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经验谈:重用黄芪治疗难治性高血压

 饶吉星大夫 2022-09-07 发布于河北

       高血压属中医本虚标实之证,病理在于风,火,痰,瘀,虚,夹杂为病;对于难治性高血压属中医气虚者重用黄芪,以益气固本,升清降浊,平稳血压,而达治病求本之功。 历来认为黄芪为温补之药,对于高血压病属于慎用药,但我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及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以辨证施治为前提,对难治性高血压证属气虚型者大胆的重用黄芪,特别是难治性高血压,根据“久病多虚”“久病多瘀”等理论,结合临床,发现很多患者兼有气虚表现如神疲、倦怠乏力、易汗出,以及舌质淡或淡暗,舌体胖大舌边齿痕、苔白或白腻,脉沉弱、沉细或沉细滑(寸脉虚或沉弱)等,在坚持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之同时,对兼有气虚表现的患者常加用黄芪。

       大剂量黄芪对气虚型高血压有明显的降压效果,一般起始剂量为40 g。根据病情及血压情况可加大剂量为50~70 g,甚至90~100 g。但观察患者的血压并未明显升高,反而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且血压多数为平稳下降,也未出现血压突降的情况。

用生黄芪治高血压

一般情况下,生黄芪多能升压。若病人虽然血压升高,但表现为神疲乏力,则属气虚,当用生黄芪,且需重用。重用生黄芪的好处有两点:一则,可补气缓解神疲乏力的症状;二则,气旺则血压自降。此时万不可无视神疲乏力而滥用潜降,往往无功,且亦伤正。而且临床我也观察到,15克的生黄芪有升高血压之功。若重用至30克以上,则并无升压之弊端。

试举一例。一女病人患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兼有高血压,一直服用激素与降压药。现面部浮肿,神疲乏力,腰酸腰累,脉滑软,左滑软弦,苔黄,舌下瘀。证属气虚,因为气虚导致乏力,亦因气虚导致虚火上浮而血压升高。因此,当健脾、补气、利水、消肿。用仲景防己黄芪汤合四君子汤。处方:粉防已30,生黄芪120,炙甘草10,白术20,生姜五片,大枣15克切开,党参30,茯苓30,水煎服,日一剂。病人自述,上方服半碗,小便立即增多,血压即降下来。

前贤有谓,黄芪“升举有余,偏于阳分,气虚阳虚者,宜升宜提,而阴虚火扰者宜禁。”若遇到气虚阳虚而兼阴亏者,能不能用黄芪呢?当然能。民国大医张锡纯的方法是配合知母,则“黄芪不但能补气,又能滋阴”,可治阴虚劳热诸证。两药合用犹如“天地将雨之时,必阳气温暖上升,而后阴云四合,大雨随之”。张锡纯的这个用药方法我们可以在临床上借鉴。



     邓老指出,他在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的时候,常用黄芪的用量需要达到30克以上[1],且最好是与温胆汤合用,效果更好。邓老强调,气虚型高血压重用黄芪,就在于调节脏腑阴阳之平衡。

邓铁涛用药心得:“升”者平之

此处一言“升”,血压升高也。高血压一病,肝阳上亢者为多,临床上多使用平肝潜阳、降逆息风之品,但亦有不效者。邓老治疗气虚痰浊型之高血压者,则重用黄芪合温胆汤以治之。据《中药研究文献摘要》所载日本寺田文次郎等报告:“与其他六种可以注射的降血压制剂比较,证明黄芪的作用强大。虽然有的药剂可使血压有持续性下降的作用,但此种药剂大量使用后,可使动物衰弱。”这一结论,从药理研究角度支持了重用黄芪可以降压。

此外,邓老赞同以下的论点:血压之所以升高,是身体自我调节的一个信息,是内脏阴阳失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当然,高血压经久不愈,进一步可引起心、脑、肾之病变,西医正因为注意高血压对心、脑、肾病变的影响,故以动脉血压指标作为辨病诊断的根据,作为治疗的对象,而千方百计地寻找降低血压之药品。近年有些学者,从辨证论治的角度,重新评价这个观点,认为血压升高的原始动因是血流供求的不平衡,其中尤以心、脑、肾为重要,这些器官血流需求量很大,当心、脑、肾血流供求不平衡,发生血压升高,升高血压对维持上述器官的血液供求量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血压长期升高的严重后果,也主要表现在这三个重要器官的血流供求矛盾。既然血压升高的深层本质是血流供求的不平衡,而血压升高本身,又是因为身体为克服此种不平衡的代偿反应的努力还不尽善和不成功,于是才有导致血压升高的血管反应持续存在。血压升高并不纯粹是消极的病因病理破坏,不应当是治疗压制的对象,它被看成是治疗的服务对象和依靠对象。

治疗若从帮助改善血流供求关系,帮助血压升高所要去实现的调节反应,因势利导,促其成功,则不需要再有高血压反应的持续激起。这一论点正道出了治气虚型高血压重用黄芪,就在于调节脏腑阴阳之平衡,改变“重要器官血流供求矛盾的严重脱节”的局面,促使“血压升高的血管反应”缓解而达到降压之效果。这就是重用黄芪以降压之机理所在。

怎样解释黄芪降压与升陷之理?有人会想到中药往往有“双向作用”,故黄芪又能升提又能降压。如何掌握升降之机?我的体会是: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为什么药理研究只得一个降压的结果?因为动物实验都是大剂量用药进行研究的,所以得出降压的结果。邓老治疗低血压症,喜用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的分量不超过15g。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我喜用黄芪合温胆汤,黄芪分量必用30g以上。

诚然,论方剂补中益气汤除了黄芪之外还有柴胡升麻,可使升提之力倍增。在重用黄芪降血压时亦可加潜阳镇坠之品(可合封髓丹或潜阳丹加龟板、山萸肉、牡蛎),效果当然更好,但不加镇坠药亦有降压作用,这是可以肯定的。曾会诊一中风患者,偏瘫失语而血压偏高,辨证为气虚血瘀之证,处方以补阳还五汤,黄芪照方用200g,该院西医生对黄芪200g有顾虑,拟加西药降压,晓之以理,照方服药后血压不升反降,乃信服。

虽说黄芪重用可以降压,有证有据,但黄芪仍然是益气升阳之药,这一点不可不加以注意。如果辨证为肝阳上亢或有内热之高血压也想用大剂量黄芪以降压,则犯"实实之戒”了!慎之,慎之。由此可见,药理学之研究目前尚未能为我们解答全部之问题,仍须辨证论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