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苓五味甘草汤证治分析(赖海标)

 happy2356 2022-09-08 发布于辽宁

桂苓五味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1.原文解析

桂苓五味甘草汤是作为救误剂出现的,治疗服小青龙汤后的变证。刘渡舟先生在《经方临证指南》中曾记载一则医案:“某男,患咳喘痰多,不能平卧……证属寒饮射肺,投以小青龙原方两剂。……第二年春见其色皓白不泽,身体羸弱,自云服药颇有疗效,原方又继续服用,第十二剂后发生头晕、心悸、夜难成眠等证,……这是服用小青龙,发散太过,拨动肾根,发生的变证,乃用人参养营汤加龙骨牡蛎等药,连服数十剂后,体力才得以恢复。”

小青龙汤治疗“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外寒内饮证,因其发散太过,如果体虚或过用小青龙汤,可能会出现“拨肾根”的变证。服小青龙汤之后,如果肾气不虚,则邪解而病除;如果肾气不足,出现口舌干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冰冷,自觉有气从小腹上冲胸部甚至咽喉,颜面发热泛红如醉酒状,有寒气下流大腿内侧,小便困难,时有头晕目眩,精神不利,可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推动,可见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冰冷或麻木不仁,小便困难,时有头晕目眩,精神不利。虚阳上浮,故见颜面微热泛红如醉酒状。气不化水,津停成饮,故见口舌干燥。

2.方证要点

(1)气上冲:自觉有气从小腹上冲胸部甚至咽喉,为下焦阳虚不能制水,寒水之气上冲所致。

(2)水饮停滞:下焦阳虚,水气上冲,肺有寒饮,出现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舌淡苔白腻等症。

(3)头晕眩冒:头脑如裹,精神不利,水气上冲或饮泛清窍均可见。

(4)面红如醉:为虚阳上浮所致,与戴阳证相类。

(5)手足厥逆: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可见手足冰冷或麻木不仁,寸脉沉、尺脉微。

(6)小便困难:下焦阳虚,气不化水,寒水内停,可见小便困难。

3.原方解析

桂苓五味甘草汤茯苓桂枝各四两,炙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组成,有温阳利饮、敛气平冲的作用。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平冲降逆,温护心阳;茯苓淡渗利饮,并引逆气下行;五味子酸敛耗散之气,使浮阳下归于肾;炙甘草培补中气,土厚则能制水。诸药合用,阳复饮化,逆气下行,虚阳归位,逆平冲息。

本方中茯苓有四个作用:淡渗利水,宁心安神,健脾培土,引冲气下行。桂枝在方中有三个作用:温通心阳,利水消饮,下气降冲。若无桂枝茯苓不能通心阳而降冲逆,无茯苓桂枝不能化饮利水而宁心。因此,茯苓桂枝为本方主药,相辅相成,通阳降冲,化饮利水。五味子为本方关键,酸收浮阳,下归于肾。炙甘草培土制水,厚筑中州大堤,防止水气上冲。

4.原方加减

(1)苓甘五味姜辛汤

桂苓五味甘草汤桂枝,再加干姜细辛而成。治疗“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冲气即低,是说服苓桂五味甘草汤以后,气上冲减轻发作。而反更咳、胸满,是说气上冲虽减,但肺中寒饮复盛,咳喘胸满加重,治疗用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掉治冲逆的桂枝,而加散寒驱饮的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2)苓甘五味姜辛半夏

苓甘五味姜辛汤半夏而成。“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服苓甘五味姜辛汤后,按理当渴,因为细辛干姜为热药,现渴反止者,是因为内有支饮,支饮会造成眩冒、呕吐,此时应在苓甘五味姜辛汤基础上,加半夏以燥湿祛痰、和胃止呕。

(3)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由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加杏仁而成。“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服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后,水去呕止,但出现肢体浮肿,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基础上,加杏仁宣肺利水。

(4)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由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大黄而成。“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服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后,出现面热如醉,是因为胃热上冲,熏蒸其面所致,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基础上,加大黄以通腑泄热。

5.类证比较

(1)苓桂术甘汤:治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饮停于中焦的水饮证,症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用苓桂术甘汤健脾利饮降冲。

(2)苓桂枣甘汤:《医宗金鉴》对本方有精妙论述:“此方即苓桂术甘汤白术大枣茯苓也。彼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盖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术,水停下焦,故倍茯苓。脐下悸,是邪上干心也,其病由汗后而起,自不外乎桂枝之法。仍以桂枝甘草补阳气,生心液;倍加茯苓以君之,专伐肾邪;用大枣以佐之,益培中土;以甘澜水煎,取其不助水邪也。土强自可制水,阳建则能御阴,欲作奔豚之病,自潜消而默化矣。”

(3)茯苓甘草汤:即苓桂姜甘汤,主治胃有停饮证,出自《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本方由桂枝甘草汤茯苓生姜而成。茯苓生姜治呕及心悸,合桂枝甘草则治表不解里有水气之证,症见呕而小便不利心下悸者。

(4)真武汤:主治阳虚水饮证,方中姜、术、苓三药培土制水,附子温壮肾阳,共奏温阳利水之功效,临床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苔白脉沉为证治要点。若咳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腹泻者,去白芍之寒,加干姜益智仁以温中止泻;呕恶者,可加吴茱萸半夏以温胃止呕。

(5)从龙汤张锡纯先生制有从龙汤,“治外感咳喘,服小青龙汤,病未痊愈,或愈而复发者,继服:生龙骨一两、生牡蛎一两、生杭芍五钱、清半夏四钱、苏子四钱、牛蒡子三钱”。他说“从来愚治外感咳喘,遵《伤寒论》小青龙加减法,去麻黄杏仁,热者更加生石膏,莫不应手而愈。然间有愈而复发,再服原方不效者,自拟得此汤后,凡遇此等证,服小青龙汤一两剂即愈者,继服从龙汤一剂,必不再发。未痊愈者,服从龙汤一剂或两剂,必然痊愈”。又说“名曰从龙汤者,为其最宜用于小青龙汤后也”,从龙汤即是为服小青龙汤后不愈或变证的处方。

6.医案举例

赵建萍医案:张某,女,45岁,农民。因情志因素致阵发性脐下悸3月,每日发作1~2次。发作时自觉从少腹有气上冲,胸闷喉痒,唇麻齿抖,语言不利,面色潮红。并有冷气下行,足冷腿软,步履艰难。近1月来症状加剧,头痛畏光,视力减退。发作完毕,一如常人。苔薄白,脉滑数有力。此属冲气上逆,治拟平冲降气。服桂苓五味甘草汤15剂,诸症消失。[赵建萍.桂苓五味甘草汤临床新用.甘肃中医,2002,15(6):12-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