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晚霞—北京市通州区后南仓小学:《学习思考行动 落实减负提质》

 自主发展 2022-09-07 发布于北京












学习思考行动  落实减负提质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减负提质不再是一句空的口号,而是一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的目标。随着对政策的学习,我对减负提质不再迷茫,已经初步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并在教学活动尝试实施。在三年级的一年数学教学工作中,我尝试把动手操作活动融于课堂、把综合实践活动家校结合,基于各种活动达成减负提质的目标,我发现这样的设计是可行的。

01
整体布局,做好各项准备

1.利用小教研,提高课堂效率

在备课时,不是独立完成教学设计,每节课前经过组内小教研后再上课,研究学生基础、研究教学流程、研究课后作业,争取在课上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学校完成家庭作业。新授课时,老师少讲、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在校就可以完成当天的作业,从而实现作业不出校门,减轻了家长的辅导负担。

在讲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秒》这部分内容,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时,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只有用心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才能发挥出小教研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数学目标中填空题有“秒针从几走到几时( )秒”这样的问题,这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比较容易出现错误的,以往学生做这样的练习错误率能达到50%。而今天在这部分练习时,收上来的目标只有几名同学在这2个空出现了问题,课下我对备课和上课进行了回顾,我觉得是认真进行小教研发挥了作用。在小教研时,我和组内老师是按照教材的流程备课的,当备完课,做目标上的题目时,我们都发现如果按照开始的备课流程进行,那么这样的练习学生错误率一定很高。于是,我们重新把教学流程进行修改,在学生数完15秒后,继续变化数秒的方式。如1秒1秒地数、5秒5秒地数、跳着数以及脱离表盘想象着数等活动,通过阶梯式的活动加深学生数秒的方法和对钟表盘的认识。正是因为调整了教学活动,才使得在知识的难点处学生能扎实掌握。

2.把常态课当做精品课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是整册书中比较难的内容,是学生接触图形与几何的基础。所以在讲这一单元的每一课前,我都会反复翻看教材、教参,提前准备教具、学具,尤其在讲例5解决问题前,更是格外小心,怕哪里准备不充分,使学生无法掌握所学内容。

在准备这节课需要用到的学具和教具时,我都是按照展示课的要求来准备的,我把学生需要用到的学具打印出来,并给学生演示了如何剪,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具,既让学生感受了动手的乐趣,也能明白动手后的不容易。在上课用的时候,只有极少数同学没有带来,大部分的同学剪得既整齐又规范。还有同学在日记中记录了和妈妈一起剪学具的过程,很有爱,这样的亲子时光也是很珍贵的吧。

在准备教具时,我更是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为了让学生能看得更清楚,不断尝试调整。我选择了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既考虑到需要让全班同学都能看清,又想对1分米这个长度进行复习。结果当我把100个正方形都裁剪完贴磁性纸时,我在班里黑板上尝试发现了问题,我是用1个正方形比对着裁剪的,没有黑边儿,当把16个正方形贴在黑板上时,因为没有边框,学生在找新图形的长和宽时不容易数清楚。因为已经剪好,我只能拿黑色马克笔一个一个地描上边框,但是为了能让同学们看清,工作量大一点儿也无所谓。

 

常态课的而教学虽然只有自己和班内的学生,我们可以不那么紧张,但是在准备时应该把每一节课设计成精品课,借助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从而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

02
用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第1课时,我觉得轻松、愉快并且高效。回顾这节课,我发现我的轻松和高效源于学生学得有趣,愿意参与,我想这离不开教学环节设计的趣味性。

1.用实物替代课件图片,在动手实践中感悟新知。

这节课,我用不同颜色的塑料小圆片来代替精美的课件。首先,通过观察课件找到6和2之间除了相差关系,还有一种新的关系——倍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新授部分。当学生理解了倍实际上就是几个几的关系后,剩下的环节都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来感受“倍”这个概念的。当追问学生为什么12是3的4倍时,很多同学不仅能找到因为12里边有4个3,而且还能说清楚3个是一份,也就是标准。也正是因为有了每个环节让学生动手实践,在体验中感悟“倍”的概念,学生才能清楚要知道几倍这个关系,一定要找到一个标准,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行,所以才不需要老师反复调强调先找1倍量这件事。

2.问题留白,动手补充。

在本节课的新授课结束后,我设计了一道比较开放的题目。

请你在学习单上涂一涂,圈一圈,填一填。

空白圆个数是涂色圆的(   )倍。

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生而言不难,但是很有兴趣,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设计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回答问题,这对于他们而言可不简单的是做题了,而是展现自己想法与众不同的一面。在这环节中,涂上1个的、2个的、3个的、4个的、6个的都想到了,而半个的两个班的学生都没有出现,这时老师作为本节课的提升出现,学生并不觉得老师是在讲题,他们是发自内心地期待老师分享。

