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强化逻辑思维

 新消费OD老A 2022-09-09 发布于浙江

如果从“概念”的角度来区分“脑子清楚”的人和“脑子混乱”的人,大概就是:

“脑子清楚”的人对事物所涉及的每个概念都理解的非常清晰、精准,知道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差异、区别;

“脑子混乱”的人则脑海里夹杂了太多未经梳理和澄清的概念,他们会把有着巨大差异的两个东西当成差不多的东西,甚至直接把它们当成同一个东西。

Ø【举例】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第一组:“上学”和“学习”

上学/上课:在固定的时间到固定的场所(譬如学校、培训机构)参加一些学习课程,一般还需要老师来教

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几乎所有能够让你有所成长、进益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学习”

一个人说“我去上学了”,不代表他真的在“学习”,有可能他在课堂上玩手机、说闲话

一个人说“我在学习”,也不一定说明他还在“上学”,有可能他早已经步入社会,但是他从未停止思考、读书、写作、与人交流等等。

第二组:“目标”和“计划”

目标:侧重结果,指期望达到的理想状态

计划:侧重过程,指为达成目标事先拟定的内容、步骤

一个学员说“我今年的计划是开30个店,每个店铺年业绩300万以上”,其实这里他说的计划是指“目标”,并不是“计划”。

第三组:“感悟”和“道理”

感悟:个人对特定事物或经历产生的感想和体会,是非普适应的

道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被验证的事物的规律,是普适性的

如果一个人错把“感悟”当“道理”,那么他就会把一个错误的“铁律”当成自己的“行动指南”,紧接着会带来更多的错误。

比如你曾和朋友一起创业,但是却被这个朋友欺骗、利用、背叛,最后你得出一个结论:“人是不可信的”,或者“绝不能跟朋友一起创业”,然后,你从此与人相处时总是抱持着“不信任”的态度,那么你将很难再建立一段肝胆相照的关系,或者,当你再次遇到一个绝好的与朋友一起创业的机会,你会直接拒绝,然后永远错失一个“干成一番事业”的机会。

第四组:“事实”和“评论”

事实:指事情的真实情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无法改变

评论:是个人基于事实发表的一些看法或观点,是主观性的,可能有失偏颇

如果将“评论”和“事实”混为一谈,你的人生也将混乱不堪。

譬如在看新闻时,网络上众说纷纭,事实早就被扭曲的面目全非,如果你把一些“评论”当成了“事实”,你将永远触摸不到真相。

譬如在一个家庭中,男人因为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家庭,分给孩子的陪伴时间太少,女人就抱怨男人“不爱孩子,不管孩子”,显然她把自己的“评论”当成了“事实”,可想而知,必然引发一场争吵。

第五组:“国家”和“政府”

国家: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

政府:一个国家的行政机关,服务于国家

所以,一个对政府不满的人不一定不爱国,相反,他有可能是太爱国了。

(啊,这个话题有些敏感,可以举例历朝历代进行革命的那群人,譬如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先驱推翻清政府封建专制制度,带领国人走向一个新的时代)

Ø【举例】具有逻辑漏洞的小故事

【例一:200岁辩论】

甲:有人能活200岁以上!

乙:……扯淡,我还真没见过活过200岁的!

甲:你没见过就没有啊?你必须找遍全世界才能证明确实没有!

乙:......(哑口无言)

但是:不能证伪 ≠ 证实

我不能找遍全世界,因此只能证实“不确定是否有人能活过200岁”,即不能证伪“有人能活200岁以上”这句话,但这并不等于“这个世界上有人能活200岁以上”这句话就是成立的。

【例二:拼图的故事】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牧师正在准备第二天布道的讲稿。他的妻子有事出去了,小儿子在一边吵闹不休,严重干扰了他的思路。心烦意乱之中,牧师随手拿起一本旧杂志,从里面挑出一幅色彩鲜艳的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角5分钱。”

牧师以为这件事会花掉儿子整整一个上午,但没过10分钟,儿子就拿着拼得完完整整的地图敲响了他的房门。牧师对此十分惊奇,他问道:“孩子,你怎么这么快就拼好了?”

“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地图的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试着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

牧师笑了,爽快地付给儿子2角5分钱,对他说:“谢谢你!你替我准备了明天布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

一般成功学大师讲完这个故事,还会意味深长地对底下的听众说:“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世界,改变你的生活,首先应改变自己。如果你的心理状态是积极的,你的生活就会是快乐的;如果你的心理状态是消极的,你的生活就会是忧伤的。”

听众听得津津有味,却不知在这里,这句话早已被偷换了概念

Ø逻辑为什么会出错?

从逻辑链条的三个要素(概念、前提、推论过程)来分析,逻辑出错有三个原因:

概念不清、前提出错、推论过程出错

一、【概念不清】

词语歧义:

“原来他对你有偏见”,这句话中的“原来”是指“以前”还是“原来如此”?如果不搞清楚这个概念,就仓促得出“他是在针对你”这个结论,是非常不严谨的。

偷换概念:

“敬酒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不给面子就是看不起我,所以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

二、【前提出错】

以偏概全:A给B打电话,5次中总有2、3次B没及时接到,A很生气地职责B“你总是不接我电话,你不尊重我”。

刻板印象:“湖南人很能吃辣,小丽是湖南人,所以小丽很能吃辣”。

无效类比:“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衣服可以常换,手足却不能常换”,请问,兄弟为什么要比做手足,女人为什么要比做衣服呢?为什么女人要比做衣服而不是手足呢?

刻意扭曲:“他们为什么不打别人就打你,肯定是你有问题”。

诉诸群众:“众所周知,小王是个自私的人,所以,小王是个自私的人”。

迷信权威:“专家说过,方便面吃多了容易致癌,所以不能吃方便面”。

感觉谬误:“虽然说不出来,但我感觉他是对的”、“我相信他不会骗我,所以他不会骗我”,没有任何理论依据。

精神枷锁:一般指受到文化、道德、风俗等等的制约,比如“在古代,儿子不能质疑父亲,父亲说什么都是对的,否则是为忤逆;再比如“新中国开放以前,女性必须要裹脚,不裹脚就要被指指点点”。

三、【推理过程出错】

假性因果:“小明走进了房间,随后房间里的花瓶碎了,所以是小明打碎了花瓶”。

无效转换:“中国人都会说汉语,杰克会说汉语,所以杰克是中国人”、“你爱我就会给我买包,所以你不给我买包就是不爱我”。

滑坡谬误:“不好好读书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赚不到钱,没钱就过得不幸福,所以不好好读书将来就不会过得幸福”。

换位谬误:“换做是你,你也会这样做,所以他这么做是可以理解的”,“我会不会这样做”和“这样做正不正确”是没关系的,所以这样推论也是极其不严谨的。

Ø所以,训练自己的逻辑必须要养成三个习惯:

澄清概念 → 审视前提 → 严格推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