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武帝就设了一个职位,就让西汉强大100余年,这个职位有多牛?

 若悟369 2022-09-08 发布于安徽

汉武帝在他54年的执政生涯中,做过许许多多改变国运的事情。

对外,他三征匈奴,通过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的胜利,使得匈奴远遁漠北,不敢再侵扰大汉边界,为汉朝后来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外部空间。对内,他颁布推恩令,削弱藩王权力;依靠身边近臣,形成内、外朝机制,从而抑制相权,这些措施都使皇权得到了加强。此外,他还设立了一个官职,其目的也是为了巩固皇权,但是没想到这一官职最后竟成为了皇权的最大威胁。

文章图片1

“大司马”一职的设立

西汉初期,中央政府官职中位置最高的当属“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负责政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除了负责协助丞相之外,还掌管监察;而太尉则主管军政。到了建元二年(前139年),刘彻废止了太尉一职,设立了“大司马”一职。

文章图片2

不过此时的“大司马”只是一个虚衔,用来奖励那些拥有卓越军功的将军。而且在西汉时期,只有四类将军可以加冠“大司马”,分别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比如卫青本来担任大将军一职,但是因其有盖世的军功,所以汉武帝授予他“大司马”之号,虽然权力上并没有扩大,但是有了可以比肩丞相的地位。由此可见,汉武帝时期的“大司马”并无实际权力,只是用来表现地位的尊崇。

文章图片3

“大司马”设立的必要性

汉武帝设立“大司马”也并非是心血来潮,而是有其政治因素的存在。西汉时期,外戚势力的影响一直都很大,所以汉武帝必须借用外戚势力来平衡朝廷内的其他政治力量。当朝廷中的其他势力,尤其是丞相的意见与皇帝的意见不合时,皇帝就可借用外戚的势力来打压反对力量,不过由于丞相的官阶很高,所以必须设立一个可以比肩丞相、但又不会对皇权产生威胁的官职,因此“大司马”一职就被设立进西汉的官员体制中。不得不说,汉武帝的帝王之术确实厉害,“制衡”技能属实被他玩明白了。

文章图片4

“大司马”一职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汉昭帝时期,“大司马”一职已经不再仅仅只是对那四类将军拥有卓绝战功时的奖励了,而是发展为担任大将军的人必须身兼“大司马”一职。这主要是跟当时的权臣——霍光有关。刘彻在临终之前亲自指定霍光作为四大托孤重臣之首,并加封他为大司马大将军。原本身为大将军的霍光只能处理军务,但是由于“大司马”一职的加封,他便拥有辅政的权力。因此从霍光开始,“大司马”便已经不再是一个虚职,而是成为了朝廷中除皇帝之外,权力最大的人。

文章图片5

所以在汉昭帝刘弗陵驾崩之后,霍光才能有权力去选择昌邑王刘贺继承皇位,并且在发现刘贺是个荒淫无道的人之后,也有权力将做了27天皇帝的刘贺废掉。

文章图片6

不过好在拥有巨大权力的霍光并不是奸臣,他始终谨记汉武帝托孤之命,一心为汉室操劳。当刘贺难堪大任被他废掉之后,霍光并没有选择年龄幼小的继承人来做皇帝,而是拥立了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为帝,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此时的汉宣帝已经17岁了,当他即位后,霍光便立刻上表表示要归政于帝。后来在汉宣帝的推脱下,霍光才得以继续辅政。也正是由于霍光的忠心耿耿,所以才有了大汉朝的“昭宣中兴”。

文章图片7

成也“大司马”,败也“大司马”

自西汉设立“大司马”一职以来,“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两位“战神”帮助汉武帝打败匈奴,成就了大汉朝的赫赫威名。“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辅政昭、宣二帝,成就“昭宣中兴”。可以说,汉朝的成功离不开“大司马”的帮助。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后西汉的灭亡也跟“大司马”有关。

西汉的最后一位大司马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大奸臣王莽。由于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所以王家也是正儿八经的外戚,并且在当时的朝廷中是权势最大的家族。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家族先后有九人封侯,而且有五人担任大司马一职。绥和元年(前8年),王莽的叔叔大司马王根病逝,在去世之前,他向朝廷举荐王莽接任大司马一职。此时的王莽才38岁,就已经成为了百官中权力最大的“大司马”。

成为“大司马”后的王莽开始显露出了他的政治野心,他在朝廷中安插眼线、铲除异己,拉拢当时的“大司徒”孔光等人,借助他们的身份为自己造势,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培植了自己的势力。51岁时,汉平帝驾崩,王莽拥立刘婴为皇太子,此时的刘婴年仅2岁,只是王莽实行专权的一个傀儡。初始元年(公元9年),他强迫刘婴将皇位禅让给自己,改国号为“新”。西汉王朝就此灭亡,国祚210年。

文章图片8

成也“大司马”,败也“大司马”的原因

汉武帝可能永远都不会料到,自己亲自设立的“大司马”官职,在为汉朝建立许多不朽功勋之后,成为了灭亡西汉的元凶。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汉武帝时期,“大司马”作为外戚所担任的最大官职,其设立的初衷是依靠外戚势力来制衡丞相等朝中势力的,并且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制衡的。而武帝之后,“大司马”一职被赋予了参政权限,并且没有与之可以相互制衡的官职,加之整个西汉时期外戚势力一直都很庞大,所以造就了大司马一职一直旁落在外戚手中,最后形成了汉朝后期外戚篡权的结果。

文章图片9

权力需要被关进笼子

魏晋之后,人们总结了前朝的教训,发现不能使大臣的权力过大,否则就会出现专权现象。因此,到了隋文帝时期,“大司马”一职随着“三公九卿”制的废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取而代之的,则是“三省六部”制,权力被“三省”分化,并且“三省”之间可以相互制衡,在平衡朝野势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文章图片10

由此可见,作为帝王应该懂得制衡之术,大臣的权力也应该被制约,否则不但皇权得不到加强,反而会导致大臣专权,甚至谋朝篡位的结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