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玩虫名家怎么养蛐蛐?

 攒破烂儿的 2022-09-09 发布于浙江

每到中秋晚秋时节,老北京人最流行的娱乐活动,就是斗蛐蛐。这斗蛐蛐在北京可有年头了。

《长安客话》载:“京师人至七八月,家家皆养促织。……瓦盆泥罐,遍井皆是,不论老幼男女,皆引斗以为乐。”说这话的是蒋一葵,他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人。可见400年前,北京人玩斗蛐蛐的风气之盛。

一般认为,蟋蟀文化起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明清两代是斗蟋蟀的鼎盛时期。明朝中期以后,斗蟋蟀的风气更盛,连皇帝也经常和宮女、太监一起伏地斗蟋蟀。斗蟋蟀流传到清朝还是势头不减。

图片

到了今天,养蛐蛐斗蛐蛐作为一种文化仍然吸引了不少爱好者。蟋蟀爱好者众多,仅在北京就有十几万名,每年都进行各种赛事活动。

当然,参与赌博的可是败坏这种民间活动,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因为斗蛐蛐啊,很多爱虫人都成了朋友,那在文玩大家王世襄先生的笔下,他记忆中的虫友都有谁呢?那这斗蛐蛐又有着怎样的讲究呢?今天,继续这周的特别策划主题系列――说说北京的秋虫。

蟋蟀是帝王将相的赏玩之物,也是平民百姓的娱乐方式,本来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娱乐,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当时无论朝中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即使不打斗,在寒冷的冬季,大庭广众之下,人无我有,当然得意至极。其实呢,这斗蛐蛐,按档次分,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具体是怎么分的?

点击下面的音频可以直接收听哦

喜欢斗蛐蛐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因此,在老北京,还发明了“虫友”这个词,那意思就是因为斗蛐蛐结识的朋友。那在已故文玩大家王世襄的经典散文《秋虫六忆》中,第六忆,说的就是忆友,当然,这说的就是虫友。那在王先生的记忆中,他的虫友都是什么样的人呢?

图片

王先生在文中这样写到:

七十年来由于养蛐蛐而认识的人实在太多了,结交成契友的也不少,而最令人怀念的是曾向我传授虫经的几位老先生。

赵李卿,武进人,久居北京。北洋政府时期,任职外交部,是我父亲的老同事,看我长大的。在父执中,我最喜欢赵老伯,因为他爱蛐蛐,并乐于教我如何识别好坏。每因养蛐蛐,受到父母责备,我会说:“连赵老伯都养。”好像理由很充足。他也会替我讲情,说出一些养蛐蛐有好处的歪理来。我和他家相距不远,因此几乎每天都去,尤其是到了秋天。

赵老伯上局报'李’字,所有卖蛐蛐的都称他'赵李子’。长腿王喜欢学他带有南方口音的北京话,同时举手用食拇两指相聚寸许地比划着:“有没有大黄蛐蛐?”他确实爱黄蛐蛐。因为养过特别厉害的,对黄蛐蛐也特别有研究,能说出多种多样的'黄’来---哪几种不中用,哪几种能打到中秋,哪几种才是常胜将军。

他想尽方法为王世襄讲解,并拿颜色近似的蛐蛐评比差异。但最后还是说只有遇到标准虫才能一目了然,还要养过才记得住。这就难了,谈何容易能碰到一条。

有一年还真是碰到了。陆鸿禧从马坊逮回来的头如樱桃而脑线闪金光的紫黄蛐蛐。他认为是黄而非紫。因是早秋,他说要看变不变。如变深了就成紫蛐蛐了,也就不一定能打到底了。如不变深,则是虫王。

他的话灵验了,金黄色始终未退,连赢八九盆,包括'力’字吴彩霞的红牙青。而'力’字是以特别难斗著名的。每次对阵紫黄都是搭牙向后一勒,来虫六足蹬着罐底用力才挣扎出来。一口净,有的尚能逃窜,有的连行动都不灵了。赵老伯看其他颜色蛐蛐也有经验,但自以为对黄的最有心得。王世襄最早相虫,就他领进门的。

