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74年,朱元璋腰斩诗人高启,高启看着监斩的朱元璋问:“我高启写的诗有什么错,陛下就说它大逆不道?”

 火天大有_元_享 2022-09-07 发布于辽宁
读史八卦局

2022-09-06 23:52

1374年,朱元璋腰斩诗人高启,高启看着监斩的朱元璋问:“我高启写的诗有什么错,陛下就说它大逆不道?”朱元璋拍案而起,气愤地指责说:“你把张士诚住过的地方,也称龙蟠虎踞,难道不是大逆不道?难道不是另有所图?”

高启听后,朝朱元璋大喊说:“欲加之罪,还怕没有话说吗!”说罢,身体瞬间被铡刀断成两截,年仅三十九岁。

高启,生于富豪之家,童年时就父母双亡,其人机警敏捷,读书过目不忘,与宋濂、刘伯温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

元末大乱,高启隐居于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当时张士诚割江浙之地称吴王,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据守吴中,他闻得高启的才名,就邀请他招为幕僚,而当时高启年仅十六岁。

不过,高启厌恶官场,23岁那年借故离开了饶介,携妻儿投靠岳父周仲达,继续在青丘隐居。

1368年,朱元璋在金陵称帝,得闻高启是大才,就召他来金陵,高启入朝后,授翰林院编修,参与纂修《元史》。

然而高启为人正直不阿,又厌恶朝政,渐渐地朱元璋开始不太喜欢他,由于高启写诗多次有意无意的触动和冒犯了朱元璋,朱元璋就厌恶他。

有一次,高启写了一首《题宫女图》的诗,诗中有一句“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这本是高启针对元顺帝后宫的闲散之作,

可是,朱元璋偏偏对号入座,把这首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诗联系起来,认为高启是在借古讽今,所以对高启怀恨在心。之后,高启在诗中写到对做官毫无兴趣,却不知这正是朱元璋所忌恨的。

后来,朱元璋读高启在青丘隐居时的《青丘子歌》时,有一句“不闻龙虎苦战斗”,朱元璋就更加厌恶,因为高启写这首诗时,正是他与陈友谅、张土诚苦战之际,你高启作为诗人不来呐喊助威也就罢了,还表示不闻不问。

1370年,《元史》纂修完成,朱元璋打算委任高启为户部右侍郎,高启却不肯接受,表示自己厌倦朝政,不羡慕功名利禄。

为此,朱元璋允许他返回青丘,高启返回青丘后,以教书和务农为生。

1374年,苏州知府魏观决定在张土诚的旧宫殿重修,作为知府衙门,在上大梁时,魏观便把高启请来挥墨献宝,写一篇《郡治上梁文》,没想到这件很平常的事,让朱元璋抓到了高启的把柄。

很快,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高启受到牵连被捉入朝,朱元璋就拿《上梁文》说事,在文中找到“龙蟠虎踞”四个字。

没想到,朱元璋认为他们是谋反说:“龙蟠虎踞之地当为帝王所居,你高启把张士诚住过的地方,也称龙蟠虎踞,难道不是大逆不道?难道不是另有所图?”

于是,将魏观和高启腰斩,而高启被腰斩后并没有马上死去,他用自己的血硬撑接连写了三个惨字,最后被腰斩成八段,而吴中四杰的三杰同样无一幸免遭到朱元璋的黑手。

1378年,杨基被朱元璋莫名其妙的罢官夺职,被罚去做苦工,最后杨基死在了工所。

1380年,徐贲因犒劳军队不及时,被朱元璋入狱处死,五年后,张羽糊里糊涂地被绑起来,扔进长江喂了鱼。


参考文献:《明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