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阳、陈世哲、任时弘|新文科背景下的音乐科技学科建设(一)

 阿里山图书馆 2022-09-09 发布于北京

作者:于 阳、陈世哲、任时弘

内容提要:新文科建设旨于开拓新领域、开设新专业、建立新学科、培养新人才。将“新文科”这一概念引入音乐学科,使得音乐科技作为一个学科应运而生。中国的音乐科技学科从计算机音乐起步,而今已发展为以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为代表、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学科。在新文科背景下,音乐科技在新一轮学科改革中脱颖而出。上海音乐学院在音乐科技学科建设中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关 键 词:新文科;音乐科技;跨学科;计算机音乐;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于阳(1963年生),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音乐工程系主任、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上海市音乐声学艺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 200031);

陈世哲(1983年生),男,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31);

任时弘(1994年生),男,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全职人员,合作导师于阳教授(上海 200031)。

刊载于《音乐艺术》2022年第1期,第100-108页。


引言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旨在引领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2019年因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新文科建设的启动元年。“新文科”的概念是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率先提出的[1],主要是指对传统文科进行重组,实现文理交叉,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平台。新文科建设,需要提出新的问题框架、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理论视角等。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是新文科建设发展的主要途径。新文科的特点是“四新”:开拓新领域、开设新专业、建立新学科、培养新人才。学科导向、问题导向、产出导向,是新文科较之传统文科的最大不同。传统文科属于专业导向、知识导向,是专精、内循环的封闭系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音乐学科也一直是按照这个方向来发展的,并使其专业被过度细分,以致专业间、学科间出现隔阂。但艺术创造需要鼓励个性化,追求作品的独特性。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必须转变观念,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于是,当“新文科”这一概念被引入音乐学科时,“音乐科技”作为一个学科就应运而生。作为音乐与科技的交叉学科,音乐科技包括:音乐声学、计算音乐学、电子音乐创作与制作、计算机辅助音乐教育、音乐表演的量化分析、录音混音、声音设计、音频信号处理、音乐信息检索、音乐人工智能、音乐治疗、音乐机器人、音乐心理学、音视频结合等众多研究及应用领域。今天,随着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兴起,在发展新文科的背景下,新一轮学科改革势在必行,音乐学科也将随之发生一系列重要的变化。本文试图在发展新文科及相关学科改革的大背景下,总结和反思过去几十年中国专业音乐院校相关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未来音乐科技的学科建设方向作进一步思考,并希望能抛砖引玉,形成探讨新文科背景下音乐科技学科建设的理论氛围。

