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第98篇:读文有思∣如何教统编教材中的“写作知识”?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09-06 发布于广东

如何教统编教材中的“写作知识”?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初中语文教与学》2022年第6期全文转载了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教研室王梦霞老师发表于《江苏教育》2022年第2期的论文《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知识教学策略例谈》。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安排了36个相对独立的写作专题,每个专题都由“导写短文”和“写作实践”组成,在这两部分中出现了很多有关写作的知识,前者主要是对一些概念、写作方法、注意事项的讲解,后者主要是作文题目训练,每个题目后有相关的提示,其中也包含着一些写作知识。如何有针对性地教这些写作知识呢?王老师这篇论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

作者首先提到了一些常见的教法,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循规蹈矩型”,即利用写作课逐一讲解“导写短文”中的写作知识,根据经验让学生找出重点并理解记忆;二是“自动屏蔽型”,认为这些知识是老生常谈,对学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每次写作就是抛开这些知识直奔写作主题;三是“另起炉灶型”,直接抛开教材中现有的写作知识,利用其它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写作知识。在我看来,这三种类型中最不可取的就是“自动屏蔽型”,这些教师认为写作知识没什么用处,重要的是“会写”,还有的是经过多年的教学之后总结出了一套写作的“规范”,尤其是写作技法的经验,于是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考场作文训练”。这种“写作知识虚无主义”的取向,对学生危害很大。具有研究精神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总结提炼出一套写作系统,我觉得这种“另起炉灶”是可取的。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是“循规蹈矩型”的教师,如何进行写作知识的教学?作者提出了三条策略:

一是化繁为简,根据学情精选核心知识。有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多数是静态的概念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而且较为散乱和繁杂。作为教材,照顾到写作知识的全面性,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要有一些自主的处理和选择。选择的依据就是学情,这与邓彤老师在《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中提出的理念有相通之处。所谓依据学情,就是根据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中的写作知识,解决学生的写作文体。当然,邓彤老师认为“写作核心知识”不一定是教材中现成的,也可以是在写作实践中自主生成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没有必要利用一篇作文训练本专题中的所有知识点,而是要减少写作课的知识容量,抓住有助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核心知识反复强化。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我非常认同。在《学会记事》的专题中,教材提供了如下知识:理清来龙去脉,按照一定的顺序将事情写清楚;学会写的有感情;锤炼语言。实际上,“学会写得有感情”和“锤炼语言”并不是“学会记事”的关键能力。什么是“学会记事”的关键能力呢?那就是把事情写清楚。怎样才能把事情写清楚呢?教材提供了“起因—出现矛盾—解决矛盾—结局”的图表,这与记叙文六要素的文体知识又有差异。也就是说,围绕“出现矛盾”和“解决矛盾”来写一件事是学会记事的关键,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流水账似的记述一件事,并不一定是优秀的记叙文。如果这样删繁就简,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训练“起因—出现矛盾—解决矛盾—结局”这一个点就可以了。

二是化静为动,挖掘教材内容开发写作知识。前文提到,教材中呈现的写作知识多数是静态的,有的是“概念”,有的是“要求”,也有的是“禁忌”,这些内容只是学生写作的基础,例如要求学生描写景物时要做到“生动形象”,这样的指令对学生而言没有指导性,谁都知道写景要生动形象,但问题是“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描写做到生动形象呢?这就需要在教材中静态知识的基础之上,开发出关于写作程序、写作步骤的“程序性知识”。张华老师提出的“技术作文”理念,其中的“技术”实质上就是一套有关写作的“程序性知识”,而不是简单的“写作技法”“写作技巧”。作者提到了郑桂华老师的一个写作教学案例,针对学生写作中“景物描写不丰满生动”的问题,开发了一个写作程序:有什么(使人明白描写的对象)—怎么样(使描写具体起来)—像什么(使描写形象起来)。这样就将静态的“写作要求”转化为了动态的“写作程序”。应该说,这对一线教师的要求也是很高的,需要教师在丰富案例的基础之上提炼总结写作程序知识。当然,教师也可以在具体题目的训练中贯彻这种理念,而不一定要提炼出带有结论性、成果性的“程序”来。

三是先放后收,在情境任务写作过程中内化知识。现在很多写作训练,包括教材中的“写作实践”题目,很多是去情境化的,即给出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围绕题目展开。尽管教材提供了写作的提示,与我主张的“支架式写作”有相似之处,但离情境化题目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的中考作文中,情境式作文占比越来越大,“直接型命题”的作文越来越少。情境式作文的理论依据就是荣维东教授提出的“交际语境写作”,认为很多写作都指向了交流,即使是自我抒情的文学作品,也有一些是带有交际性的,例如《与朱元思书》《与谢中书书》等散文名篇,本身是作为书信这种交流形式出现的。但这种情境不是“安插”在写作知识上的“噱头”,而是将写作知识内化,通过任务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试比较,“请你写一件事”和“请你向某某人讲述一件事”,这两种写作的指向是完全不同的。当然,两者也有相似之处,就是要“写好一件事”。写作组成员卓汉雄老师,最近几年做了一件事,我觉得很有意义,他借用了“交际语境写作”的理念,围绕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每个写作专题分别撰写了一篇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截止到目前已经完成了五六十篇。这样的教学研究思路是值得推崇的。同时,这也说明,情境化写作的理念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