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布道尔基是中国第一个蒙古族电影导演,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当过歌舞、戏剧、电影导演,创作过电影剧本,他性格开朗,创作上有激情,做为一名少数民族电影导演,他为中国电影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广布道尔基(1926-2002),笔名广道,蒙古族,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人。他任中国影协第二至五届理事,参与译制了新中国第一部蒙古语影片《内蒙人民的胜利》,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蒙古族导演,其导演代表作有电影《刑场上的婚礼》等。 1926年12月25日,广布道尔基出生于内蒙古。他的父亲是位蒙古族说书人,对他成长过程中的艺术熏陶是不言而喻的。1945年,广布道尔基在科尔沁左翼中旗人民政府任干事。次年,他进入辽西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学习,结业后到内蒙古军区骑兵二师文工团、内蒙古军区文工团任演员。1947年,他又到东北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在内蒙古文工团工作。广布道尔基历任内蒙古文工团演员、导演、戏剧队长。1948年,他在民族歌剧《血案》中饰演了主角巴根。
广布道尔基(右)与蒙古族著名演员恩和森(左)
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正拍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广布道尔基应邀在影片中饰演了主要角色孟和巴特尔。影片拍摄完成后,他还与恩和森一道给电影译配了蒙语对白。《内蒙人民的胜利》原名《内蒙春光》,后由毛主席建议更名。这部影片是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故事片,也是新中国第一部蒙语故事片。广布道尔基的电影生涯,正是由这部电影开始的。1953年广布道尔基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导演。新中国对蒙古语译制片的工作十分重视,他在《内蒙人民的胜利》之后又参与译制了《钢铁战士》《赵一曼》等十几部中外影片。1956年,广布道尔基因蒙古语译制工作获文化部优秀电影工作者二等奖。 1957年,朱文顺导演电影《寂静的山林》,并邀请广布道尔基任副导演,次年两人再次合作导演了电影《牧人之子》,而广布道尔基也参加了《牧人之子》的编剧工作。朱文顺是广布道尔基在导演事业上的引路人,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广布道尔基还做了朱文顺的入党介绍人。1958年,广布道尔基独立执导了电影《东风》。1959年,他同周虓合写电影剧本《前哨》,并担任该影片导演。1960年,他导演了电影《我们是一代人》,并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哈拉哈河畔》。同年,他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被选为中国影协理事。广布道尔基是牧民的后代,他一生也像“牧人”一样走南闯北,到每一个地方都能开创一番事业。1960年初,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初创,广布道尔基从长影调回内蒙古,指导了内蒙古厂第一部影片《乌兰敖德》。可惜的是,这部电影却因为“文革”爆发而搁浅了,而且广布道尔基也在文革中遭到迫害被关押了三年。后来,1989年广布道尔基在内蒙厂完成了影片《哈罗,比基尼》,算是了结了自己对家乡电影事业的一个心愿,这也是他的最后一部影片。 1974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初创,广布道尔基又南下广西,拍摄了广西厂第一部影片《主课》。因此,我们可以说广布道尔基为我国两家省级电影制片厂的创建,都做过重大贡献。1977年,广布道尔基调回长春电影制片厂。1980年,他拍摄了影片《刑场上的婚礼》。早在1962年,周总理在北京一次谈话中就曾讲过大革命时期广州起义烈士周文雍、陈铁军临刑前结婚的故事。周总理说:“我当时在上海得到这个消息,很感动,就想把它写成一个剧本,但一直没有写成……”广布道尔基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题材,拍摄出《刑场上的婚礼》,那句经典台词:“让刑场作为新婚的礼堂,让国民党的枪声作为新婚的礼炮”成为了一代人心中永恒的经典,这部电影也成为他艺术生涯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广步道尔基的电影作品大致有两类,一类充满着浓郁的现实气息,代表作有电影《我们的一代人》《家务清官》《男儿要远行》等。另一类则题材新锐,百姓喜闻乐见,并能取得不错的票房。他在1980年指导了电影《客从何来》,因为涉及隐蔽战线的斗争和摇摆舞的镜头而引起争议,但这足以证明他超前的创作意识。后来,他指导的电影《前哨》《暗礁》《女模特之死》《哈罗,比基尼》也都属于这一类型。广步道尔基作为一名蒙古族艺术家,他的创作根植于民族文化。他早期出演了民族歌剧《血案》、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指导了歌剧《欢欣草原》,与人合写了电影剧本《牧人之子》《哈拉哈河畔》《乌兰敖德》,这都是彰显民族精神的凝重之作。 但是广步道尔基对艺术的追求又不仅仅限于民族题材,他曾说过:“我拍的影片,面向亿万中国观众,当然也包括我们本民族的观众……”他的成长经历正是党的民族文艺政策的最好体现。同时,广步道尔基还培养影响了一批蒙古族电影人,可谓民族影人楷模。2002年10月26日,广步道尔基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长影集团艺术中心为他献上的挽联概括了一生:上联:“乘《东风》赴《前哨》问《牧人之子》《客从何来》,答曰《我们是一代人》共创辉煌。” 下联:“除《暗礁》喊《哈罗》看《家务清官》《父女情深》,同歌《刑场上的婚礼》继往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