“交战”中,温文尔雅的君子总是失败者,刁钻野蛮的小人总是胜利者。大闹天宫时,孙悟空肆意妄为,玉帝统筹全局,所以孙悟空是小人,玉帝是君子;对战时,孙悟空成为所向披靡的胜利者,玉帝则是惊慌失措的失败者。到了西天取经时,孙悟空已然皈依佛教,代表佛界正统,转而为君子,而生于荒山野河、不受规则管束的妖魔们则相当于在野党,是可以肆意妄为、随心所欲的小人,所以孙悟空成了失败者,妖魔们则成了胜利的一方。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小人若是空闲下来,对社会是一件不利的事情。若他们钻营逐利,无所不至,不知道会在哪里闯出什么祸事来。《大学》中的这句话,确是至理。“赤脚的不怕穿鞋的”这句俗语,更是成为响亮的“小人宣言”。在社会上,小人(在这里,小人可以指为人处世中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人)的破坏力非常大,常常“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有时,小人一亮招,大人君子就“中躺枪”,唯有穷叹奈何的份儿!

图片

电视剧《西游记》(1986)剧照
试问:如果一个小人借了钱,就是赖着不还,君子除了愤愤不平,自认倒霉,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当然,“小人无敌”的结果论不值得宣扬,如果一味追求利益,却不顾社会公理,不追求个人品格,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你看,悟空最后不是也归了正途?
俗语有云:“此一时彼一时。”事物的状态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句话深含辩证之法。此为“理之不胜,非力之不胜也”。孙悟空武功忽高忽低,由高变低,不亦宜乎!
其二,美猴王是佛道两猴的集合体。
图片
中国本土神猴无支祁壁画像
关于美猴王孙悟空的原型,向有鲁迅“本土”说与胡适“外来”说两种观点。
鲁迅认为,孙悟空源出中华本土猴精传说,原型来自《山海经》中被大禹锁在龟山脚下的水怪无支祁,“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偏重道教;
胡适则认为孙悟空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努曼的中国翻版,天不怕地不怕的哈努曼曾“大闹无忧园”,和孙悟空“大闹天宫”情节颇为类似——他的说法偏重佛教。如果融合一下,美猴王就兼修两道,成为佛教猴与道教猴的集合体。

图片

印度神庙里的哈努曼像
事实上,在孙悟空的形象中,的确同时存在着佛教猴与道教猴两种基因。
结合《西游记》成书史,这“两只猴子”的来源,分别是晚唐五代时期的俗讲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明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前者的猴行者由佛教典籍中的猴形护法神将化身而成,是为佛教猴;后者的齐天大圣形象常见于元明戏曲,属于中国本土猴精传说,是为道教猴。

图片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华书局,1997年。其中猴行者是白面书生。
一般说来,佛教教义拘束严格,外化为形,则大多佛教徒的形象都是文质彬彬,亲善可信,如济颠、鲁智深等实属异类;道教教义则相对少拘束,多任性,许多流传民间的形象也是不拘一格,各有风采,如铁拐李、吕洞宾等八仙就是典型代表。
所以,民间流传的诸种作法驱鬼故事,神通广大的主人公通常是本领高强的道教神仙;而作为精神导师点化痴迷之人看破红尘、渡出洪波苦海的,通常是面容慈祥的得道高僧。
以此观察孙悟空的变相,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更多带有道教猴的影子,性情放纵,武功强悍,甚至敢自封“齐天大圣”;而西天途中的孙悟空,身份是取经的和尚,时时受着唐僧紧箍咒的约束,无疑更多地体现出佛教猴的成分,故而循规蹈矩,武力偏弱。
总之,从大闹天宫到西天取经,从与妖魔称兄道弟到一路上除妖伏魔,孙悟空发生了角色的转型,从秩序的破坏者变为正统的维护者。正因如此,才会有人说孙悟空是阶级反抗的“叛徒”。
说孙悟空是个“叛徒”,会伤着大家特别是“西游迷”“悟空粉”的感情。不如这样理解,大闹天宫是反抗旧秩序,西天取经是追求理想和真理,两者并不矛盾,所以“叛徒”一说并不成立。但不可否认,孙悟空的身份确实变了,借用现在流行的话语,他是从体制外挑战权威的“在野党”变成了体制内维护秩序的“执政者”了。
一般说来,人在体制之内,享受到体制(通常是主流)好处的同时,也受着体制的约束。这个“好处”,是以牺牲个性和创造力为代价的;而身居体制之外,则似无根之浮萍,无所依附,漂浮东西,但同时他们也不必受体制束缚,无拘无束,创造力(破坏力)强大,自有一副生机勃勃的气象。
图片
动画片《宝莲灯》中,取经成功后成佛的孙悟空的形象。
大闹天宫的时候,在野的孙悟空野性、奔放,欲望强烈,生命的激情之火蓬勃旺盛,战斗力随之高涨。反之,一旦获得正统地位,有了取经人的身份与待遇,必然将“削弱生命的原创力”,他的武功也随之变低。
这,无疑也是一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