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线教师应如何做好课题研究?

 课程教学研究 2022-09-08 发布于浙江

本文共3287字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图片


课题研究要以教师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自主探究为途,逐步形成“问题—研讨—交流—成长”的课题研究方式,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图片

课题的选择是教育科研的起点,它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成效、价值与意义。为此,一线教师要开展课题研究,必须选准课题。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

图片

1.课题研究立足“小”字

确立的课题题目要“小一点”,便于教师研究,易出成效,研究周期不要太长。教师可以选择通过自主探究就能改变行为的“小”课题;或将上级下达的重点课题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选择一个“子课题”,以增强课题的可操作性,达到解决平时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目的。

2.课题研究注重“真”字

课题研究内容要“真一点”,以教师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自主研究为主要方式,以解决教师平时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为根本目的展开教育研究。围绕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和真实事件,发现有共性的问题,且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在教学的同时以研究者的身份、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研究使课堂教学改革能够与时俱进,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3.课题研究突出“新”字

所谓“新”,选题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又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还要有时代感、有生命力。在开展教学研究时,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求新的突破和新的提升。

4.课题研究追求“实”字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选择课题的基本来源。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可以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推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此,在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时,对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与实施方案要进行科学安排,做到研究方案、研究目标与平时教学紧密结合。同时,教师还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归纳总结、提炼经验,使整个课题的操作始终处于有步骤、有成效的运作之中。

图片

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当教师在教学中感到某种困惑时,应想方设法加以克服,并结合平时教学不断地去探讨、去解决,从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这样教师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校本教研之路。

图片

1.把“问题”当作“课题”

搞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并仔细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平时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成研究课题。

教师搞教科研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科研最终要落实到为教学服务的根本上。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应该是要研究的课题。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直接性问题,即明显存在,需要教师去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好不好、数学教材的主题图怎样呈现等。二是探索性问题,即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如分层分类教学应该怎样操作,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等。三是反思性问题这是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反思发现的问题,如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应如何调整,等等。

图片

2.把“教学”当作“研究”

绝大多数的教育科研,最终都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即使是理论研究,其成果也要在教学中得到检验和应用。教学和科研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实际上活动就是不断探究、改与善的过程,已经有着一定的科研属性有效的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而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充满激情的创造探索活动。年来,部分教师采取互动教研的方式,围绕“备课—预设、上课—听课、评课—完善、跟进—再创”展开,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环节1:精心备课——预设方案。首先,认真备课,从教科研的主题与目标出发,选定易于体现研究主题的教材,并确定研讨课的内容。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弄清新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其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定教,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再次,预设教学方案,组织教师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取长补短,形成共识,最后由执教者集思广益,制定教学方案。

环节2:上课试教——组织听课。推荐一位教师根据预设教学方案进行试教,其他教师要进行听课,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以便寻找问题与不足,并做好修改、充实、完善的工作。教师还要对看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为评课做好准备。

环节3:合理评议——充实完善。互动研讨课的评课,教师要坚持客观性与指导性相统一的原则。针对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与执教老师交流切磋。评价课堂教学要抓住两个点:一方面看教师的教,观察教师教的四个维度,即组织能力、调控能力、教学机智、练习设计;另一方面看学生的学,观察学生学的四个维度,即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

环节4:及时跟进——拓展再创。互动研讨课的根本目标是把新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因此,在三个环节后,还需要“跟进—再创”,是课程方案朝着目标与方向继续推进。教师要对已取得的经验进行重新审视,从而获得更深入、更正确的认识,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

3.把 “成长”当作 “成果”

教育科研成果既有目标指向性,又有过程性和生成性。在研究结束后,教师们需要按计划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提炼经验。把自己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与同行们切磋交流,从而不断得到新经验,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还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反思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让课堂的成功和失败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同时,教师还要主动学习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积极创新,认真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因此,教育科研的最大成果应该是教师的成长和提高,这也是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