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在哪?1903年张謇欲建在北京,十年后却建在南通

 泊木沐 2022-09-07 发布于辽宁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日本大阪博览会上,清末状元张謇刚刚到达,根本来不及休息,就开始了实地考察。

和当时很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他一直纠结而苦恼着,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去振兴古老的中国?如何去处理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关系?

他全程参加了博览会,还参观了35处教育机构和30处农工商单位。

每到一处地方,他看到任何事物都要问一问身边的日本友人,每一个问题事无巨细都会记下来。

晚上回到住所,张謇对着厚厚的笔记沉思。

为什么中国会如此落后?他强烈地感受到,如果想要中国富强,必须要借鉴日本等国的经验。

“欲雪其耻,而不将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普及国民教育则无与。”

父教育,母实业,这是张謇一直坚持的救国思想。张謇写下了“图地方人民知识之增进,亦必先有实现之处所”的想法,想要推进修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公共博物馆。

回国后,他向清朝廷提出希望能在北京城建立“帝室博览馆”的想法,“博览馆”将图书馆和博物馆合为一体,他相信只要京城建设了,很快就能在全国推广开来,让下一代青年博览全国、甚至于全世界的先进科技和优秀艺术品。

他还给张之洞呈文,他向张之洞分析,西方国家之所以政治、科技能够飞速发展,就是因为科学的普及、博物馆的快速发展。

张謇写道:“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

南通博物苑北馆

从现代人的角度去看张謇所写的这句话,还是非常有先见的。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对博物馆的价值有着这样深刻认知的只有张謇。蔡元培先生在诸多文章之中论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之时,都会提到张謇,说他是国内理论上阐述博物馆社会价值的第一人。

然而对于张謇在北京建设博物馆的提议,清廷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皇家珍宝,那是皇族私有的财产,怎么可能轻易展示给别人,便是给那些平民看一看也是对皇家的亵渎。

张謇很失望,但他不打算就此放弃,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江苏南通,打算实施这一抱负。

1905年1月,张謇出资建立了一个公共植物园,这个植物园就是南通博物苑的前身。

南通博物苑的修建费用完全来自于张謇个人的产业,在南通师范学校西侧,张謇购买了29家民房,迁移荒冢3000多座,才划定了博物苑大致范围。

南通博物苑中馆

张謇的精力有限,实业、教育、慈善,每个方面都要兼顾,经常不在家中。他将工程交给了一名29岁的年轻人孙钺,张謇挑人独具慧眼,用人不疑,孙钺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漫长的十年,南通博物苑才逐渐完善。到1914年,公用白银48760元(1914年未决算)。它是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由孙钺担任苑主任,张謇自任苑总理。

因为有了办馆的经验,1913年,张謇怀抱着一定要建设一个国家博物馆的夙愿,向国民政府提出了《国家博物馆、图书馆规画条议》

张謇建议国家博物院的藏品,可以由奉天清宫、热河避暑山庄、宁寿慈宁两宫及各库的宫廷所藏文物组成。

1914年,国民政府按照张謇的建议,接受奉天、热河两地清廷行宫文物,运送到故宫武英殿和文华殿,成立了古物陈列所。故宫由此走出了开放的第一步,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

南通博物苑南馆

之所以叫“博物苑”而非“博物院”,因为张謇刚开始对这所博物馆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的:它是中国古代苑囿与近代博物馆的巧妙结合,一个“苑”字,何其精妙。

