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终末消毒,看看规范中都是怎么说的

 感控plus 2022-09-07 发布于美国
作 者:感控plus运营团队   董  倩

导  读:

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GB19193-2015《疫源地消毒总则》中指出,终末消毒可以是传染病病人住院、转移或死亡后,对其住所及污染的物品进行的消毒;也可以是医院内传染病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病室进行的最后一次消毒。

首先跟笔者一起来看看其他规范里对终末消毒是怎么介绍的:

WS/T 510-2016《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7.3.5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应进行定期清洁和(或)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与消春;患者出院时应进行终末消毒;

WS/T 511-2016《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7.4.4指出,隔离患者的物品应专人专用,定期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或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WS/T 311-200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3.18再次强调终末消毒的定义。

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10.2指出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进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可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消毒。10.3.4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不明原因病原体感染的患者使用后的上述物品应进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应合法、有效。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对终末消毒有一定的了解,回看GB19193-2015《疫源地消毒总则》,疫源地消毒包括对疫源地内污染的环境及物品的消毒。顾名思义,各位老师如果要做好终末消毒,用规范去指导工作,就必须包含污染的空气/物表消毒和污染的物品消毒。我们今天的学习就从这2个部分开始。

首先,先来看看污染的空气消毒怎们做?

WS/T 368-2012《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第5部分详细指出空气净化的方法包括通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空气洁净技术、紫外线消毒、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和化学消毒法。

一、通风又包含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机械通风的原理是通过安装通风设备,利用风机、排风扇等运转产生的动力,使空气流动,达到交换空气的目的。机械送风与自然排风适用于污染源分散及室内空气污染不严重的场所,机械送风口宜远离门窗;自然送风与机械排风适用于室内空气污染较重的场所。室内排风口宜远离门,宜安置于门对侧墙面上;机械送风与机械排风 适用于卫生条件要求较高的场所。根据通风的需要设定换气次数或保持室内的正压或负压,应定期对机械通风设备进行清洁,遇污染是及时清洁与消毒。

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加强卫生管理,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要求及检测方法应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的规定。

三、空气处理机组、新风机组应定期检查,保持清洁。新风机组粗效滤网宜每2d天清洁一次;粗效过滤器宜1月~2月更换一次;中效过滤器宜每周检查,3个月更换一次;亚高效过滤器宜每年更换。发现污染和堵塞及时更换。

四、紫外线灯采取悬吊式或移动式直接照射。安装时紫外线灯(30 W 紫外线灯,在1.0m处的强度>70µW/cm²)应≥1.5W/m³,照射时间≥30min。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诚少尘埃和水雾;温度<20℃>40℃时,或相对湿度>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室内有人时不应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五、循环风紫外线消毒机由高强度紫外线灯和过滤系统组成,可以有效杀灭进入消毒器空气中的微生物,并有效地滤除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六、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采用静电吸附和过滤材料,消除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

七、化学消毒法,又包括超低容量喷雾法和熏蒸法。将消毒液雾化成 20µm以下的微小粒子,在空气中均匀喷雾,使之与空气中微生物颗粒充分接触,以杀灭空气中的微生物为原理。具体采用采用3%过氧化氢、5000mg/L过氧乙酸、500 mg/L 二氧化氯等消毒液,按照 20 mL/m³-30 mL/m³的用量加入到电动超低容量喷雾器中,接通电源,即可进行喷雾消毒。消毒前关好门窗,喷雾时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由里向外,先表面后空间,循序渐进的顺序依次均匀喷雾。作用时间:过氧化氢、二氧化氯为 30 min-60 min,过氧乙酸为 1h。消毒完毕,打开门窗彻底通风。

一般采用过氧化氢进行病室,过氧化氢对人体刺激性小、腐蚀性低、易气化、不残留有毒物质等优点,普遍运用到病室及ICU的环境消毒中,且效果显著。熏蒸法利用化学消毒剂具有挥发性,在一定空间内通过加热或其他方法使其挥发达到空气消毒效果。规范中讲到的七种消毒方法里,应用最多的就是紫外线灯、循环风空气消毒机和过氧化氢喷雾法。尤其是在新“新冠病毒”疫情期间,笔者了解到大多数的“新冠”患者定点医院,患者康复出院后,对病室的终末消毒就采用的是过氧化氢喷雾法。而这里推荐的就是干雾过氧化氢。干雾状态,是最接近气态的过氧化氢颗粒,这种干雾在空气中不会沉降,接触表面后会反弹,扩散性更好,不留消毒灭菌死角;同时又不会破裂湿润表面,因而不容易腐蚀设备、彩钢板和墙壁。

那么,污染的物品怎么消毒呢?

先来看下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中3.12讲到斯波尔丁分类法,1968年E.H. Spaulding 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间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和低度危险性物品。高度危险性物品指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人物等。中度危险性物品指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管等。低度危险性物品指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看到这里我们要做的物品消毒就是低度危险性物品了,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5.2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中指出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WS/T 512-2016《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附录C、指明各类消毒剂属于各自的消毒水平,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相信各位老师也有自己的理解了,要做好终末消毒,首先得判断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如果是普通患者出院、转院及死亡,规范里低水平消毒就行了,结合上图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擦拭即可。如果明确患者是感染患者,查明具体是哪种细菌或病毒,结合病毒或细菌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空气消毒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