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性本善、性本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老威小屋 2022-09-07 发布于北京

本文观点仅仅与感兴趣的同好探讨,怕有谬误存在,故请任何人不要转载,以免有不如法的观点得到流传而误导他人,徒增你我双方的过失。

有青年跟我提到人之初性本善的问题。我赞叹这样有思考的青年。

这是个宏大的哲学命题。说起来,无论中国传统的儒学,以及从外传来,在与本土文化相推相荡过程中、成功实现本土化的佛学,都有针对这个命题的阐述。

一、“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不是孔子说的

“人之初性本善”这六个字,不是孔子说的,此语出自《三字经》,据说学术界普遍认为它成书于南宋,我认为是很有可能的。

南宋形成了理学。理学脱胎于孔门。

孔子原始学说原本是很活泼的,但是在理学这里,解读得有点硬邦邦,至于它的“用”,则有时候演变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的血淋淋的案例。不管理论怎样,总归是要用于世间才有其功用。所以,后世对宋理的诟病,大多因其上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过于血淋淋的案例,因其该类主张有杀人功效而大加挞伐,曾经被广泛批判的“封建礼教”,就是宋理开头搞出来的。我甚至猜想,凡是遇到对古代文化,都要强调一句“去其糟粕”后方可大胆进行采用的,这里所指要“去掉”的,大多也是指它。

因为它戴着“孔门”的帽子,所以,所有批判,几乎都是“孔门校长”孔老夫子承受了。我小学的时候,批判“孔老二”(或者直呼其名曰“孔丘”,想起来真是没有礼貌)可没有少出力。成年后回想起来,或再读儒门经典,感觉挺对不起老夫子的。

孔老夫子这个老头,细细读来,跟邻家老头没有什么区别:人高马大,孔武有力。不仅有着一身好武艺(他在他们老家县运动会上得过驾驶马车和射箭的名次,而这是当时代表武艺的主要项目),且学问巨大。关键在51岁那年辞去公务员高官职位,浪迹天涯去宣传自己的主张,看来也是位性情中人。他经常说些俏皮话来逗乐人,或者用有点像骂人一样的话,来说说弟子——后世人真的把他老人家本来不是骂人的话,解读成“骂人”者,也不少。

譬如:朽木不可雕也这句话。

本来孔校长是关心那个被其他学生来检举的同学,说他虽然大白天睡觉是不好,但是他的身体不大好,你不能要求跟你每天精神抖擞地学习的状态一样。他把那个生病的同学比作一段“腐朽的木头”,告诫来举报的同学,“你总不能要求在朽木还可以用来雕刻吧”——实际上是为那个白天睡觉的同学,有开脱的味道。

我们现在把这段话,解读成“你个臭狗屎,真特么特是烂泥扶不上墙”。孔老夫子虽然也是普通人,但也不至于这么野腔无调地骂大街。

二、性善说,性恶说,都有道理

1、关键看这个“人之初”的“初”指什么阶段

老威的观点,就人的天性而言,是没有善、没有恶的。

譬如,孩子饿了吃奶,吃饱了睡觉,ta不会因为母亲的奶水不足,吃不饱,就想“以后我也饿死你”,不会有这样的念头。ta就是哭,在宣示“我没有吃饱,我还想吃”的诉求。

但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

那位有着赤子之心、耿直无比的为人,却以一部《厚黑学》来揭示人性之恶的李宗吾老先生,在的著作里,是这样举例的:

对于几个月大的孩子,还是以吃奶为例子。如果ta正在吃奶的时候,有哥哥走近,ta一定用手去把哥哥推开,主观上未必形成了意识,但行动上,却是防止对方来抢的意思。

还有,一边吃着母亲的奶水,如果看到母亲的嘴里也在吃东西,一定会伸手去夺、去挖,恨不得夺来放到自己的口中。

这是善呢,还是恶呢?

究竟把刚刚出生定义为“初”呢,还是整个婴幼儿时代,都是“初”?

