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因斯坦自述》:据我所知,大多数人的努力和追求,毫无意义

 sdhenry 2022-09-09 发布于广东

提起爱因斯坦,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他科学家的身份,毕竟世界上会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他居功至伟。

但除了科学家的身份,他还是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是一位和平主义者,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由爱好者。

他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过:

从儿时起,人们所追求的那些庸俗目标,诸如财产、外在的成功以及奢侈的享受,我都不屑一顾。

他的一生,抛开他那些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他就是一个追求自由、热爱智慧、现身和平的可爱的小老头。

01

爱因斯坦这个老头,在六十七岁那年,做了一个简单的自述,将他人生里值得讲的东西讲出来,就像一个过来人那样,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讲出来。

在他的人生中曾困扰他的某些东西,可能也曾困扰着我们。

人生在世,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怎样生活?

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就深切地意识到一个道理,大多数人为追逐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花费了自己毕生的时间。这种追逐看似轻松,实则残酷。

然而,人们却总喜欢用一些漂亮的字句来修饰这些毫无意义的东西,奢侈的享受,外在的成功,丰厚的财产。

这些额追逐不可避免,因为每个人都要吃饭,都要睡觉,为了能吃上饭,不得不参与这种追逐,大多数人满足于这种追逐的游戏,但感情丰富、思想敏锐的人却不会满足于这些东西。

爱因斯坦当然属于后者,情感充满,思想敏锐,十二岁之前,他说虔诚的信徒,对圣经的故事深信不疑。

可十二岁那年,他读了一些科学书籍,开始对圣经故事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他目瞪口呆地发现,国家总是用谎言欺骗年轻人。

从那以后,他就带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去生活,而真理,往往先从怀疑里面产生,对自己相信的成功观从不怀疑的人,是不可能看到其他的人生路的。

他带着怀疑去生活,去探索,路上充满崎岖和险阻,当然没有从不怀疑生活的人那样活得顺遂,但因此也见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人生也因此发生转变。

从此,他扎根于“科学”,想要用理性去理解外部世界的本质,去找到外部世界的秩序。

17岁时,进入苏黎世大学攻读数学和物理,因为痴迷物理,所以在物理实验室度过了大部分时间。

似乎人生就是这样,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一无所知的,他们所在的环境将某些知识和观念灌输给他们,有些人一辈子就遵循这些观念活着,而有人却因为看到了别的东西,走上了另外一条不同的路。

路没有好坏,但不同的路,对应着不同的人生。

02

上大学的时候,爱因斯坦成绩中等,但他对这一切都很满意。

他说自己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好学生的那些标准,他做不到,好学生要遵守纪律,要认真记录、整理老师的讲课内容,自觉完成作业,不惜一切代价学好老师教的东西。

这些条件,爱因斯坦一个也做不到。

他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习很努力,但不感兴趣的那些,他都不太在意,除了学校的课程,他还广泛、自由地自学,考试前夕,他就去借同学的课堂笔记,疯狂地复习考试内容。

最终成绩不上不下,维持中等。

大学毕业后,他先进入瑞士专利局工作,后来又回到苏黎世大学做老师,一边工作,一边研究。

他也发现,和坐享其成的人相比,追寻真理的人,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叔本华曾说过,很多人之所以对艺术和科学心怀向往,是因为他们觉得日常生活沉闷粗俗,使他们感到绝望,厌恶,他们想要摆脱反复无常的欲望,从日常生活中逃离。

爱因斯坦投入研究中,投身科学,有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提出来相对论,关于宇宙的看法,就多了一种,英国皇家学会评论说: “这是自从牛顿时代以来所取得的关于万有引力理论的最重大的成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最伟大的成果之一”。

他提出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他还提出来能量守恒方程,这个方程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改变了世界。

他说:

不需要深思熟虑,也不需要做什么特别的计划,每天都充满热情地投入其中,这是一种伟大的激情。

03

作为一名老师,爱因斯坦也谈过大学教育。

他说:

大学里有很多讲座,然而崇高的老师却很少。
大学里有很大的教室,然而真正渴望求知的年轻人却很少。

他说学校是知识传播最主要的途径,但传授知识不是学校的唯一作用,知识是死的,学校应该是活的,学校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蚂蚁或者蜜蜂那样只知道死板工作的人,不应该只会培养一些缺乏个人意愿和个性的人。

在爱因斯坦看来,学校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一个人有个性,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人,他就不会为博取别人的赞同而做什么,他所做的事情,皆是自己愿意做的。

“一个人如果强烈地想要获得同类的赞同,那社会就能在最大程度上约束他。”

