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家大门”开在哪?

 芸斋窗下 2022-09-07 发布于浙江

黄荫亭《日记》 手稿

历史上的清江浦,本是一区闲旷之地,自明永乐年平江伯陈瑄开通清江浦河,继而筑牐坝、设榷关、建粮仓、办船厂,兴集市,使这里很快就成为“南船北马”的通都大埠,一度呈现出了五方幅辏、肩摩毂击、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有不少外地商人到此落户,其中又以徽商为多,徽商中最有名的要数乾嘉时期的汪己山。小横香室主人编撰《清朝野史大观》、天台野搜编撰《大清见闻录》、徐珂编撰《清稗类钞》、范冕纂修的《民国续纂清河县志》均列有小传。

汪己山名敬,监生,候选员外郎,原籍安徽休宁,明初先祖以业盐侨居清江浦,到了汪己山这一代,已有二百余年。家富百万,置广厦于浦上,俗称“汪家大门”,有典肆质库在所居之南,字号曰“萱”。然汪己山不把经商放在心上,为人颇承其曾外祖程嗣立的遗风,平生爱诗词,虽入之未深,清词丽句往往而有;善书法,得欧阳询笔意,能作方丈字;精鉴赏,婆娑书画,商榷金石,以考订品鉴为娱。又倜傥好客,以友朋为性命,交满天下,任侠好施,挥斥数万金,至穷老不悔。汪家大门内栋宇宏敞,有观复斋、瓯斋、物外楼、见秋山阁等建筑,庭外有山石、花木、水竹之观,室内则缥缃锦缣楹架,常有江南名流雅士拜访或下榻其斋,如陈曼生,改七芗、严小农、曹种水、宋翔凤、沈惇彝、吴清皋、郭频伽、江听香,张子贞、汪小迂诸君。己山一见如故,倾襟纳交,问寒暖、授餐食,与之饮酒徵歌,谈诗读画,使宾客几忘身在逆旅中,而贵游达官踵门投刺,非风雅士,谢弗见也。

己山又赡养一叔父,名汪慎,号審庵,虽然年迈,但晓音律,喜听曲。为尽孝心,己山布氍毹(qú shū)于广厦之中,每年夏季,他都要以重金邀请一些江南名角到汪家大门献艺,以博老人家欢欣。有的名角长期住在他家,也加入了文人雅士的交友圈子。如“当歌宛转见丰姿”的陈香卿、“曼声徐引,若游丝袅空”的唐在镕、“善歌悲壮激楚之音”的沈嘉贞,还有“古调弹来四座惊”的鼔板师王霞满。名角与名士交往,致汪家宅园歌声绕梁,笙簧迭奏,不啻神仙之境也。这在汪己山摯交朱春生的《铁箫菴集》中有生动的描述。

“汪家大门”能常年接待宾客,戏班,其规模相当可观。然而“汪家大门”开在哪?却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謎。汪己山是清江浦的乡贤,徽商的典范,其门庭显赫,声名远扬,地方文献对其遗迹应当有所记载。然而,笔者翻阅《咸丰清河县志》、《光绪丙子清河县志》、《民国续纂清河县志》,均不见有相关的文字。或许是到了道光年间,汪家因不治生产,收益入不敷出,致家境逐渐衰败,编志者遂弃之不录。笔者检索汪己山友人的诗文集,也查不到任何线索,再扩大查找范围,仅在清同治两淮盐运使方濬颐《二知轩文存》中,查得《今雨楼图记》一文,里面提到光绪初年,海州盐运分司通判于宝之卜居清江浦,买得已故富商汪己山“观复斋”遗址,即构屋十楹,颜之曰“今雨楼”,并请山阳画师赵冠三绘图,邀扬州盐运使方濬颐作记。可知“今雨楼”身前即为“汪家大门”里的“观复斋”,然方濬颐记文中亦未交代“今雨楼”所在地址。于宝之也是一位才子,著有《今雨楼诗存》二卷,虽然笔者后来在南京图书馆查到了该书,但只见书中对今雨楼有环境和景物的描绘,依然看不出它坐落在清江浦何处。

