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实,茱萸文化只是一种地域文化

 零壹贰012 2022-09-07 发布于湖北
文章图片1

我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流传至今,正如除夕夜的声声爆竹、元宵节圆滚滚的汤圆、端午节的龙舟和粽子、中秋赏月和吃月饼、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等,都是中国人民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独有文化特产

今天,我们便来说说重阳节,这个由王维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带火了的节日,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令,其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在重阳诗歌中有鲜明的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诗歌作品中,登高、佩茱萸、插菊花、酿制和饮用菊花酒是人们欢度节日、临景赋诗、抒发情感和品味生活的重要载体。

文章图片2

一、“遍插茱萸”的来历

中国的传统节日内涵多种多样,有民族、国家、宗教等多种内涵,他们都是人们喜闻乐见,代代相传的风俗习惯,重阳节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这个节日当中我们也会有很多的节日活动用以庆祝这个吉庆的日子。而重阳节必不可少的一种植物茱萸,可谓是重阳节的一个亮点。

1. 茱萸的用法

茱萸的雅号是辟邪翁,在重阳节的时候,人们会将其佩戴在手臂上或做成香囊戴在身上,有了还插在头上,所以茱萸的人文价值就是避邪。在大众的观念之中,人们都会认为鬼神很害怕茱萸,而对于茱萸普遍有有佩、插、饮、食几种用法。

文章图片3

佩茱萸就是将红色细小的茱萸籽装进小布袋,佩戴在腰中,这个袋中时时发出浓烈的香气,令人心醉,又能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而佩茱萸的风俗起源大致是在汉代,有一个叫杜公瞻的人在给有关书籍做注解的时候就发现,九月九日重阳节的宴会不知道是从何时而起,但是一直从汉朝直到南朝宋时都有这个风俗,而且北方的居民尤为重视这个节日。

其实古代人们把茱萸当做饰品的历史还要早很多,战国时期楚人屈原写的《离骚》中,便几番提到“椒”这一类香草,这个东西便是茱萸的别名,而且那时茱萸并不是佩戴在身上,而是佩戴在幔帐和帷帐之中。

文章图片4

后来关于茱萸的装饰也越来越精致,人们用手工织造出各种各样的茱萸锦来在《邺中记》里是这样记录当时的“茱萸锦”的,云“锦有大登高、小登高……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

小交龙”等图案。古人的诗中也有“茱萸锦衣玉作匣,安念昔日枯树枝”的句子。

茱萸也可以食用,食用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将它用作佐料,用在鱼肉和其他肉类的制作中,《齐民要术》中也有记载,炊粳米饭为糁,饭欲刚,不宜弱,弱则烂并茱萸桔皮好酒,于盆中合和之茱萸全用,桔皮细切:并取香气,不求多也。

文章图片5

其二是用来制作糕点、饼饵和茱萸酒,尤其是茱萸酒是当时最为风行的一种酒,在我国各地,有了地方饮用茱萸酒之前,要先以红糕纪念祖宗,然后才就着菊花尝着茱萸酒;有的是用豆荚来配茱萸酒;也有的是单纯的饮用茱萸酒不配以任何食物。

此外还有看茱萸的习俗,在九九重阳之日,人们会登高望远,饮茱萸酒品尝茱萸制品,一边观赏生长茂盛的茱萸,而茱萸这个意象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古代文人的诗句里,茱萸的风俗也开始由诗人们的推广兴盛于全国各地。

文章图片6

2. 茱萸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

茱萸的种类大致分为三种: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根据这三种不同种类的茱萸,他们的生长地域也不尽相同。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不同地域的茱萸在当地的文化形式自然也存在着差异。

首先是山茱萸,这一类茱萸生长地集中在安徽、浙江等地,当地的气候也多降雨,潮湿温暖的环境十分适合山茱萸的生长,这一类山茱萸多被用来入药,而且九月九日正是最适宜采摘它的时候。

文章图片7

其次是吴茱萸,这一类茱萸生长在浙江、陕西、广东、福建等地,主要还是分布在南方地区,因为它的习性是喜欢温暖的山地和树木底下,同山茱萸一样,吴茱萸也十分适合在九月九日左右采摘,被人们入药或佩戴驱邪。

最后就是可以食用的茱萸,此类茱萸叶子常绿果实鲜艳,美丽的外观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并用之入酒、制作糕点等。

而“遍插茱萸”的习俗却是由诗人们带动起来的,唐朝的诗人们大多继承了“风骚传统”,将自己的情怀感悟融入在诗中,王维的诗句更是千古流传,茱萸成为思亲思乡的象征物,后人常以其寄托亲友之思、家园之情。