赵老伯的夫人是王世襄先生母亲的好友,也很喜欢王世襄。她最会做吃的,见他去总要塞些吃的给他。后来王世襄总是记得赵夫人对赵老伯说的一句话:“我要死就死在秋天,那时有蛐蛐,你不至于太难过。”二老相敬如宾,真是老而弥笃。

图片

还有一位,是百老先生,白老先生住在朝阳门内北小街路东,家设私塾,教二三十个启蒙学生。高高身材,微有髭须。出门老穿袍子马褂,整齐严肃,而就是爱玩蛐蛐。上局他报'克秋’,故人称白克秋,名字反不为人知。

不认识他的人,和他斗蛐蛐,容易栓对。因为他的虫都是小相,一比对方就会欣然同意。但斗上才知道,真厉害!他的蛐蛐通常一两口就赢了。遇上硬对,又特别能'驮口’,咬死也不走,最后还是他赢。反正,王世襄都不记得他曾输过。养家经过几次领教,有了戒心,都躲着他。即使在相上明显占便宜也不敢贸然和他交锋。

王世襄几次看他买蛐蛐,不予人争,总是等人挑完了才去看。尤其是到了蛐蛐店,明言:“'拿下水’给我挑。”每次不多买,只选两三条。价钱自然便宜不少,因为已被人选过多次了。不过往往真厉害的蛐蛐并未被人挑走而终为他所得。真是千里马虽少而伯乐更难逢。

王世襄曾向白老求教,请示挑蛐蛐的标准。他说:“为了少花钱,我不买大相的,因为小相的照样出将军,主要是立身必须厚。你的大相横着看有,我的小相竖着有,岂不是一样?立身厚脸就长,脸长牙就长,大相就不如小相了。”记得他有一条两头尖的蛐蛐名曰'枣核丁’,是上谱的虫,矫健如风,口快而狠,骁勇无比。每斗一盆,总把对方咬得满罐子流汤。如凭长相,估计玩家绝对不会要它。白老选虫还有许多诀窍,如辨色、辨肉等,也曾给王世襄讲过,但不及立身厚那样容易领会理解。

白老每年只养二三十条蛐蛐,因此上局从不多带,少则两条,多则四条。天冷时,只见他白布手巾把一对瓦罐摞起一包,提着就来了。打开一看,两罐中间夹着一块热饼。一路行来,使火恰到好处。蛐蛐过了铃子,他饼也吃完了。他总是花最少的钱,用最简单的办法,取得最好的效果。

图片

宣武门外西单草场内山西街陶家,昆仲三人,人称陶七爷、陶八爷、陶九爷,都以养蛐蛐闻名。尤以七爷陶仲良,相虫、养虫有独到之处。当年蛐蛐局有两句口头语:“前秋不斗山、爽、义。后秋不斗叨、力。”'山’为李桐华,'爽’为赵爽秋,'义’为胡子贞,'力’为名伶吴彩霞,'叨’即陶仲良。这意思就是说这几家的蛐蛐特别厉害,以不斗为是。而后秋称雄,更体现了养的功夫。

王世襄的堂兄世中,是陶八爷的女婿,所以他们有着姻戚之谊。不过他们的交往,完全由于同有秋虫之癖。

陶家是大养家。山西街离蛐蛐店很近,常有人送虫来。九爷家住济南,每年都往北京送山蛐蛐。他们最多养到十几桌,将近三百头。当王世襄登门求教时,仲良年事已高,不愿多养,但蛐蛐房还是占用了三间北屋。

时届晚秋,'叨’字拿出来的蛐蛐宝光照人,仍如壮年。肚子不空不拖,恰到好处。爪锋不缺,掌心不翻,按时过铃,精神旺盛。下到盆中,不必交战,气势上已压倒了对方,这是精心调理之功。

他的手法,主要利用太阳能,簾子遮挡,爆日取暖,簾子分粗、中、细三等,籍以控制温度,而夜晚及阴晦之日则用汤壶。不过他不可及处在对个别蛐蛐采用不同的调理方法,并非完全一致。常规中又有变化,这就是王世襄所能知道的了。至于对爪锋及足掌的保护,他认为和罐底有极大关系。底太粗会挂断爪锋,太细又因打滑而致翻掌。因此后秋所用罐,均经严格挑选,一律用原来旧底而粗细又适度的万里张。陶家当年藏罐之多也是罕有其匹的。