一、国内外音乐科技学科建设回顾

一直以来,科学技术从未远离过音乐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国外就已形成“音乐科技”这一交叉学科。20世纪60年代则出现了“Music Technology”这门课程,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下人们所理解的“音乐科技”,其中的“科技”主要是电子和数字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许多综合性大学借助在科研领域的资源优势,陆续设立了计算机音乐研究机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斯坦福大学下属的“音乐与声学计算机研究中心”(CCRMA)[2]、西班牙庞佩乌·法布拉(UPF)大学下属的“音乐科技组”(MTG)[3]、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下属的“数字音乐中心”(C4DM)[4]、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下属的“音乐媒体与技术跨学科研究中心”(CIRMMT)[5]等。很多大学中设置的音乐科技类专业也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和知名度,如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纽约大学(NYU)、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e Tech)等设置的音乐科技类专业。此外,一些国家也创办了独立的研究机构,与非营利性的组织及音乐学院协作,尝试多样化研究模式。这一模式以音乐学院的作曲家为主导,通过非营利性组织联络研究机构,为作曲家需要的技术配套研发;或与商业公司进行合作,由公司赞助出资立项,组织科研团队,如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下属的“声学与音乐协调研究中心”(IRCAM)[6]、“法语国家计算机音乐协会”(AFIM)[7]等。1990年,理查德·摩尔(F. Richard Moore)《计算机音乐的元素》一文认为, “音乐科技”融合了技术、科学和艺术三个研究领域。[8[]]其中,“艺术”指将科技要素融入艺术创作的过程和结果之中;“技术”指声音录制、处理声音、控制声音等;“科学”指对音乐的模型建立和计算、电子音乐软硬件开发等。但“音乐科技”这个名称在专业建设上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比如,在“英国大学及学院招生服务中心”(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dmissions Service)公布的音乐科技学科目录中就有351个被认可的学位,其中131个学位使用“音乐科技”作为学位名称。其他的名称包括数十种,其中属于理学学士的占55%,属于文学学士的占39%。如今,音乐科技已成为音乐及相关领域中应用最广的专业之一,在电声乐器、数字音乐、影视游戏、音乐教育、音乐信息检索、多媒体音视频、音乐治疗和广播电视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像欧美一样,中国的音乐科技也始于计算机音乐,但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其发展经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1989)为早期实验、探索阶段。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其他因素,电子音乐进入中国已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但早在1985年,上海交通大学就和上海音乐学院联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音乐实验室。1986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建立“计算机音乐实验室”并开设了相关课程;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创建电子音乐研究室。1987年,北京大学成立音乐声学与计算机音乐研究室;武汉音乐学院成立“计算机音乐音响实验中心”并计划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办学,后因体制原因,于1989年独立开办音乐与音响导演专业。第二阶段(1990-2001),为专业学科发展建设阶段。除武汉音乐学院外,上海音乐学院也设立音乐音响导演专业。这一时期,社会需求逐渐增加,使得一些公司和商业机构也纷纷入场。1994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1998年,教育部将录音工程专业与音乐音响导演合并,称“录音艺术专业”。第三阶段(2001-2019),为多层次和全面的发展阶段。全国各大音乐院校、师范院校以及综合大学纷纷设立音乐科技相关专业。2013年12月14日,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声音与音乐技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这一研讨会即“中国声音与音乐技术会议”(CSMT)的前身[9]。2017年,音乐科技领域三大会议——“国际音乐信息检索会议”(ISMIR)[10]、“中国声音与音乐技术会议”(CSMT)、“国际计算机音乐会议”(ICMC)[11]接连在上海和苏州举行。2018年,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第一届“音乐人工智能研讨会”;深圳平安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央民族大学建立AI作曲联合实验室。第四阶段是2019年至今。2019年,中央音乐学院招收“音乐人工智能与信息科技”方向博士研究生。上海音乐学院也开设了系列音乐人工智能课程、讲座,并设立博士研究方向;四川音乐学院与中国平安AI音乐团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些活动和举措使音乐科技的建设和发展在中国真正实现了跨学科、行业的协同创新,并标志着该学科进入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时代。目前,国内相关专业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以音乐学院和其他艺术院校为核心,协同师范大学与综合性大学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各高校也在探索适应地方经济与文化、院校自身软硬件条件和教学对象特点的特色性学科建设途径。

(未完待续)

向上滑动阅览


[1] Hiram College, The New Liberal Arts, https://www./academics/the-new-liberal-arts/ 登录时间:2021-02-09。
[2] The Center for Computer Research in Music and Acoustics, https://ccrma./ 登录时
间:2021-02-09。
[3] The Music Technology Group, https://www./web/mtg/ 登录时间:2020-02-09。
[4] The Centre for Digital Music, https://c4dm.eecs./ 登录时间:2020-02-09。
[5] The 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Music Media and Technology, https://www./登录时间:2020-02-09。
[6] 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 https://www./ 登录时间:2020-02-09。
[7] Association Francophone d’Informatique Musicale, http://www./ 登录时间:2020-02-09。
[8] F. Richard Moore,  “Elements of Computer Music,” Leonardo Music Journal, 1990, p. 110.
[9] The Conference on Sound and Music Technology, http://www./ 登录时间:2020-02-09。
[10]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https:/// 登录时间:2020-02-09。
[11] The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http://www./ 登录时间:2020-02-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