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什么?

 吴山野士 2022-09-08 发布于浙江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什么?

道:

《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

:参见三之五“”)

:参见九画之十六“”)

辵、首两范式叠加:天地运转阴阳化育顺理而不失犹头脑有所感悟其思考若行走而有所达者是道字之范式。

天地运转阴阳化育是头脑有所感悟其思考若行走而有所达者。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源于头脑思考认识的结果。

头脑思考认识是通过参照来区别的。参照是借助其他来相对认识,所以这个认识并不是其本身。而我们的表达亦是借助其他来相对表达的。即道是可以讲述的,但讲述的道是通过参照借助其他来相对感悟的道。并不是道本身。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通过想象来感悟道。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因为脑子行走有了思考。于是产生了认识。认识是朦胧的浑然的只是一个开始。有人将其称为太极。《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太极是一个开始。有开始就有终结。于是太极生两仪。道即太极。道生一不是道外有一。而是因为道才有一个认识。

有了认识,就有了不认识的。有了阳,就有了阴。《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阴一阳就是二。认识与不认识的是二。即一生二。认识的与不认识的都是这个道。二也是道本身,

一是道本身,二也是道本身。以此参照认识了一与二之变化。即以阴阳为参照认识变化。阴、阳、变化是三。即二生三。三也是道本身。

而万事万物都只是阴阳的变化。即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还是这个道本身。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垂宪象来表达我们对道的理解。

《庄子缮性》:“道,理也。”。

《管子君臣》:“顺理而不失之谓道。”。

《大戴记哀公问五义》:“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

《老子》:“道者,万物之奥。”。

《韩非子主道》:“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

《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韩非子解老》:“道也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

《管子正》:“无德、无怨、无好、无恶、万物崇一、阴阳同度曰道。”。

《荀子议兵》:“道,言也、行也。”。

《史记游侠传》:“道,犹方也。”。

《国语吴语》:“道,术也。”。

《汉书 张良传》:“道,谓仙道。”。

《释名释言语》:“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

《管子君臣上》:“道也者,上之所以导民也。”。

《大戴记王言》:“道者,所以明德也。”。

《庄子庚桑楚》:“道者,德之钦也。”。

《论语卫灵》:“道,犹礼也。”。

《论语阳货》:“道,谓礼乐也。”。

《礼记中庸》:“道,犹道路也。”。

《礼记射义》:“道,犹行也。”。

《庄子天地》:“行于万物者道也。”。

《礼记乐记》:“道,谓仁义也。”。

《鶡冠子泰鸿》:“圣人之道与神明相得,故曰道德。”

《说苑辨物》:“道也者,物之动莫不由道也。”。

《庄子渔父》:“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论语卫灵》:“道者,通物之妙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