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席埃里 席埃里 2022-07-02 近些年古代茶器具成了收藏热门,茶盏尤甚,我亦痴迷此道,多年来锱铢积累,竟很有了几件,以唐宋瓷器为主。 唐代的茶盏,唐人又称茶杯、茶碗(埦、椀)或茶瓯,以中晚唐玉璧底浅碗最为典型。陆羽在《茶经》中对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有过形象的描写和对比,所举大约就是玉璧底形制的茶碗。“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即浅腹、斜直壁、侈口的茶碗,一般口径5寸许,高约寸半,形似斗笠。其圈足宽平,精致规范,仿若玉璧。唐代长沙窑有大量碗心釉下题写“茶”、“茶盏子”、“茶碗(埦)”、“好茶”等铭文的同类碗盏,则将其功用明白无误地周知天下。我以为这些题字的茶碗或为茶店的用具,有广告或记号的作用,倘取来饮酒,又有何不可?况且长沙窑还有许多题了含“酒”字如“好酒”、“美酒”的同型碗盏可资佐证。酒盏与茶盏一模一样,题写酒字标明其功能,推测或为酒肆专用,与题写含“茶”字的茶碗为茶楼之用同理。同一种盏,可茶可酒,说明茶盏酒盏并未严格区分,用在何种场合,决定了碗盏何种属性。 到了宋代,盏的形制变得多种多样。除了四川地区少数窑场,玉璧底不见了,但斗笠碗形制尚存,盏身增高,斜直壁撇口变得更加陡峻,刀削一般挺刮,有人认为这是酒盏。更习见的是深腹弧壁敛口的黑盏,南北通行,建窑为最,是为斗茶必备。其中一种口沿内敛,其下微微凹进,古玩行管它叫“束口”盏,这名字十分形象,的确与布袋束口有几分神似。据说这是为盏内止水特意设计的。口沿处外凹里凸,点茶时开水沿盏壁注入,至碗底沿另一壁上升,遇到凸线及止,不至于冲出盏外,宋人为了一碗茶费可谓费尽了心思。 ![]() 不但形制变化多端,就种类而言,比之唐代,宋代的碗盏更加花样百出,异彩纷呈。除了传统的青瓷、白瓷,黑釉茶盏风靡天下,南北竞相追摹借鉴,各擅胜场。以黑釉为基础,还衍生出名目繁多的品类,形成一个庞大的黑釉家族。至于装饰方法,更加脑洞大开,五花八门。剔划刻印,贴花洒釉,兔毫油滴,折口花口,数不胜数,仿佛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宋代人做不出来的。宋瓷成为最能反映宋代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的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宋代的碗盏,功能分化开始变得明显,相对易于区分。黑釉系列的斗茶盏自不必说,其余的也大都有迹可循。比如壁厚的基本上是茶盏,轻薄的则多为酒盏。这是因为厚壁盏通常是自口沿至盏底弧壁逐渐增厚,重心低,可耐受点茶时沸水的冲击,不易倾覆,又防烫手,方便端持,且满足了饮茶对保温的要求,而饮酒稍温即可。又盏多与托配套使用,盏托形制的差异,也就得以区分茶酒之用。 我们必须承认,唐宋茶盏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许多普通的茶碗,现在看来,完全可以说是一件高超的艺术品。或文或质,或划或刻,或粗或精,全依市场喜好,即由当时的购买力和社会风尚所决定,并不曾刻意要做成一件艺术品,或者虚悬了一个艺术标准,为着一个预设的艺术目标自说自话,自我陶醉。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要否认器物的艺术性,相反,好的艺术恰恰是自然而然的流露,都是在自觉中积累,在不自觉中形成的。 但茶盏终究是一种日常实用器物,好用、适用是对其最基本的功能性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至于何谓好用、适用,又与饮茶方式密切相关。唐代煎煮茶流行,宋代点茶当道,明初后逐渐以冲泡茶为主,茶盏形制、大小也因此为之一变。拿唐代的浅盏做宋代的点茶之用,或者拿宋代弧壁深腹盏饮唐代内容丰富的茶品,都会感到用起来不顺手,别扭,也就是不好用、不适用。明代茶盅取代宋式茶盏,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知何时起,在收藏圈里,淘一只老盏饮茶变得时髦起来。或许唐风宋韵,更让今人心仪折服,尽管实用性不及明清盅杯,追逐唐宋杯盏者仍然趋之若鹜。 毕竟可以用来饮茶的唐宋茶盏一盏难求,有人依葫芦画瓢,开始仿制,以慰慕古之幽情,也有人从中嗅到了商机。这事本无可厚非,只是其中一些人各怀鬼胎,排斥现代科技手段,极力鼓吹古法之优越,失传之可惜,似乎就有点变味了。比如放弃现代化的电炉,代之以既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且成品率又低的柴烧,美其名曰恢复传统技艺。他们中的某些人,竟因此获得了非遗传人称号。 被后世奉为经典、刻意摹仿的瓷器,想必在当时,工匠们奉行“拿来主义”,穷尽所知的各种材料、方法和技术,断不至于因为尊崇周礼便照搬周代的制瓷工艺。假如有电炉,立马搬来;有温控仪表,一定不会执意贴着炙热的炉膛观察窑温。总之,他们绝不可能排斥或者放弃追求最先进的生产力,做“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之类的蠢事。 我从未见过鼓吹烧瓷“今不如古”的人,拒绝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相反,他们总是乐于享用。比如他们坐高铁乘飞机去山里烧窑,而不是步行或骑马;晚上守在窑炉边给情人打电话发语音,而不是手书家书痛诉离别之恨相思之苦,再托人策马扬鞭加急送达;忙着把制瓷烧窑的过程做成视频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而不是写几首古体或律诗绝句,抒发一下烧窑的感慨。由此看来,所谓的今不如古,只不过是口头上说说而已。 如果所谓的艺术理想,只是盲目摹仿,把像不像某个对象物,几分像,当成评价的唯一标准,那么,无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做出如何以假乱真的仿古茶盏,终究无关传统与艺术,只是一门毫无生气没有前途的活计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