就在笔者为此感到山穷水尽之时,又出现了柳暗花明之境。去年年底,笔者为查找其他资料翻阅李明勋、尤世玮编著的《张謇全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出版),发现其第六卷《日记》中有一条记载: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九日,至清江浦,寓铜元局。十日,艺帅先至局谈,晤前通州牧某。局故前海州运判于少湘宅,建筑费六万,今售二万耳。

晚清著名实业家张謇此番到清江浦,主要是考察苏北的经济状况,他对铜元局的印象特别深,一年之后,他曾向江北提督商借将铜元局作为江苏铁路北线驻浦事务所,所以他事先对铜元局情况了解十分仔细,其《日记》所载铜元局来历确凿无疑。

清江铜元局是时任漕运总督陆元鼎于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奏请设立的,地址选在清江浦仁义窪运河北沿,占地四十亩,房产系从“海州运判于少湘”购得,少湘正是于宝之的字,于宝之因晚年迁居山阳县城,将宅园低价卖给官府。有可能这里就是“今雨楼”所在地,更早则是“汪家大门”的旧址。当然,这仅是一条孤证,需要用其他材料支撑,才能确证。

所幸今年初,笔者在“知网”期刊库里看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刊载了一篇《客寓清江浦:日记所见晚清画家游幕现象考论》的文章,作者王聪明,是淮阴师范学院运河文化研究中心的历史学博士,他读博时曾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库看到一册晚清手稿本,题为《道光二十八年戊申日记、二十九年己酉日记》,未署作者姓名。王聪明对手稿进行了认真研读和考证,认为《日记》作者应当是浙江平湖人黄荫亭,时任职于江南河道署,客寓在清江浦。据王聪明文章介绍,黄荫亭在日记中提到他曾走访过休宁籍徽商汪己山宅园。读毕王博士的文章,我随即与之联系。感谢王博士慷慨相助,将其在复旦拍摄的黄荫亭《日记》电子版邮件发给了我。

真所谓“功夫不废有心人”,翻阅黄氏《日记》,果然看到了相关的文字,证实了“汪家大门”就在清江浦仁义窪运河北沿。黄荫亭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酉)正月初四日记曰:

进美錄巷,晤金小斋,此处即昔日汪几山旧宅,名曰观复斋、曰见秋山阁、曰瓯斋。瓯斋之前,有池、有石,古藤、古树,环绕其间。余来浦上已三载,从未见此园林真趣。相传系陈曼生、江听香、郭频伽、汪小迂诸公相叙其中,今者人故园存,曷胜慨然?

又曰:

后至朱课间处,课间所居,即观复斋之前面,所谓“汪家东大门”者,庭前有艾叶绿巨缸,以紫铜箍束之,完善可爱。

查阅《咸丰清河县志》所附《清江浦图》,“美禄巷”是条纵街,南连里河北岸大街(今清江浦区漕运东路),北接兴盛街,与之相平行的西有卞家巷、避风楼,东有錄事巷、石码头街。石码头街又称“仁义窪路头街”,据《咸丰清河县志》载:“自清江闸东抵车路口曰仁义窪街”,车路口紧挨着水渡口,附近有仁义二坝,《防河一览》载:仁义二坝“系黄河埽湾,又与清江闸相邻,今见筑堤其上以御黄流”,仁义窪即由此得名。“仁义窪街”是条横街,逶迤数里,可能就是在御黄堤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美禄巷”临近“清江闸”,应当是处在“仁义窪”西段。

由此可证:开在美禄巷的“汪家大门”,先是售给了海州运判于宝之,成了“新雨楼”旧址,于宝之又转售給了官府,成了清江铜元局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变化更大,相继成为清江制锅厂、清江拖拉机制造厂、再制盐厂的厂区,改革开放后,这里被僻为大运河文化广场。

黄荫亭《日记》 手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