  图片

李凤山,生于一九零零年,卒于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八日,字桐华,以字行,蛐蛐局报名'山’字。世传中医眼科,善用金针拔治痧眼、白内障等,以'金针李’闻名于世,在前门外西河沿191号居住数十年。

  桐华七岁开始捉蛐蛐,年二十七,经荣茂卿介绍去其兄处买蛐蛐罐。其兄乃著名养家,报字'南帅’,选虫最有眼力。因患下痿,不能行动,故愿出让虫具。桐华有心向南帅求教,买罐故优其值,并为延医诊治,且常往探望,每往必备礼物四式,如是经年,南帅妾进言曰:“何不教教小李先生?”半晌,南帅问桐华:“你认识蛐蛐吗?”桐华不语。南帅说:“你拿两把来看看。”桐华从家中选佳者至。南帅命桐华先选一头。桐华以大头相重逾一分者进。南帅从中取出约八九厘者,入盆交锋,大者败北。如是者三,桐华先选者均不敌南帅后选者,不觉耳红面赤,汗涔涔下,羞愧难当。南帅笑曰:“你选的都是卖钱的虫,不是打架的虫。”桐华心悦诚服,自此常诣南帅处聆听选虫学,两年后,眼力大进。

  桐华一生无他好,唯爱蛐蛐入骨髓。年逾八旬,手捧盆罐,尤欢喜如顽童,此亦其养生之道,得享大年。当年军阀求名医,常迎桐华赴外省,三月一期,致银三千元。至秋日,桐华必谢却赠金,辞归养蛐蛐。爱既专一,严钻遂深。中年以后,选、养、斗已无所不精,运芡更堪称首屈一指。有关虫事,每被人传为佳话。如虫友自天津败归,负债累累。借桐华虫再往,大获全胜,赢得赌注,数倍于所失。余叔岩摆蛐蛐擂台,久无敌手,桐华一战而胜,叔岩竟老羞成怒,拂袖而去。经人说项,始重归于好。易州人尚秃子从山东长清归来,挑中有异色小虫,淡于浅紫,蛐蛐从来无此色,无以名之,称之为'粉蛐蛐’。多次赴局,重量仅六厘六,交牙即胜,不二口。是年在麻花胡同纪家打将军,杨广字重赏虫佣刘海亭、二群,以上佳赵子玉盆四具,从天津易归常胜将军大头青,以为今年'五路都虫王’,非我莫属。大头青重八厘四,桐华自知所携之虫,无份量相等者。不料过后称,粉蛐蛐竟猛增至八厘四。与大头青对局,彼果不弱,能受两三口,但旋即败走。'广’字大为懊丧。行送神礼,虫王照例放在供桌上。二群三叩,粉蛐蛐竟叫三声,于叩首相应,闻着莫不咄咄称奇。尤其者,次日在家再过秤,又减轻至六厘六。昨之八厘四似专为与大头青对局而增长者。后粉蛐蛐老死,六足稳立罐中,威仪一如生时。凡上种切,桐华均以为不可思议,不禁谓然曰:“甚矣哉蛐蛐之足以使人神魂颠倒也!”

图片

  王世襄和桐华相识于一九三二年,他惠临他邀请的小局。次年十月,在大方家胡同夜局,王世襄出宝邸产重达一分之黑色虎头大翅与桐华麻头重紫交锋,不料闻名遐迩'前秋不斗’之'山’字竟被中学生之虫咬败,一时议者纷纷。十一月,桐华特选宁阳产白牙青与虎头大翅再度对局,大翅不敌,桐华始觉挽回颜面。'不打不相识’,二人自此订交。此后时受教益,并蒙惠赠小恭信盆及万里张过笼等。先生有敬齋盆二十有三,恰好王世襄有一具,即以奉贻,凑成一桌,先生大悦,常向人道及王世襄赠盆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