从上述例子看,如果“初”只是指刚出生,那这个时间太短,就算是善,也很短暂,于人生也无意义。

如果指的是懵懂阶段,说实话,我觉得基本应该是恶——推开走近来的哥哥,把母亲口中的食物挖出来,这些都发生在几个月大的时候。

2、孟子说性善,荀子说恶,都是一回事

孟子是强调性善的。

而同为儒家伟大传承者的荀子,却持“性恶”的观点。

其实还是在于“初”的定义不同。

即使号称“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作者,也在这句话之后,马上跟上一句,说“性相近,习相远”。是因为后天的教育不同,把人往不同的方向培养了。

这里头有一个很大的矛盾——或者让人不解之处:

既然第一句说天性是“善”的,由于后天的教育不同,人分出了善的与恶的。

那么这句话解读起来,本来先天都是善的,而经过教育之后,有的善了,有的恶了,那么就是后天的教育大多是恶的了?

道理很简单嘛:如果先天善,后天没教育,大不了维持现状。而后天加了教育后,反而使得先天都是善的人中,部分保持善,部分反而变恶了??

当然,老威也明白其中的道理:这里头的教育,不仅指的正规的、狭义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也包括生活中来自外界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部分中,恶的现象,难免。

这样看来,究竟人是性善还是性恶,实际上是一笔糊涂账。

只能说,说性善的人,后天也要花精力去护持这份善心,而说性恶的人,也强调后天的礼义廉耻的交易,来规范约束这个“心”。

总而言之,都有一个“后天”的工作要做。只有“重视后天规范和约束”(即教育,也可以说是自身的修行),一个人才有可能最后呈现为善,否则,放纵自己,我慢贡高,听不进(听不到)不同的意见,最后可能呈现为恶。

三、现实中,就“处事”而言,前提大多是性恶论

性恶论,不是说人是坏人,而是“把坏的事情先考虑在头上”。

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我把丑话说到前头”

老威的观点,就行事、处事而言,前提基本上是性恶论。

这点,跟前文说从人的天性来说,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两个观点并不冲突。前者说“天性”,此处说“处事”。

举个例子:保险。

保险所基的理论,很显然是“性恶”。即“假设在未来的生涯中,可能会有灾祸发生,预先对这个可能发生的灾祸做一个规避的手续”。

只要有相互之间有约束的关系,都是基于“假如你会……(做出不好的事情),则……”。

譬如法律的各项规定,都是假设人群中有某个不可预知的个体,会有杀生害命的罪行,因此,预先制定要你偿命的死刑条文。

实际上,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这样的约定,没有影响,因为他们不会去犯。但是不能因为绝大部分人不会去犯,因此去掉这样的规定。因为,事实上,“人群中的确有可能会去犯这样的事情的人”。

也就是说,法律的基础,是“假设在人群中有会犯某种罪行的坏人存在”。

而实际执行中,通过各种教育普及,法律宣传,希望没有人去犯这样的罪。

再譬如,到银行借贷款。首先会查你以往有没有不良记录,如果有不良记录,则会对你的信贷额度(甚至可否申请的资格)提出疑问或者削减。按理说,过去的不良记录,是对过去的评判,不能用作对往后的惩罚(削减或者拒绝后续贷款本身就是惩罚)。但是因为银行没有别的办法来控制风险,因此只能用“你过去的不良记录,来假设你是不守约的人”,从而对你未来的权益造成减损。

经济生活,社会活动,基本都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在运行。往根本上说,这就是基于“性恶论”。

四、后天修为是关键

从本质上说,性善、性恶其实无关紧要——实在也辨别不清,连孔门里都有持性善的孟子,和持性恶的荀子这两大圣人。

关键是后天的修为。

这个后天的修为,既包括从小儿开蒙时期就要努力帮助ta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包括成人之后的自我修炼——都说人生是一场修行,这是真的没有错的。

===================================

作者:老威修斯,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每月保持200至250公里的跑量。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