文章图片8

诗人们在创作的时候一则描绘出重阳看茱萸之民俗情境,借看茱萸慰藉心灵,祈求康泰;二则化用其他的诗句,借茱萸意象含蓄地表现时序的流转和感伤的情绪。

在明代的重阳词中,诗人不仅用茱萸祈祷和象征长寿、装扮自己,也借茱萸意象寄寓情感、烘托心境。有借用茱萸意象衬托节日的欢愉;或借茱萸以表现时光的流逝,表达韶华易逝的感慨。

也正因为思乡、思亲、思友乃人类共通之情,文学作品又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历代重阳词中丰富的情感多借助登高、菊花、茱萸等意象抒发出来。

文章图片9

二、重阳文化传统

重阳节作为古代重要的民间节令,从唐代开始,得到上自皇室,下至士大夫及民间普通民众的喜爱。重阳习俗在发展中由于加入了更多的文人意趣,像中秋节一样,为文人骚客所重视,形成一种流行、传承的文化积淀。

1.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重阳原意是古人观念中天皇居住的九重天宫,与现在的重阳节并无瓜葛。而后经过历史的演变,在九月秋收之时,我们便有了敬天祭祖的民俗,追溯至先秦时期秋收丰庆敬天祭祖的民俗便开始存在,九月是秋收季节,届时先民以五谷和牺牲等丰收果实举行敬天祭祖仪式活动,相沿成习,成为秋祭民俗。至目前为止,在我国不少地方仍称重阳节为秋节

文章图片10

在唐朝重阳节成为法定假日之后,重阳节逐渐衍生出很多文化内涵来,重阳文化的主要内涵包括与重阳节民俗相关的文化内容,或者说重阳文化的亚文化是其组成部分。

首先是秋祭文化,重阳秋祭文化主要指九月围绕秋收而举行敬天祭祖仪式。上祭天,下祭祖,祈祷皇天后土保佑百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然后由此演变出登高文化,主要指在重阳节举行登高、赏秋、赏菊等郊游活动。重阳节邀请亲戚朋友一起登高,期望来年身体康健、步步高升。

文章图片11

其次是祭祀文化,主要指在重阳节举行祭祀神、祖的活动。一为天神,诸如重阳节祭祀元帝、玄武大帝等;二为自然神,诸如重阳节祭祀田神、火神等;三为动植物神,如重阳节祭祀狐仙、虎神等;四为祖先,如重阳节祭祀自家祖先、关羽等;五为行业神,如重阳节祭祀灶神、酒神、财神等。

在重阳祭祀文化中,祭祀对象只包括天神和祖先神,不包括地祇,这是重阳祭祀文化的一大特点。此外在重阳节还会举行祈福、祈寿等活动。

文章图片12

再次是孝道文化,主要指在重阳节举行敬老、尊老、爱老、养老等活动,如拜望老人、给老

人送礼物等。重阳孝道文化是重阳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重阳文化的本色和底色

最后是重阳饮食文化,主要指重阳节喝菊花茶、吃重阳糕、饮茱萸酒或菊花酒的民俗。在重阳节,人们还会以菊花或茱萸酿酒,埋于地下,等待未来女儿出嫁时再从地下取出来招待来宾,从而给酒文化增添婚嫁民俗内涵;重阳节喝重阳酒,则给酒文化增添辟邪、健体、长寿、吉庆民俗内涵。

文章图片13

2. “茱萸”和“菊花”的节令意义

菊花、茱萸均是重阳重要的节令植物,它们能与重阳节结缘,跟它们的物候特征、实用价值、人文内涵等密切相关。随着菊花和茱萸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被发掘、肯定、强化,它们成了重阳的文化符号,频繁被文人雅士写入诗词,且常常并举。

《梦粱录》卷五载:“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茱萸被纳入重阳节物,源于其药理作用及想象出的辟邪功能,故被称作“辟邪翁”

文章图片14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时不时社会动荡,民生艰难,百姓渴望消灾避祸,九月九使用茱萸这一节物,符合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愿望。当国家一统之时,农业恢复发展,商业和手工业发达,民众注重现实的享乐。

时人更注重延寿、享乐,更希望长寿多福,还出现了“延寿客”的风头远超过“辟邪翁”的现象,这也恰恰折射出社会文化、风俗人情的历史变迁。

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重阳节的登高、赏菊、簪菊、喝菊酒、食菊糕、赏茱萸、插茱萸、佩茱萸囊、喝茱萸酒等民俗,不仅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民族情感,还具有怡情遣怀、敦亲睦友、延年益寿等现实功能。

文章图片15

此外,诗人使用茱萸、菊花入诗既为凝练出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精神支持,也用人文情怀对传统文化观照也为重阳节时令节日注入了意味隽永文人趣味,使得茱萸和菊花两种植物更加富有人文内涵和文化意义。

三、总结

近几年随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面展开,中国传统节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今时今日我们应该更深刻地了解每一个传统节日,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保持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保护我们独有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人情。

参考文献:

《重阳节文化研究》

《唐代茱萸风俗考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