课后,让学生完成数学书和目标上的习题,学生的正确率挺高的,尤其班上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因为对课的内容感兴趣,所以每个环节都在认真地参与,而这部分练习中涉及的数量都比较小,理解起来不难,他们也能跟上大家的步子。回顾这节课,最大的成功不是老师讲得多好,而是老师用心设计了适合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03
分层作业,分层指导

这学期开始尝试给学生布置了分层作业,根据学生的基础,以及当天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给同学布置不同的作业,既保证每名同学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也能保证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在布置分层作业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因为不同的学生作业不同,错题也就不同了,所以很多时候就没有集中讲解的必要性了,会把出现错误的同学单独进行辅导,虽然讲题的工作量大了一些,但是更有针对性了,老师心里清楚哪名同学哪里有问题,学生也因为一对一面对老师减少了走神儿的几率。

04
实践作业代替重复作业

1.十一假期健步走,促进量感培养

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这一单元时,虽然学习内容并不多,有分米、千米、吨的认识,但是这些都是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的。因此,利用十一小长假,我给学生布置了和父母一起到户外走一走,可以走3千米或5千米,边走边计时;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1千米、1千米地分开走计时累加。

通过这样实践活动来代替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千米的概念,促进学生量感的培养,又可以给学生创造与家长一起进行户外活动的机会。

2.自主学习,探究数字编码。

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综合实践《数字编码》一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自主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或翻阅书籍的方式了解自己身份证号码每一个数字的含义。在课上,同学们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分享、交流、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倾听始终处于全神贯注的状态,不需要老师维持课堂秩序。因为孩子们不仅想听一听其他同学搜集的资料是否有自己的详细,还想通过其他同学的分享了解到自己关注同学的一些信息,所以这样的交流方式,老师会很轻松,学生会感兴趣。

在这节课后,我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给学生布置了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了解父母身份证号码中数字的含义,一方面是对今天课程内容的巩固,一方面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也尝试着去了解一下最爱自己的人。

3. 动手剪,用心悟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学生初步认识了周长,学生对于给出周长画出指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很有困难,特别容易把给出的周长用乘法口诀去分成两个数,然后用这两个数作为长和宽。看到学生出现的错误,我并没有直接把“给周长画长正方形”的方法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在周末给学生布置了制作周长是16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作业,尽量找全所有的长正方形。

因为学生有了自己制作长正方形的实践经验,在课上,我表扬了认真实践的同学,并让能够找全4种长正方形的同学分享自己找全的办法。有的同学是试出来的,有的同学是在父母的帮忙下完成的,还有一些同学能发现,无论做出来的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制作图形的两条相邻的边加起来都是周长的一半。一些没有制作全的同学听了这些同学分享的发现也是恍然大悟,正是因为学生有了自己尝试的经历,无论是发现规律,还是得到启发后明白规律,这个过程都是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学习。如果这个过程,只是学生画错后老师纠正,直接讲解方法,学生也是能够掌握给出“周长画长正方形”的方法,但是这样的学习是以老师传授的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和理解。

通过布置制作长正方形这项实践作业,学生能够在动手中悟出知识背后的真谛,我也能悟出了教学的真谛,不是老师给学生记,应该是学生有需求,老师给提供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悟、自得。

4. 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在学习这单元过后,我给学生布置了有关分数的作业:视频日记——在生活中寻找分数或用分数写一篇日记。我认为这样布置的作业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分数的含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还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奠定基础。学生借助生活中寻找分数的过程,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存在,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还要回到生活中去。

当我把学生的作业收集上来后,我发现学生对待这样形式的作业比平时做的练习题要更用心一些,也更感兴趣一些。有的学生按着老师的思路选择了在自己的学习用具中去寻找分数;有的学生走到厨房去发现厨房中的分数;有的同学用到了魔方,在魔方中寻找到了不同的分数;有的同学走进大自然到户外去寻找分数。这不禁使我想到了:“学生就像是空中飞翔的雏鹰,你给他多大的天空,他就能飞得多高!”

还有一些同学选择了用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一天生活中遇到的分数,虽然孩子在一些地方用的分数不太合适或不太准确,但学生在尝试着把所学与生活建立起联系。

通过这样的作业,让我看到了班内学生的另一面,原来他们不仅眼中有数学,心中更有生活,当走进生活去寻找数学时,可以让本没有生气的数学知识更加有生活味儿。同时,我也在反思这些年的数学教学,好像刷题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教育背景,更不再适合现在的孩子们,平时的作业应该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使数学更有生活味儿。

通过这一学年对“双减”政策的研究和学习,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尝试自己的想法,尝试过后不断反思,然后再进行修改,重复这样的过程使我发现减负提质是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的。













END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