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而为人,不必抱歉

 淡墨书香日子长 2022-09-06 发布于湖北

图片

#1


昨天看个新闻,一个年轻妈妈带着一个一岁的孩子坐飞机。因为怕孩子吵闹打扰到大家。一上车就开始跟车厢里的旅客打招呼。

妈妈带着孩子挨桌发糖和小礼物。还有手写的卡片,为自己可能会打扰到大家而抱歉。

这个视频被很多人转发点赞,也有很多人觉得真没必要这样。

我属于后者,可是除了我自己个人习惯戴降噪耳机的缘故外,我心里还有点隐隐觉得有点不对劲儿的地方。

#2


当然了,我能理解这位妈妈这样做,是出于替别人着想的善良和好意,也是为了教育孩子要有礼貌。

可是这里面其实有个核心逻辑上的问题。

那就是,如果孩子做错了事,自己也好,带着孩子也好,送小礼物,道歉都是应该的。

但现在是这火车还没开呢,这孩子还什么都没做,他没有任何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一点点的困扰。就要让他去提前和大家打招呼说抱歉。

这仿佛是在说,不管这个孩子做了什么,你在这个车厢里存在,就是不对的,就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打扰。

这个对小朋友来讲,和对带小朋友的家长来讲,就太不公平了。

#3


退一万步来讲,小孩子哪能像大人那样完全控制住自己的。大声笑了,大声哭了,闹了。

只要不是去打人,拿人家东西等这种特别恶劣的行为,这都是孩子很正常的状态。

其实只要家长哄了,管了,大家其实都可以理解。

如果真的是场面有些失控了,打扰到别人了,再表示抱歉,拿出小礼物去安慰也不迟啊,也是很有礼貌的做法。

#4


但是一个小孩子,他还什么都没做,什么错也没犯。家长自己就感觉抱歉,还要让孩子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抱歉。

这样的教育,我觉得实在有点跑偏了。

我们东亚的国家,包括我们,韩国,日本等等……都是有耻感教育的传统。

特别是许多知书达理家庭出来的孩子,会带着一种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耻感长大。

#5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太宰治写下这段话,他还说,“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事。”

这真是一种经典的东亚社会心理。

其实大人们也不是故意的。但是就是会在不经意间,让孩子感觉到,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自己的存在,别人会过得更愉快,更轻松。

而被这种心理影响长大的孩子,会活得越来越萎缩起来。

#6


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的存在感觉很抱歉的孩子的一生。

它会在亚洲观众中,引起那么强烈的共鸣。放到西方社会,老外看着就觉得万分不理解。

当年看的时候,我是非常的不喜欢,但是现在我至少可以理解,这种自我厌弃的心态是哪里来的。

有些东西,就是这么一代代传下来了。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我们的生活里,真希望它能够慢慢的被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