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洞天禅悟 2022-09-09 发布于云南

      1.置管前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置管指征,减少不必要的置管。        

   (2)对患者置管部位和全身状况进行评估。 选择能够满足病情和诊疗需要的管腔最少,管径最小的导管。 选择合适的留置部位,中心静脉置管成人建议首选锁骨下静脉,其次选颈内静脉,不建议选择股静脉; 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时建议首选颈内静脉。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各种敷料等医疗用品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管理相关规定的要求,必须无菌。  

   (4)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流感等)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置管操作。  

   (5)如为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以下简称 PICC)有困难时,有条件的 医院可使用超声引导穿刺。  

     2.置管中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中线导管、置入全植入式血管通路(输液港)时,必须遵守最大无菌屏障要求,戴工作圆帽、医用外科口罩,按《医 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有关要求执行手卫生并戴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或无菌隔离衣、铺覆盖患者全身的大无菌单。 置管过 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置管操作辅助人员应戴工 作圆帽、医用外科口罩、执行手卫生。 完全植入式导管(输液 港)的植入与取出应在手术室进行。  

    (2)采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 建议采用含洗必泰醇浓度>0.5%的消毒液进行皮肤局部消毒。  

    (3)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应当记录置管日期、时间、部位、置管长度,导管名称和类型、尖端位置等,并签名。  

      3.置管后预防措施。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可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 无菌纱布至少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至少1次/周,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前,应当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有关要求执行手卫生。  

    (4)中心静脉导管及 PICC,尽量减少三通等附加装置的使用。 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每次连接及注射药物前,应当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消毒剂,按照消毒剂使用说明对端口周边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端口内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应当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避免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输液1天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输血时,应在完成每个单位输血或每隔 4 小时更换给药装置和过滤器; 单独输注静脉内脂肪剂(IVFE)时,应每隔12小时更换输液装置。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不含防腐剂的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封管,预防导管堵塞。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2天内尽快拔除导管,病情需要时更换穿刺部位重新置管。  

    (9)应当每天观察患者导管穿刺点及全身有无感染征象。 当患者穿刺部位出现局部炎症表现,或全身感染表现的,怀疑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时,建议综合评估决定是否需要拔管。 如怀疑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拔管时建议进行导管尖端培养、经导管取血培养及经对侧静脉穿刺取血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若无感染征象时,血管导管不宜常规更换,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肺动脉导管和脐带血管导管。 成人外周静脉导管 3-4 天更换一次; 儿童及婴幼儿使用前评估导管功能正常且无感染时可不更换。 外周动脉导管的压力转换器及系统内其他组件(包括管理系统,持续冲洗装置和冲洗溶液)应当每4天更换一次。 不宜在血管导管局部使用抗菌软膏或乳剂。  

    (12)各类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特别预防措施见附件。 长期置管患者多次发生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溶液封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