南通博物苑有中馆、南馆、北馆三座主要的建筑。

中馆最初作为测候室使用,为中国气象观测之始。这是一栋二层楼的建筑,楼顶是露天方台,设有风向、雨量、温度等仪器。

南管主是陈列室,上面是历史文物,分为“历史部”和“美术部”;下面是动物、植物、矿物的标本,称为“天产部”。

北馆之中成列了一具鲸鱼的骨架,长40尺,在黄海之滨发现,北馆后来就成了化石展览馆。

除此之外,博物苑之中还设有“兽室”,亭台楼阁、假山荷塘等园林风景也得到了很好的规划,张謇的私人住所和博物苑相通,1915年建成,名为“濠南别业”。

张謇要办博物馆,但是没有现成的展品,很多标本都是对外征集的,为此他几乎动用了可以动用的一切人脉,一点点充实着博物馆的内容。

南通这座博物馆和西方国家的博物馆相比,规模小,展品少,和他预先设想的“帝室博览馆”差的不是一个等级。

但是他办到了,在那个对博物馆的概念并不成熟的年代,各地的好友都在给张謇送文物和艺术品,他的后半生几乎走到哪里都在留意。

1912年,他在北京天坛捡到了两片琉璃瓦,都要妥善带回来,认认真真交给博物苑。

原始时期的石器,古代的青铜器、陶器、佛像、石人,清朝地方衙门用的刑具,各个朝代的兵器,附近国家的民俗文物等等,这座小小的博物馆竟然都有收集。

动植物的标本是博物苑自己制作的,这些标本制作精良,曾经送到巴拿马博览会展出,得到了奖状。

“兽室”之中鸟类居多,最早送来的是一对丹顶鹤,还有灰鹤,澳洲鸵鸟;后来还送来了东北虎、豹子、熊、鹿,来自美洲的树懒,南洋的石猴等等。

自己的住所就建在博物馆旁边,可见张謇对它的重视,南通博物苑建设的10年之中,他只要有空就会去现场视察工程,写给孙钺的手札有上百件。

第一任苑主任孙钺

从砌墙、修路、搭棚子、种树,张謇都有交代,甚至有的地方用什么材料,定什么尺寸,找谁去做。为了设计陈列橱,他还亲自画了不少图纸,也难怪他对博物苑的一草一木都有着很深的感情。

南通博物苑名声因张謇而打响,梅兰芳、黄炎培、马相伯、梁启超等近代名人都曾经专程来参观南通博物苑。

然而在1926年张謇病逝之后,南通博物苑就不再有新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日渐衰落。

张謇事业的主要产业“南通纺织事业”陷入了困境,张謇生前开办的学校因为资金不足出现了问题,南通博物苑也因为经费的减少而举步维艰,植物无人管理,动物也接二连三死去,佛像无人修复,水晶矿物等大型标本也不知所踪……

1932年,南通博物院失窃,大量文物被盗,其中有铜器、玉器、瓷器、雕刻等八十多件珍品。幸而报警及时,警方在一周内于上海将窃贼抓获,失物追回。

孙钺羞愧万分,坚持引咎辞职,他在《通光日报》上刊登了辞职书。张謇的儿子张孝若几次来寻孙钺,希望他能留下,但孙钺去意已决,南通博物苑最终交由通州师范学校代管,惨淡经营。

1920年张謇邀请苏社成员游览南通博物苑时在中馆前合影

1937年,抗战爆发,7月,南通遭到了日军的轰炸,南通博物苑的藏品一部分转移到了农村保管,后来也转移到了上海。

1938年3月,日军侵占南通。博物苑之中的部分工友搬离南通,一些工友要求留下来饲养动物和浇灌花草,但日军根本不顾国际法,经常来博物苑骚扰。

南通沦陷两个多月后,张謇付出无尽心血的博物苑被日军所占领,博物苑之中尚未来得及转移的文物、标本和动植物,几乎都被日本人抢走或者毁掉了。

而张謇住的宅院“濠南别业”,也成了日军司令部。博物苑里,日军养马、种菜,甚至将死去的日本人埋在这里当做墓地。

已经走过二十多个春秋的南通博物苑,成为了一片残垣断壁,机构不复存在,已经是名存实亡。

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政府并没有修复博物苑,继续将其作为驻军之处。

1949年2月,南通解放,南通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之上,代表们立刻提出要恢复博物院的提案。

1950年,“南通市博物苑修建委员会”成立,很快就募集到27000多万元(旧币)的捐款,其中八成都是南通和上海两地人士的捐款。

在重新修建期间,当地群众纷纷前来义务帮忙,场面让人十分感动。

可见对于张謇,对于这座博物苑,当地人有着格外深刻的感情。

1922年6月19日张謇与梅兰芳等京剧艺术家在南通博物苑谦亭合影。左:姜妙香、姚玉芙、梅兰芳、张謇、王凤卿

张謇的故居“濠南别业”,张家后人捐献给国家,现在划归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创办之时,正是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和掠夺狂潮的时刻,张謇和无数爱国实业家一样,在迷雾中艰难探索着救国之路。

现在这座并不大的博物馆依旧在喧嚣的现代化都市之中静静述说着曾经肩负着保护着传统文化遗产、反抗外国文化侵略的传奇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