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在黄州】吟啸徐行,何妨就此归去——《定风波》

 行人呓语 2022-09-09 发布于重庆

【原文】《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行人呓语】

苏轼,绝对的北宋“网红”,“粉丝收割机”。据称,苏轼每有诗文写出,各路“粉丝”的阅读可谓达到“废寝忘食”之地步。文坛领袖欧阳修读毕汗流浃背,当天必废寝,连夜修改自己文稿。老妻劝慰:算了吧,早点退休,别跟小年轻竞争了!皇帝神宗是用膳不举箸,忘记吃饭。内侍明白,肯定在读苏大学士诗文,此时绝对不能惊扰皇上雅兴!苏轼诗文究竟有何魅力?

后人一致认为,苏轼于我国词史上的主要贡献,即在于开创了豪放一派。明人张綖在《诗余图谱·凡例》后云:“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此评价得到众人一致认可。那么,在苏轼创作的三百多首词作里,是否全部都为风格豪放呢?

其实并不尽然。比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我们不妨来赏读一二。


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官衔是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苏轼从京城朝中大员贬至穷乡僻壤的黄州,公职保留,没有工资,必须在居住地生活,随时向当地长官报到。用现在的话说,即判处缓刑,监外执行。四十五岁的苏轼,政治生命宣告死亡。对苏轼来说,这不啻晴天霹雳,毁灭性打击。

黄州生活拮据。据苏轼本人自称:

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东坡八首·叙》,《苏轼诗集》卷二十一)

在老友马正卿帮助下,苏轼向官府求来州城旧营地东面一片荒地,可以躬耕其中,贴补家用,勉强度日。此地久为荒芜,茅茨荆棘丛生,遍地瓦砾,偏又时适岁旱,开荒垦地十分艰难,一天下来,不免让人筋疲力竭。苏轼放下锄头,哀叹连连。于是写诗自勉,苏轼尝试着用来年的丰收愿景,消减当下的劳动疲惫。我们的苏轼在困境中,永远不缺乏希望的想象力!

文人不懂田间地头事,怎么办?入职农民,文学家苏轼开始寻找生活的榜样。向革命老前辈白居易与陶渊明看齐!


偶像白居易曾写他的“东坡”种树往事:“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苏轼联及自己躬耕于州城营地东坡,于是也欣然自号“东坡居士”。

另一偶像是陶渊明,想及陶公“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之过往,东坡很释然。农民初入职,一切慢慢来,不急!陶公尚且“晨兴”而作,“带月”才归,不妨多学学前辈们勤勉劳动之精神。

每至生活挫折,苏轼努力生活的劲头反而很足。到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已然从农事雏儿成长为农作高手。《定风波》即写于此年三月七日。词前小序交代了创作原委。苏轼与友人相约同行集市买稻种,在沙湖道中突然遇雨。携带雨具的人先行离开,同行友人个个狼狈不堪,抱怨连连,惟独苏轼浑然不觉,安之若素。不久天气转睛。

林语堂先生曾说:苏轼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从此词来看,显然如此!


词的上阕描写苏轼途中遇雨,处之泰然。

起首莫听一词,点出苏轼毫不介意这穿林打叶骤然而至的暴雨。紧承何妨两字,则将苏轼遭遇意外,坦然安适之情态全盘托出。吟啸意谓吟着诗词,吹着口哨。徐行就是慢慢地走。一狼狈,一安然;一举足无措,一享受安然。拄竹杖,穿草鞋,风雨中吟啸徐行,轻胜马字,语意双关,既写出行走之轻松,也表明心情之轻快。何惧风雨前行?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轼贬谪黄州的生活宣言。字当作量词讲,表示一件蓑衣足以抵挡的雨量。苏轼诗文类似量词用法很多,如江上一犁春雨驾一叶之扁舟”等等。

“任平生”三字,拓宽了苏轼的写词视域,将偶然遇雨之行为拓宽到了人生之遭际。如此,“雨”在词里,被赋予了双重的意义。它不仅仅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也暗指苏轼遭遇的政治风雨。面人生之挫折,仕途之坎坷,苏轼显现出非凡的胸襟与旷达的情怀。


词的下阕则继续写景抒情,苏轼觉悟人生。

“料峭”作微寒讲。春风微寒,酒兴阑珊,略感冷意。词人郁闷不乐之情稍有流露,马上转念——“山头斜照却相迎”,风雨过后,山林一片青绿,一抹斜阳暖照,好一派清新明媚之景。“却”字,道出词人心头的千回百转之念,“迎”字,除尽词人胸中块垒。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向来”,这里有“方才”“刚才”的意思。“萧瑟”,是草木在风雨中摇曳之声,这里指经历风雨。苏轼回首方才那场倏忽而至的风雨,回首人生种种前尘往事,坦然而归。

风也罢,雨也罢,晴也罢,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苏轼堪破世俗成败,了然人生起伏,譬如那脱去挂钩之游鱼,悠游于世。于心无所挂碍,于事无所畏惧。洞悉此境,明了此心,东坡居士坦然无惧而走,率性洒脱而行。

《定风波》一词,淡而有味,风趣天真,寓深邃于浅显,融哲理于生活。格调清新雅致,词气俊逸不凡,读此词,我们仿佛看到东坡居士穿风雨,迎斜阳,吟啸徐行而来!

该词把写景、抒情与议论巧妙结合,将客观物境与主观心境融为一体。写景“有声”,破空而来的“穿林打叶声”;写景“有色”,清新明媚的“山头斜照”;写景“有触”,春风料峭“微冷”。景中“有人”,吟啸徐行而来,竹杖芒鞋而行,山头斜阳而归。简笔勾勒,事件之描述,人物之精神气质,立时跃然纸上。景中“有情”,“莫听”、“何妨”、“轻胜马”、“谁怕”,苏轼拈出生活化的口语,描生活常见之景,写生活常见之事,化俗为雅,朴实清新,晓畅自然。


苏轼写景,语工自然。写人,简笔白描。写情,融景双关。自然风雨与政治风雨交织,倏忽而至的暴雨与骤然而来的打击互喻,读毕有天衣无缝之感。

整首词意脉流畅自然,以时间为序,上片写雨中,下片写雨后。上片振臂高呼,“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下片则转作深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情绪丰富而饱满,细腻而深邃。

通观之,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幽默诙谐,语意蕴藉深邃。不愧为大家之作!读苏词,我们不光读苏轼波澜起伏的人生遭际,更要读其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与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