“因此,那种世俗的成功观念不应该被灌输到年轻人的头脑中。因为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而在于他为自己的生命自由和自我实现贡献了多少。”

关于学校的教育,爱因斯坦还引用了一句话:

一个人要是将学校里获得的一切全都忘掉,那他就修成正果了。

他智慧地说:

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获得专业的知识。
学校利用权威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行为应该坚决制止。

很不幸的是,今天的教育,和爱因斯坦说的反过来了,都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培养他们的自由思想。

不用说很多具体的例子,看看今天的无数大学生就知道,教育都培养出了一些什么样的东西,独立思想自由精神,不说全无,但也寥寥无几,倒是一大堆人还没毕业,就开始担心自己找不到好的动作,得不到好的发展,担心自己能不能成功。

你看,大学就是一个专业技能培训所嘛。

一位先生说过:大学之大,不在于校园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

事实确实,校园越来越大了,大师越来越少了。

04

作为一名人道主义者,爱因斯坦也谈道德和感情。

“通过经验我们可以知道,意识控制着我们所有行动,一切生物都是如此。”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安乐、逃避死亡和痛苦的本能。”

这些本能人人都有,但有些人一辈子都任由本能冲动支配着自己的行动,而有些人往往能做出更高尚的事情。

他觉得:

“人要是被自己的原始本能俘虏,将生活的目的局限在自身的利益上,焦虑和痛苦也就随之而来。”

在爱因斯坦看来,假如一个社会是道德的,那么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潜在天赋,假如一个人是道德的,就应该允许他人发展自己的潜在天赋,允许他人拥有自由。

然而在世上,人们总是很容易用明智而公正的话语劝导别人,可他们对于自己,却很难做到他们说的那样。

他觉得,道德的基础在于关心教育、同情他人和对社会福祉的考量,一个人若是出于死后能进天堂享福、不下地狱遭罪的目的而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就算不上有德之人。

他反对核武器的使用,他和大作家和哲学家罗素共同发表了一个反对核武器的宣言。

他一辈子都在追求真理,和印度诗哲泰戈尔还有一场关于真理的讨论。

泰戈尔觉得,我们称之为真理的东西,存在于主观和客观两者的和谐之中,而决定这两者和谐的,是人。

泰戈尔的宗教,实际上是人的宗教,他的真理,也是人的真理,一切都是人自身决定的。

而爱因斯坦作为科学家,对客观存在的世界抱有敬畏之心,他的宗教是世界宗教,他的真理,也是世界真理,真理是在人认识世界的时候产生的。

05

他热爱自由,一辈子都宣扬自由,反对奴役。

他觉得有两种自由是必须要实现的,第一种是言论自由,任何人都不会因言获罪。第二种自由是人绝不能把自己所有的能量都耗在谋生活动中。

很不幸的是,现在很多人,确实一心只在谋生。

他说过:

权力可以消灭一个有尊严的人,却怎么也无法奴役他。

为了自由,爱因斯坦发表了一个不回德国的声明,因为他觉得,在德国缺乏自由和宽容。

他说:

只有自由、宽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才是我想要生活的国家。现在都德国,并没有这些东西。

他移居美国,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但是他也反对美国制造原子弹,他号召美国人民站起来反抗不平等,因此被美国政府公开斥责为美国的敌人。

1954年11月,他发表声明说“不愿在美国做科学家,宁愿做一个工匠或小贩”。

因为在美国,不自由了。

爱因斯坦爱自由,所以他说:

只要品尝过自由的滋味的人,就绝对无法再忍受束缚和局限”

但他也知道,根本不存在哲学意义上那种纯粹的自由,那不过是人类最终的仰望罢了,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人数众多的世界,外界的环境和他人的想法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因此,他喜欢叔本华的那句:“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却无法要他所想要的。”

人能够做自己想做的,这是自由,但想要的却未必都能得到,这就是限制。

人所追求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尽管如此,自由依旧很美好呀。

06

爱因斯坦被人熟知的部分,是他科学家的那一部分,但是作为一个追求自由和真理的人,他同样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越是伟大的科学家,在无限面前越是表现得谦卑。

人所知道的越多,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

很喜欢他的那句话:我保证,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都是造化小儿的产物,我们对于自己的同类,何必取悦,对于和我们同样的存在,又何必恐惧和感到自卑,我们的生命,不是拿来和别人比较的,我们有自己的使命,自己努力去完成就好。

带着这样的想法去生活,我相信,我们能获得更多的平静。

文|不有趣灵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