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洲:浅议研究活动中的路径、机制(机理)、体制与模式问题

 子悠682 2022-09-07 发布于北京

杨洲 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在读)

在研究活动或论文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路径、机制(机理)、体制与模式之类的字眼,它们一般是落脚点,比如“关于……的路径/机制/体制/模式研究”,当然,体制用得较少,此外,机制与机理的实质内容相同,区别在于一个侧重于过程逻辑;一个侧重于理论逻辑。 但是,很多学者包括大量的论文并没有搞清楚路径、机制、体制与模式之间的区别,存在无数误用、混用的现象,比如,把路径当作了机制,将机制当成了模式。

整体上看, 路径、机制、体制与模式的研究都是关于一种现象、事件、事务是怎么回事,如何操作与运行的思考分析,集中起来就是在总结或回答“怎么做”的问题,所以,相关的研究不同于计量研究比如“影响(因素)研究”,后者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因果关系研究,需要用数据与模型表达清楚,前者虽然有时也需要数据,但更重要的是经验总结、制度设计、逻辑分析、作法讨论等。总之,回答“怎么做”这一问题是它们的共同点,也是在研究活动中经常出现误用或混用的原因所在,本来嘛!它们之间就存在着交差与重合的部分。

但是,具体看一下,区别还是非常大的,下面依次讨论分析下:

路径研究一般是关于一个问题怎么解决可供选择的不同作法、渠道、方式与手段的思考分析,比如,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中,是用政府的路径还是市场的路径,再比如,一个人从上海去北京,是坐火车还是自驾直至还是步行(假设)。可以发现,路径的研究往往是围绕着一个目标去思考分析可供选择的作法、渠道、方式与手段,有些是既定的,但也可以甚至应该有创新,科学研究本来就是鼓励人创新创造的。不过,请注意,路径的选择一般需要因时因地因事而异,针对具体特定的情形与条件,可供选择的路径可能是唯一的,而宏观与整体的路径选择比较多。同时,路径是分层次的,不能说只有大事,大范围内的事情存在多种路径,一些小事、小问题也是有很多选择余地的。一个问题,从其整体上特定的条件与目标看,可能没别的选择,但进一步或具体的事项,包括如何操作,又会有多种选择,由此看,路径研究的关键是可选择性,而选择取决于目标与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